從10月9日到10月15日,六天時間,明軍集中優勢兵力對包圍圈內的50萬清軍進行了殲滅。明軍80萬對清軍50萬,外加從空中到地面的全面優勢,到了15日,淮河以南的清軍被全部殲滅。現在各條公路上都是一眼望不到頭的俘虜隊列。
這50萬清軍,再加上4日5日兩天全線進攻,被明軍殲滅、向明軍投降的30萬左右清軍,截止15日,明軍已經殲滅了清軍80萬。
而這,只用了11天的時間。
南明帝國發動的這場閃電般的戰爭,真的是讓全世界瞪掉了眼珠子。無論是英國、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還是大明的戰略合作夥伴德國,還是對南明北伐心情複雜的蘇聯,還是隔岸觀火的日本,他們無論是什麼情緒,都有一種共同的感覺:那就是像看變魔術一樣。而且是那種大變活人的魔術。
驚愕。不敢相信。掉下巴。
所有國家都難以相信,在他們眼中一貫在北清淫威下瑟瑟發抖、只求自保的南明,這次怎麼會突然展現出如此的驚世武功。
事前一點預兆沒有,就在一個黎明突然全面進攻,快如閃電,幾天之內長驅直入、勢如破竹、飛機坦克橫掃北清,11天內就殲滅了80萬清軍。
這簡直就像神話一樣。
全世界最想問的一個問題就是:這兩個國家怎麼了?是北清突然變弱了,還是南明突然變強了?
德國的反應最快。在5號,戰爭的第二天、全世界還在一片震驚當中、摸不準這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希特勒就在國會裡進行了演說。希特勒雖然相當震驚,也顧慮南明可能陷入一場大規模戰爭、而無力和他一起繼續插手西班牙,但是這消息對他來說,主要還是利好的。
因為希特勒打算和南明結成長期的盟友關係,而在他的心目中,不可動搖的目標就是消滅蘇聯,消滅布爾什維克,甚至消滅斯拉夫人。而最好不過的事情,就是在地球的另一端,能有另一個強國和他一起夾擊蘇聯。這在原先,希特勒是根本不敢想的。因為就算南明有這個意思,中間還隔著一個北清呢。但現在不同了,南明看來正式的開始動手宰北清了。能不能宰成功很難說,但畢竟打開了這個可能性。
向小強訪德的時候,和希特勒含糊地透過這個意思。當時希特勒也就當他是年輕人不知天高地厚,說狂話呢。別說大明通向蘇聯邊境很遙遠,就連德國通向蘇聯邊境,中間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希特勒自己對自己是很有信心的)
但現在看來,人家大明已經「先走一步」了。大明現在並沒有跟希特勒許諾,說統一中國後,將來有機會和他夾擊蘇聯。但是,不管將來南明願不願意和德國夾擊蘇聯,至少這個巨大的可能性已經打開了大門。就算將來大明不願招惹蘇聯,那麼蘇聯也要在遠東面對一個統一了的大國、強國,要把注意力轉往遠東。而德國在歐洲的行動,將自由得多。
德國和大明相隔地球的兩端,即使在相當遙遠的未來,也基本不存在地緣爭霸的可能。因此希特勒是希望大明越強大越好的,最好能一發不可收,成為一個好戰成性的國家,成為未來德國的堅定「戰友」。這是「雙贏」,明顯是一加一大於二的。
和這些相比,西班牙的那些破事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了。
希特勒在演講中,大加稱讚這是一場「偉大的戰爭」,刻意強化這場戰爭的民族性質,說這是一場「一個優等民族向一個劣等民族的三百年壓迫進行的總清算」。
希特勒明顯興奮無比,賣力地替大明的勝利叫好。
在國會大廳里,巨大的「卍」字鮮紅條幅下,他跺著腳揮著手,一分鐘十幾次猛烈手勢,咆哮著,臉上的肌肉激動得幾乎在抖動,幾乎是每叫喊一句話,整個大廳那些穿統一制服的「國會議員」們就統一跺著腳、高抬手臂,齊聲狂喊「勝利萬歲」,聲浪幾乎掀翻屋頂。
而希特勒則伸出戴著「卍」字臂章的右臂,得意地向左右致意,臉上卻一貫地面孔冷峻。
演說向德國百姓傳達了一個信息:既然被韃靼劣等民族壓迫了三百年之久的漢民族,都能奮發圖強、奮起反擊,那麼比東方漢民族優秀得多的日耳曼民族,又怎麼不能很快打碎《凡爾賽條約》的奴役呢?
