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是否北伐」牽扯到大明帝國的國運,這次帝國最高軍政會議一直開了四天。每一天都是激烈辯論。第一天大家都還比較克制,到了第二天氣氛就激烈起來,唇槍舌劍,火藥味已經很濃了。要不是又朱佑榕和沈榮軒「鎮場子」,那又要圍著桌子轉圈打架、玩全武行了。
第一天和第二天,儘管辯論激烈,但是沈榮軒有意識地不參與發言,只是左右平衡,像個裁判一樣「維持現場秩序」。到了第三天,沈榮軒開始低調地發表一些意見,透漏了一點自己贊成北伐的傾向。儘管很低調,但他這個身份在這裡了,所以還是很快地形成了會場上的意見領袖。原先很多發言很謹慎、或者左右搖擺的大臣,馬上都投到他這一邊了。
儘管如此,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大臣堅決地反對北伐。他們在內閣大臣中約佔五分之二,在全體參會人員中約佔三分之一。不過儘管他們仍是激烈反對,因為向小強的那一句「北方人民算不算我大明人民」,現在是完全沒有人拿「人民幸福高於國家統一」說事了。因為道理明擺著:無論從倫理、法理、歷史、還是感情上,淪陷區人民都毫無疑問地屬於大明人民。既然大明的絕大部分人民仍在滿清鐵蹄之下,水深火熱之中,那麼要想人民幸福,就必須國家統一。……「永不北伐派」剛露了一個頭,就被向小強一平鍋拍下去了。
經過了前三天的論證、舉例、數據分析,還有敵我雙方的軍事、經濟、資源、生產能力、戰爭潛力、民心士氣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對比,最後得出了讓雙方信服的結論:新一次的明清戰爭,大明取勝的可能性應不低於70%。這個「取勝」,意思是大明能夠達到比較保守的戰爭終止線:黃河——秦嶺一線。
這條終止線將和現在的長江——橫斷山脈一線一樣,成為一道進可攻、退可守的屏障。如果到時候戰局仍一片大好的話,就可以跨過這條線繼續北進,爭取收復中華全境。如果到時候戰局吃緊,那就可以在這條線退守下來,全力經營這條新的防線,為今後收復中華全境打造一個有利的戰略態勢。
當然,既然能打到這一步,那麼北清的領土、人口、資源、工業中心、戰略縱深、以及海岸線都被大大的壓縮了。就算眼下無力徹底平定清虜,那麼在不遠的將來收復全國,也是比較現實的事情了。
……
但是,之所以反對派的大臣們這麼輕易就同意了「北伐有可能取勝」,是因為他們又提出了一個更有殺傷力的論據——日本威脅。
這意思就是說:不錯,如果單單和北清打,我們可能取勝。但是別忘了還有個日本。
誰都知道,目前日本是東亞發展最快、也是最具野心的國家。而且它也是一直渴望搞到一塊大陸領土的。如果在明清打得最艱苦的時候,日本趁機入侵、漁翁得利怎麼辦?如果它是從朝鮮半島入侵、由北往南打、先拿北清開刀,那大明還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如果日本選擇從福建、浙江登陸,首先在大明背後插上一刀的話,那大明就要背腹受敵、兇險萬分了。
說實話,這也是向小強和一幹將領等北伐派最擔心的。不過所謂的「最擔心」也並沒擔心到認為不能北伐。只是說整場統一中國的戰爭中,日本的危險要比滿清本身的危險更值得注意。
在開會前,向小強和軍事將領們也預料到了肯定有大臣提出日本問題,因此也事先做了準備。不過,在會上向整個帝國最高決策層陳詞這種觀點,是很有風險的。或者說要擔著很大責任的。因為這等於立下了軍令狀。反對派提出日本太危險了,因此不能北伐。北伐派就拍胸脯說日本雖然危險,但我們有辦法克服,不會讓大明戰敗。
雖然這樣說,但戰爭畢竟是難以預料的,如果大明真的因為日本參戰而戰敗了,或者說即使沒戰敗、但吃了大虧,那這個責任誰來負?
