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在試驗場里極盡粗野的全速開了一個小時後,裝甲車載著一車折服不已的乘客回到了試驗場火車站。
接下來是大家更為關心的事項——武器和防護測試。
這輛基本型的疾風—36開到了距離觀測堡二百多米外的空地上。然後一隊士兵從站台旁的一座房子里跑步出來,列隊站好。這些「士兵」也是帶著武器、穿著制服,不過卻不是軍服,而是一種介于軍服和工作服之間的深色制服,帶著船型帽,帽徽和臂章上都綉著泰平記公司的徽章。這是泰平記公司自己的衛隊。
因為大明的軍火公司大都是私營的,屬於私有財產,所以政府並不能派軍警進駐。但又因為是軍火公司,屬於高危要害部門,又不能沒有警備力量。所以這些軍火公司全部都有自己的公司衛隊,而且人員素質訓練一點也不次於陸軍。不同的是他們只裝備有輕武器。
這隊警衛人數有一個班的樣子,他們分別拿著清軍的常用輕武器:仿毛瑟步槍、仿日式三八步槍、轉盤輕機槍、捷克輕機槍。最後面三個人推出了一門馬克沁水冷重機槍。
一行人都進了那座混凝土觀測堡內。觀測堡內有一條長長的觀測窗,視野很寬闊,也能夠容得多人同時觀測。觀測窗前放置了一排炮兵觀測鏡。向小強和隨從專家們每人都把眼睛貼在一門炮鏡前。外面遠處的那輛裝甲車在炮鏡中放得很大,而且相當清晰,連裝甲板上的每一條焊接縫都看得很清楚。
第一道試驗:抵禦步槍子彈。
首先是測試正面裝甲。半個班的六名衛兵,三人拿仿毛瑟,三人拿三八式,在距離裝甲車正面50米左右的距離站成一排,隨著一聲「舉槍」的口令,六人齊刷刷地舉起了步槍,瞄準裝甲車,好像行刑隊處決人一樣。
接著又是一聲口令:
「射擊!」
一陣急促的排槍,六朵白煙飄起。向小強和眾人在炮鏡中看得真切,裝甲車的前裝甲蹦出了一陣火花,一秒鐘後,槍聲和「叮叮噹噹」的鋼板撞擊聲傳進觀測堡。
口令再次響起:
「推彈!」
六名衛兵拉動槍栓,又推上來一發子彈。
「舉槍!」
「射擊!」
又是一陣排槍,遠處的半履帶車前裝甲上又是一陣火花……
這樣齊射了五輪、把步槍里的子彈都打光了之後,六名衛兵退下。
第二道試驗:抵禦輕機槍子彈。
又是一聲口令,兩個輕機槍小組上前,卧倒、支好兩腳架,做好射擊準備。一組用的是捷格加廖夫轉盤機槍,一組用的是捷克式ZB輕機槍。
隨著射擊口令,兩挺輕機槍同時開始噴著火舌,「咚咚咚……」、「噠噠噠……」地吼叫起來,白煙不斷飄著。此時根本都不用從炮鏡看了,直接用肉眼都能清楚地看到,兩百多米外的裝甲車正面鋼板上,跳躍著密集的火花。
右邊的捷克輕機槍先打完了20發彈匣,安靜了一半,只有左邊的轉盤機槍還在「噠噠噠」地發射著。過了幾秒鐘,轉盤機槍的47發彈盤也打完了,徹底安靜下來。
兩個輕機槍小組起立,拆卸槍架、收起機槍,退下。緊接著,旁邊那門等待多時的馬克沁水冷重機槍被推上來了。
第三道試驗:抵禦重機槍子彈。
正射手把著重機槍的後端握柄,副射手扶著彈鏈,全神貫注地瞄準著遠處已經彈痕累累的裝甲車。隨著一聲口令,馬克沁機槍「噠噠噠噠」地噴著火舌,發出特有的沉悶聲音。50發短彈鏈打完,周圍歸於寂靜。
重機槍小組推著略微冒白煙的重機槍退到一旁。
第四道試驗:抵禦7.92毫米反坦克槍。
一個二人小組扛著一隻很長的反坦克槍來到前面,卧倒,支好支架,裝上彈藥,等待口令。
其實向小強知道,剛才的那幾組很炫的子彈試驗,好看是好看,但都沒什麼懸念的。看著火花四濺、彈痕累累,但肯定打不穿。一輛裝甲車,完全抵禦子彈射擊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那還要來幹什麼。關鍵的就在下面,抵禦反坦克槍。
對於這種輕裝甲的戰車來說,抵禦火炮肯定是不可能的,哪怕二三十毫米的小口徑火炮也是抵禦不了的。那是坦克的事情。這種情況下,裝甲運兵車能不能抵禦反坦克槍,就非常關鍵了。因為反坦克槍和火炮不一樣。再小口徑的火炮也是火炮,最矮也有半人高,高度顯眼、戰場移動不便,而且最少也要三四個人才能操作,比較容易發現和躲避。