當然,在演說的最後一段,希特勒一如既往地表明自己熱愛和平,如何如何地熱愛和平……德國是歐戰中對戰爭痛苦感受最深的國家,所以自然也是最痛恨戰爭、最珍惜和平的……
……
但是蘇聯的反應,卻是十分複雜的。在各國報紙紛紛在第一時間就大篇幅報道的時候,蘇聯報紙卻是一片沉寂,彷彿沒這回事一樣。只是拖到戰爭的第二天,《消息報》才在副版刊登出一篇文章,還不是那種旗幟鮮明的政治化語言,還僅僅是傾向性報道。
斯大林在觀望。斯大林比希特勒理性、持重得多。他摸不準這次進攻將會打到什麼程度。雖然南明在給各國的照會上,清楚地寫明了戰爭目的就是收復所有國土,但是那畢竟是政治上的、宣言性質的東西,不能當作南明真正的戰爭計畫。
斯大林對這場戰爭的態度,和希特勒正相反。毫無疑問,對蘇聯來說,南明統一中國絕對是壞事,絕對是不可接受的。真要到了那一步,蘇聯就算放棄插手西班牙,也要全力支持北清,保持中國的分裂狀態。
但是現在,局勢還不明朗,斯大林還需要觀察。斯大林不希望看到的,只是一個統一的中國。在無法統一的前提下,雙方打一打仗,兩敗俱傷一下,那反而是好事。而在他傳統看來,北清過強了,南明過弱了。加上蘇聯又是和北清接壤,北清太強絕對不是好事。這時候南明進攻北清,能把雙方力量平衡一下,那是最好。
相反地,如果南明大了大敗仗,反被北清一路追殺南下、有被北清統一中國的危險時候,斯大林就要考慮往蘇清邊境增兵、向北清施壓,拉南明一把了。
因此,老謀深算的斯大林只是讓發表了那麼一篇溫吞水似的文章,算是表示一下,順便展示蘇聯一貫「反對戰爭、愛好和平」的立場。
……
德國和蘇聯的媒體都是被嚴格管制的,因此都只有一個聲音,只不過是相反的而已。英美法等媒體開放國家內,媒體就百家爭鳴,說什麼的都有了。日本雖然在今年的2·26之後,開始越來越極端軍國主義化,但是這時候媒體還沒受到控制。日本國民也都是非常關心政治,認為自己「匹夫有責」的。而且因為戰爭的雙方就在日本的邊上,東亞大陸一旦發生了什麼事,日本是比西方國家加倍的關注。
西方報紙上談論這場戰爭,很大程度上都是從「善惡」角度來看的,這一點尤其以美國媒體為甚。有不少人說過,美國人就像一群天真的大孩子,總是幻想著世界上是由惡龍和騎士組成的,而自己就在騎士一邊。和在苦難中泡大的、已經很事故的歐亞國家不同,年輕的美國還很習慣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好國家」和「壞國家」。這時候南明和北清,明顯就是「好國家」和「壞國家」。美國的大多數報紙也都起勁兒地報道、評論,報紙上漫畫一篇接著一篇。
而日本的報紙論調則截然相反。喝著狼奶長大的皇國國民,看問題是完全不考慮善惡是非因素的。他們完全是從「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看問題的。報紙上連篇累牘爭論的,是這對於日本來說,究竟是危機還是機遇?假如南明真有能力統一中國,那麼我們難道就看著他們這樣統一?我們日本能從這場戰爭中得到什麼?假如我們插手的話,應該怎樣插手?南明掌握著馬六甲海峽,手握著大日本的咽喉,我們怎麼辦?……
甚至還有不少很「憤」的文章,直接提出了日本進攻東亞大陸的計畫:日本應該先打誰後打誰,先怎麼打再怎麼打……最後還泣血懇請,請「相關部門」看到後,代表一億國民進奏天皇陛下御覽。
總之,整個日本的愛國熱情都在這場戰爭中宣洩出來了。從軍隊中下級軍官到中學生,全都看得眼紅,摩拳擦掌,恨不得大日本皇軍馬上殺上東亞大陸,為了皇國未來加入這輪角逐。
……
鄭州和徐州一樣,也是中原地區的另一大駐軍重地。鄭州是秦齊鐵路(西安到威海)和京南鐵路(北京到南陽)的交匯地,西邊就是洛陽,再往西就是函谷關。可以說,作為軍事要地,鄭州的地位不下於徐州。清軍函谷關到洛陽、鄭州、新鄉一線的常規駐軍就有二十個師,已經和東邊的徐州兵團連成了一片,形成了兵力雄厚的防禦帶。
雖然鄭州兵力相對於徐州來說,還是比較薄弱,但是有薄弱的道理。這裡地形不比東部的華北大平原,乃是北邊是太行山,南邊是秦嶺,中間是狹長的喇叭口平原地帶,越往西越窄,最後縮成函谷關、潼關那樣的關隘。這裡以來容不下徐州那樣的大兵團,二來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而且鄭州北邊就是黃河天險。廣武對這裡還是有相當的信心的。他認為明軍如果下一步進攻,一定會集中兵力,從東部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