毫無疑問,肯定是當初會議上拍胸脯的人來負。
因此,向小強曾竭力要求這個風險自己來擔,會上的關於日本入侵可能的陳詞由自己來做。因為歸根到底,自己是北伐滿清計畫的最初提出者。但是總參謀長張照先不同意,把向小強按下去了。這段擔責任的陳詞,他要自己來做。因為在他看來,自己是帝國軍隊最高指揮官,所以這個事關國運的責任,自然要由自己來擔。
「挺之啊,」張照先當時笑呵呵地對他說道,「這個你別和我爭。我年紀已經很大了,也很快就要退役。不要說擔點責任,就算馬上把我撤職判罪,我都沒什麼好怕的。但是挺之你還年輕,前程無限,也是我們大明難得的人才。等你年紀像我這麼大的時候,再去跟年輕人爭吧。呵呵。」
向小強本來都豁出去了。因為他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最多五年,所以顧忌少得多。但是張照先老元帥這次真的把他感動了。他肅然而立,深深的一個長揖到地。
……
帝國最高軍政會議上,張照先發言了:
「幾位內閣大臣都提出了日本可能趁機入侵。照先是個軍人,政治上的判斷不及諸位大臣。大臣們都是負責任的政治家,既然有人提出來了,那肯定是經過成熟思考的。那麼照先就假定:政治上,日本有趁機入侵的可能。接下來,照先要從軍事上談一點自己的看法,也請在座的軍界同仁一起討論。」
張照先的幾句話大臣們都聽懂了。意思是說:你們說日本可能入侵,好,這是政治範疇,政治上我承認你們是專家,我不和你們爭論。但是接下來就是軍事問題。政治問題我承認你們是專家,不和你們爭論,但是軍事問題你們也要承認我是專家,不要和我爭論。就算爭論,我也只接受「軍界同仁」的爭論。
而實際上,「軍界同仁」都是北伐派。
幾位反北伐的大臣相互看看,也說不出什麼來。那就只有繼續聽。
張照先也就繼續說道:
「既然日本可能入侵,那首先就是路線問題,也就是從哪裡入侵。有兩種可能:一,從北方入侵。二,從南方入侵。經過剛才的討論,在座的無論軍政,都已經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日本從北方入侵,帶來的危險較小。而從南方入侵,也就是從我們大明背後插刀,帶來的危險就大得多。
「大家也都同意,如果能證明日本會從南方入侵的話,那我們等於同時和兩個敵人作戰,兩線作戰。那樣的話,我們寧可放棄北伐。反之如果日本從北邊入侵的話,那我們仍然可以考慮北伐。因為單線作戰,我們的進攻方向、戰略布署等都不會有什麼大變動,我們等於仍是和一個敵人作戰。無非就是這個敵人變得強了些。無論是進是退,我們的餘地都很大。
「從軍事的角度上講,我認為日本假如要入侵的話,『假如』——要入侵的話,那麼從南方進攻的可能性很小,而極大可能會從北方進攻。為什麼呢?因為北方有日本在東亞大陸上唯一的跳板:朝鮮半島。日本在朝鮮半島經營多年,是個再穩固不過的戰略後方。
「朝鮮半島距離日本本土非常近,無論是增兵還是後勤,運輸都非常方便。日本的幾大傳統海軍基地,比如橫須賀、佐世保、吳港、長崎等等,還有整個瀨戶內海,距離朝鮮都非常近,只隔了一道對馬海峽。一旦有艦船需要修理,可以在短時間駛回本國基地進行塢修。這對海外戰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也就是說,日本從朝鮮半島、遼東開始入侵,是成功率最大、危險性最小、最合乎利益的選擇。雖然從北方進攻,對我們大明的直接威脅較小,但從日本方面來說,畢竟它的目的不是為了滅掉我大明,而是為了在東亞大陸上弄到一塊領地,緩解國內的土地和資源壓力。那麼最理想的就是東亞大陸的北部。這裡和日本本國距離近,而且還能和已有的朝鮮半島連成一片,都能較輕易的併入『大日本帝國』版圖內。這是至關重要的。
「反過來講,就算假定日本在南方進攻、也假定它真的打到手一塊土地,那對日本來說也是『飛地』。『飛地』的意思就是和本土距離過遠,難以持續佔領和經營。日本入侵,為的是土地和資源。而遼東關外的土地無疑比江南廣闊得多,自然資源也比江南豐富得多。我們的福建浙江絕大部分是山地,可耕種平原很狹小,自然資源也遠不及遼東。遼東除了石油,幾乎有日本需要的全部資源。最重要的是,遼東比江南好打得多。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從北方進攻是傳統的陸地進攻。而從南方進攻則需要大規模兩棲登陸戰。孰難孰易,一目了然。在我大明海軍仍很強大、並且每個港口都有岸防火炮的情況下,這樣登陸成功率極低。其次,我大明的海岸由三部分組成:浙江、福建、廣東。日軍無論選擇哪一段登陸,都是困難極大。
「浙江距離日本本土最近,如果選擇這裡登陸,無疑在後勤運輸和增兵上最為便利。但是浙江外海的舟山群島內,有我們的主力艦隊。我們的6艘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航空母艦全在這裡。日本的海軍整體實力雖然比我們強,但也只是略強,沒有形成壓倒性優勢。他們的戰列艦比我們多4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