但是反坦克槍就不一樣了。它可以說就是一根管子,卧倒射擊的時候基本沒有暴露,不要太隱蔽。而且它和輕機槍一樣,都是一兩個人、必要時一個人就能操作,也很輕便,一個人扛了就走,轉移、部署都非常快捷。它雖然口徑有限、對坦克威脅相對不大,但是對裝甲運兵車這種薄皮大餡的東西,威脅就非常大了。
……
這是一支德式的毛瑟反坦克槍,口徑7.92毫米。口徑和普通步槍一樣大,但它作為反坦克槍,槍管更長,裝葯更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彈頭是有碳化鎢芯的著名「K型彈」。
向小強特地轉頭看了一下張紹衡。
張老爺子也是目不轉睛地貼著炮鏡,喉嚨滾動了一下。看來他們還沒來得及做這種測試,他也很是緊張。剛才做步槍和機槍試驗的時候,張老爺子還神情自若呢。
不過難怪,這是裝甲車,不是坦克。就算是坦克,以這個時代的坦克裝甲水平,遇上反坦克槍都還是挺危險的事兒,別說裝甲車了。
一聲口令,外面反坦克槍「當」的一聲槍響,遠處的半履帶車前裝甲板蹦出幾點火星。
向小強心臟緊張的砰砰的,轉動著炮鏡焦距,在裝甲車的正面翻來覆去地找槍眼。但是找來找去,只發現車前頭髮動機蓋裝甲板上,有一條比較深的劃痕,比周圍其他子彈造成的劃痕都顯得有力。
他心中欣慰了。傾斜的裝甲板起到了作用。7.92毫米碳化鎢穿甲彈——跳彈了。
外面又傳來高亢的「射擊」口令。隨即,槍聲再次響起,炮鏡中的裝甲車前板再次迸出一道火星。向小強立刻用炮鏡看去——
哈哈,又跳彈鳥。
再次射擊。這第三槍打在了裝甲車車頂的機槍護盾上。這次沒多少火花,而且向小強馬上發現,護盾上多了一個槍眼。
這次打穿了。要是戰鬥中,後面的那個機槍手就已經死了。
「嗯,打穿了,」旁邊張紹衡開口了,眼睛還是貼著炮鏡,聲音盡量沉穩地說道,「機槍護盾打穿了。」
一個泰平記的專家馬上接過去,神情自若地說道:
「喔,很正常。護盾只有8個毫米厚,而且斜角很小。嗯,很正常。」
向小強沒有接茬,仍然貼著炮鏡觀測著。這對這些人來說,當然是常識。200米的距離、近乎垂直的角度,7.92毫米鎢芯彈反坦克槍要再打不穿8毫米鋼板,那……那向小強就要跟泰平記大量定製這種鋼板,加裝在明軍所有坦克和長江防線上的鋼堡上了。
王鶴翔開口了,輕描淡寫地說道:
「護盾可以往兩側加大斜角。不要現在這樣一塊平板。這樣近距離可能還擋不住反坦克槍,但遠距離會好一些。」
張紹衡轉過臉來,呵呵笑道:
「王大人說到點子上了。」
……
接下來又打了7發碳化鎢子彈。其中5發打在車體裝甲上,全部跳彈,沒有一發打進去的。但是另外兩發打在了機槍護盾上,全部打穿。
然後兩名士兵又扛著一隻更粗大的反坦克槍上來了。這是大明自產的12.7毫米反坦克槍。向小強知道,大口徑反坦克槍,這也是未來幾年反坦克槍的主流。
又打了10發,7發跳彈,3發打穿裝甲板。
這個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在南京保衛戰中,就有大明的疾風—33裝甲運兵車前裝甲無法抵禦清軍12.7毫米反坦克槍的問題。看得出來,這次疾風—36針對這個問題作了改進。加厚了3毫米裝甲,加大了裝甲板傾斜角度。於是,防彈效果大大增強。
而且向小強看得出來,加大傾斜角度的作用遠大於那3毫米加厚的作用。現在的疾風—36前裝甲是18毫米厚。18毫米裝甲,作為裝甲車來說已經是不薄了,但對於大口徑反坦克槍來說,擊穿這個厚度還是容易的。但是現在加大了斜角,於是,本來可以輕鬆打進的鎢芯彈就被反覆彈開。
向小強想出了一句還算滿意的話,微笑著自言自語道:
「角度就是裝甲。」
「角度就是裝甲,」張紹衡馬上接了過去,也微笑著點點頭,「精闢。非常精闢。向大人,敢問這句名言的出處在哪裡?我很喜歡。」
向小強心中一陣愜意,淡淡地笑道:
「呵呵,見笑了。這哪裡是什麼名言,純粹是本將一時興起,隨口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