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1號到8月2號,三萬多前清軍戰俘、現大明公民接連在首輔大臣官邸前靜坐集會,打著表示不願回北清的各種標語,並且要求首輔大臣出來說話,給大家一個答覆。大明的各家媒體和外國的各家媒體對他們進行了高調報道。
但是沈榮軒一直沒有出來接見他們,倒是不斷的給他們送冰水、送綠豆湯。剛開始,這些冰水和綠豆湯很是讓這些「新公民」們感動不已,他們之前只聽說大明的官都是清官好官,但沒想到竟然好到這個程度。自己來圍堵官府討說法,但官府反而給自己送水、送綠豆湯……在第一天,很多人都覺得再這樣集會下去,很對不起這麼好的官,都曾經起了退出的念頭。
但是其他同伴、還有周圍的那些記者告訴他們,這時候不能走,這時候政府正在兩難呢,你這邊就得給他壓力。你們這時候一撤,那政府很可能真就拿你們換那幾千大明戰俘去了。至於給你們送點冰水、綠豆湯啥的,那是該的。要不然在首輔官邸門前暈倒了人,政府也要承受輿論譴責的。
有不少民間在野的政治社團、反對派人士也在現場即興演講,或者幫著他們分析,也說以前群眾集會、要求相關官員出來說話,官員基本都是很快就出來見面的。不論同意與否,起碼都會先給個說法。但這次有點反常,按說以前的小型集會,首輔大臣不出來就不出來了,但這次幾萬人的大型集會,影響那麼大,沈榮軒不出來見面是說不過去的。這說明內閣政府確實正在猶豫的關頭,仍然有很大的可能把他們送回北清,因此現在還沒法出來面對他們,對他們說「放心吧」。
因此到了第二天。8月2號,首輔大臣一整天都反常地不露面只送綠豆湯,再加上反對派人士和記者們的「點撥」,三萬多前清軍戰俘中已經瀰漫著恐懼、不安的情緒了。很多人原先都是不想大熱天的來靜坐的,只因為礙於原先戰友、弟兄的面子被拉來的,但是到了第二天,所有的人都在自發地為自己的命運在爭了。
8月2日下午,原來一團散沙、靜坐時候只知道聊天的新公民們,開始統一起來喊口號了。山東口音、河南口音、河北口音、東北口音、西北口音……三萬多個「北清口音」齊刷刷地震天喊著:
「堅決捍衛大明憲法!」
「公民的生命和自由神聖不可侵犯!」
「我們是大明公民!」
「公民不可被任意驅逐和流放!」
「公民有權呆在自己國土上!」
「公民受憲法保護!」
「政府不要違憲!」
……
各界人士和媒體都很有興趣地看著這一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慨。
這些半年前還是昨天還是最無知、最愚昧、最貧窮、最不被當人看、只想著攻進南京奸淫擄掠的滿清大兵,半年後已經坐在大明首輔大臣官邸前,高喊著「公民的生命和自由神聖不可侵犯」了。
而他們從俘虜營中放出來、真正融入大明的社會生活,最長的不過只有三個月而已。「被改造」之快、之徹底,讓很多人都意想不到。而這時候,他們很多人都還是大字不識一個呢。
何況,他們的訴求點選的還很准。不是強調我們多麼熱愛大明,也不是強調我們被送回去後會多可憐,而是緊緊抓住《大明憲法》這一點,抓住自己已經是大明公民的事實:我們不管我們半年前是什麼人,反正我們只知道自己現在就是大明公民。在北清被關押的那幾千明軍戰俘是大明公民,我們也是大明公民,誰也不比誰命賤。我們什麼法也沒犯,政府如果把我們強迫送出境,那就是違反憲法。
而是否尊重憲法,關係到大明是否還能在君主立憲的道路上走下去。這也是聚集在集會者周圍的不少民間政治精英、社會活動家們的共同聲音。
……
向小強對這件事很關注,但他覺得這件事自己不適合摻和進去。這件事標標準準的屬於「政務」,也就是內閣政府的處理範圍。向小強是軍隊這邊的,而且還是女皇的親軍統帥。無論是軍方,還是女皇,對這件事都是不好插手的。
何況向小強自己也是北方人,雖然在大明高層,他的背景是前英國情報官,但是對外默認的背景,還是大明在北清發展的特工,上次救了蚱蜢號的成員之後,就跟著逃過來了。所以他這個位置就比較尷尬了。自己位高權重,對陛下有巨大影響力,又是「江北幫」的,和那些前清俘虜怎麼說還是老鄉。所以幫他們說話也不是,不幫他們說話也不是。
