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輯 謠言的特點 謠言的特點

謠言從無到有,有三個必備的因素:本質的不真實,傳播者缺乏自我規範和受眾的易被迷惑,正是這三者看似巧合的「偶遇」和整合,恰恰構成了謠言產生是不可避免的——有人的地方就有謠言。

謠言的本質是不真實,這是語言自身的孕育和順產,而非偶然的宮外孕。

懷想在遠古時候,萬物尚未被命名的時候,人類用唇齒的摩擦為萬物起名,這只是一種人類自我的(甚至是自大)的表達,而非對本質的揭示。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把人類的語言叫「咂叱」,說如果要有超智商的超人類聽到,也會「訝然失笑」。因為語言自身就並非對事物絕對權威的定義,謠言生成幾乎是必然。

謠言的前提是傳播者缺乏自我規範。老子《道德經》的最後一章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有把前五千大氣浩瀚之言推翻之勢。這正是我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者的自我規範的集中投射,而它的集體喪失則是在印刷業喪失文化中心地位,而電視和網路鳩佔鵲巢的那一刻起,大量的政治人物湧入電視,而謠言也終於從小團體走向了全社會。

謠言之所以是謠言,而不是謠文或謠行,是源於話語的明確的對象性和目的性。在從個人空間升級到公共空間,從桌前伏案到被推至公共講壇,傳播者心安理得地解除了道德枷鎖,開始散布「謠言」。這究竟是其隱藏己久的預謀,抑或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驅使?我更相信是後者。

謠言傳播的關鍵是受眾者的易被迷惑。萬物受慣性支配,我們都是唐璜口中不斷升起又落下的鐘擺,只有在失控的瞬間才能洞悉真理的光芒。在傳播者的講述和勸服前,信服是慣性,順從是慣性,成為下一個傳播者更是慣性。

可悲的是,能夠洞悉真理的人,卻往往採用淡漠和冷笑的姿態。林語堂在《中國人的智慧》中說:「中國人有哲學和宇宙體系嗎?沒有,中國人最大的貢獻是對他們的懷疑。」如果把哲學和宗教並稱為時代最大的謠言和不真實的話,那麼中國人無疑是洞悉傳播者的虛偽和大眾的愚蠢的莫爾索(加繆《局外人》主角)。而他,不,是我們卻在天上俯視嘲笑,最終也不知道消逝到什麼地方。所以,謠言之所以在社會上膨脹,是因為社會不乏獄卒,不乏良心,卻缺少疾呼的聲音。

仍然是那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謠言。我曾幻想這個世界能破除謠言的陰雲,而攪出清明的氣象,籠罩這個世界的只有真理。我卻悲哀地發現,真理也不過是喬裝了的謠言。

2008年12月清華大學自主招生考試命題作文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