但是這兩天,向小強都讓肚子疼和十四格格派人去現場觀察局勢,並且搜集各種相關報道,密切關注。尤其是十四格格,簡直就是把這個當成她自己的事,這兩天甚至都有點神經兮兮的了。向小強也明白她的立場:那就是堅決不能把這些前戰俘交出去的。因為她自己就是個「南逃者」,無非是地位高點罷了。在她看來,廣武皇帝這次要是能挾持幾千大明子弟、從大明手裡成功要回幾萬個「南逃者」,那麼廣武下次完全可能再挾持什麼人,把她十四格格也要回去。那樣的話,她的下場就很悲慘了。
也有大批的記者圍堵在人民衛隊司令部門口,要求採訪向小強,採訪十四格格。主要是想採訪十四格格。但是向小強嚴令,人民衛隊的所有人員,包括十四格格,不得私自對媒體表達觀點。向小強有這個權力,而且軍政等公職人員不擅自對媒體表達個人觀點,這也符合傳統慣例,記者們也沒有辦法。
這也是向小強聽從了秀秀和岳母尚小君的告誡,做出的決定。這件事無論從哪個方面講,他向小強都要保持低調,最好能遠離大家的注意力。因為這是個看沈榮軒好戲的機會。
但是秋湫的觀點是旗幟鮮明的:那就是一定要把滿清手裡的幾千大明子弟兵換回來。在她看來,不管什麼憲法不憲法,那幾千大明子弟兵雖然人少,但卻是為了保家衛國、抵抗清虜而被俘的。而這幾萬「新公民」雖然人多,但他們幾個月前還是「清虜」,是為了南侵大明而來的,不是我大明好客、把他們八抬大轎請來的。他們不少人手上還沾滿了大明將士百姓的血呢。他們剛過來幾個月,對大明什麼貢獻沒有,大明反倒每人發了他們100明洋,他們憑什麼和那幾千大明子弟兵同命同價?
秋湫這個觀點也代表了大明不少「草根」階層的看法。他們沒有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和上層「精英」們那麼強的「憲政意識」,多半支持把這些「前清虜」交出去,把大明自己的幾千子弟兵換回來。
向小強雖然不讓人民衛隊的軍官對媒體表達觀點,但是他自己卻悄悄的在司令部里高了個調查,讓肚子疼派人打探了一番,得知司令部里大多數軍官都主張,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把自己的士兵換回來。向小強這些天也是一直參加統帥部的戰爭策劃的,統帥部的軍官食堂里,軍官們這兩天也是都議論這個事。向小強聽了軍官普遍觀點,發現大多數人都想要把這幾萬「前俘虜」送出去,把自己的幾千士兵換回來。大家似乎都有一個觀點:
那幾千大明官兵都是為了保家衛國被俘的,如果這次我們有機會把他們換回來而不換,而讓他們永遠在北清的地獄裡,永遠不能和家人團聚,那麼今後誰還願意再保家衛國、再冒著當俘虜的危險衝鋒陷陣。
向小強很是驚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說這種觀點在中高級軍官中都如此流行的話,那麼下級軍官、普通士兵們就不用說了。那也就是說,不論是人民衛隊還是大明陸軍,反正軍隊這邊的人心都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把那幾千大明官兵換回來的。不然就會打擊士氣。
……
8月2號下午統帥部例行戰爭計畫會議的時候,一個副官進來,悄聲把張照先叫出去了。回來的時候,張照先看了大家一圈,說道:
「諸位,看來我們需要對戰爭期限作出一個比較明確的預期了。現在政府需要我們給出一個大致的開戰時間,以決定這次戰俘危機的外交策略。內閣那邊的意思是,我們越早開戰,外交上處理這件事就越有利。諸位,儘管對這個問題我們有諸多分歧,但是也不能再擱置了。我建議今天下午就做出決定,確定戰爭的大致開戰時間。」
會議室里諸位將領相互看看,表示贊同。
向小強本來是主張37年春天開戰的。這樣能夠多準備幾個月的時間,而且也季節上也合適發動進攻。順利的話能夠在嚴冬到來之前結束戰爭。最好是在四月下旬,因為那個時候剛好是黃淮、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農作物播種完畢的時候。這個時候打仗,不會對下半年的收成影響很大,不會造成大面積的饑荒。
但是早一點北伐,畢竟是向小強希望的。現在因為戰俘危機這件事,很多將領又傾向於在今年就進行北伐。和向小強想置身事外不同,參與制定戰爭計畫的一些核心將領們都有個「陰謀」,那就是想借著這次戰俘危機大加炒作一番,把國民、把全軍同仇敵愾的精神鼓動起來,對清進行一場「總體戰」。
一個分權的、中產階級佔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