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佛陀賞花去

作者:釋見戒(台灣)錄入:葉賽洋校編:吳岩龍2006/08/15

花園行──編者的話

在台灣,這本書連續數月穩居誠品書店、博客來、金石堂等暢銷書排行榜第一位,引起了台灣讀者的熱情回應,也被評為一個人一生中必讀的30本書。是什麼魅力讓讀者對它如此追捧呢?

和佛陀賞花去,僅僅為追求異樣的趣味嗎?花的絢麗、佛心的沉靜,怎樣奇妙地融為一體,融為一種大智慧,形成令人百讀不厭的慧心點滴?

讀過這本書奇妙的「花園遊歷」,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這本小說受到狂熱追捧的原因了。

本書原在《中國時報》「浮世繪」版連載,而後結集出版。作者清新、細膩、充滿智慧與禪意的文筆,這些讓人靜靜沉吟的修行文章,像炎炎夏日裡的微風,為處於俗塵凡世的我們送來了清涼,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心靈的力量,找到了屬於自己內心的寧靜港灣。

在編輯書稿的過程中,我總會被作者描述的小細節所感動。字裡行間,彷彿看到了一個出家人在修行的過程中低頭沉思的模樣,也讀到了作者對家人、對朋友的關愛。作者有一面能照見尋常花草無言說法的心鏡,更有一支可以生動傳譯的妙筆。如果我們也能受其感染,不時在人生的道路上總結內心,就會少了很多煩惱吧。

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內地和台灣有些植物會有不同的名稱,為了不破壞作品的美感,我們在文末註解了這些植物的學名、通名,並收集了響應花草的圖片,為的是讓內地的讀者讀起來感覺更親切。 為了適應電子版書籍的閱讀,在書稿的編輯過程中,有關文字有適當改動。

走過花圃,有人看到花紅葉綠、蝴蝶飛舞;有人看到殘根敗枝、污泥遍布;也有人什麼都沒看到!而作者走過花圃,遇見處處儘是佛陀。

這本書也是作者獻給人間的一座花園。因為心境的不同,走過這花園,也許有人讀到佛法、有人讀到文采、有人讀到閒情逸緻、有人讀到一位出家人的故事……但我想,其實作者最希望讀者您合上書本後,能讀到的是自己生命的秘密花園。

願花園裡的每一朵花,都盡情綻放。

花開花謝,總是修行好時節 ──奚淞

「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

昔讀佛經,逢佛陀當眾說法時,常有天花飄墜的幻麗場景,令我驚異,感動。學佛多年,漸漸了解到,其實在大乘佛經奇蹟式的華麗文辭背後,有其真實寓意。

佛說緣起。在佛陀的分析中,身心世界無時無刻莫不處於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中,向人們揭示出自然現象本質的佛陀,當其說法之際,這大千世界有多少花朵在開落,而有情心靈中又有多少正在生滅。佛經中「諸天雨華」,或應不僅指物質界的花朵,也意指心靈花朵吧?!

幸聞佛法的我們,亦當在花朵里聞法、花里修行、花里修行:感念世尊時,我們更以鮮花供佛。

近讀見介師一系列借花卉、植物談佛法的散文,篇篇玲瓏剔透,彷彿一連串披光帶露的花串,從中便也感受到一份鮮花供佛的美意了。

我已認識見介師多年,不多言語,喜好天然花草的她,也袖藏一支好文筆。十分清簡的袍服下,誰能猜出她已經出家十五年之久了?

透過新編成《和佛陀賞花去》散文集,見介師的個性、喜好以及她對佛法的見解,都如潺緩清流般呈現。即便是出家人輕貪愛、重舍離,從見介師的字裡行間,仍能讀出一份她對家鄉及親人深沉的摯愛。

見介師俗家姓楊,是在高縣美濃鎮世代居住了兩百多年的客家家族。「說到我出家因緣,實在是十分單純的。」一回,見介師對我說:「讀專科學校時,我參加佛學社團,對佛法很喜歡。不久,一道選擇題就發生了……想繼續深究佛法,在當時似乎只有出家一途。出家,還是不出家呢?」

作為被鍾愛的家中長女,又處在傳統、謹嚴的客家家庭,她選擇了出家,一定令父母非常為難吧。這份情懷,充分流露在見介師撰寫的父親與椰子樹的短文里:「『爸!這片椰樹種了多久了?』我問。『就是你出家那年我開始種的。你出家多久,這椰子樹的歷史就有多久。』父親站在椰樹前對我說……」

接著,作者追想:「這片田,在小學任教的父親,從來都是無條件借給鄰居耕種的,為什麼會在我出家那年種滿椰子樹呢?總而言之,這是父親的一個決定。」

父親的椰子樹長大成蔭,結果累累。每年他都會帶著椰子汁,到寺廟探望出家的女兒。作者道:「那滋味總是點滴在心頭。」

如此,父親投身椰林以堅持對子女的愛。「每次回去,我一定去看看和我出家年資一樣的椰子樹……微風吹過,椰子樹沙沙作響……父親就在這裡度過多少我不在家的日子啊!」作者因此從天下父母不求報償、無悔付出的親情中,體會到了何謂菩薩的大悲心。

「堅固不移的決定啊,可以為親情、也可以為佛法。」作者在這篇精短的散文中,把父親的愛與椰子樹的蒼影合二為一,進而成為她自己對佛法的堅持,其堅固一如古印度神話中暴風雨神因陀羅的石柱。

「回顧起來,我受父親的影響很深。」見介師說:「父親一生甘於淡泊、不求名利、愛好天然。我也是一樣,不喜歡人為堆砌造作,偏好從大自然里印證一份對佛法的體悟。」

見介師當年出家,純屬於一份少女對佛法觸及人生無常及苦痛的敏感,便決定了自己得追尋「離貪、嗔、痴煩惱,證無上解脫」的目標。十五年過去了,從外表看不出來歲月在她容顏上留下多少痕迹。她風光霽月地笑說:「世事經歷愈多,我皈依於佛陀的心意益發堅定。」

兩年多來持續寫作,至此成為《和佛陀賞花去》的精彩成績。觀內容,包括了「煩惱花園」、「修行花園」、「寂靜花園」,共計不同科目的六十種花草植物。雖然篇章名目活潑逗人,但細讀之下,其中借自然審美所印證的佛法,卻都十分中肯。從中,可以看到見介師對「法」的堅持。

大自然可親、可近,佛陀的法揭示的無非是大自然所深藏的理則,也應當是可親、可近的。在佛法的緣起分析中,身心世界瞬息生滅流變,一如自然里花開花落。至於該如何修行,讓我們試模擬佛陀的話語,或可以如下這麼說:

花開,令人喜悅,那就享受這喜悅吧!可是,你能不能放下隨後生起的貪執呢?

花謝,令人悲傷,那就看清這苦楚吧!試看,你能不能安忍這份苦,而不生起心裡的排斥和嗔恨呢?

還有那無花的時節,彷彿無苦也無葯,你能稱它是無聊,還是平靜?這時節,莫起造作、放下愚痴,或許能得到澄明如鏡的觀照力呢!

如是人生就在樂、苦、不苦不樂三種基本感受中,隨因緣而輪轉;而修行人則在花開、花謝以及心鏡的生生滅滅中。如你能一點一滴地放下自己的貪、嗔、痴,自在解脫的心也就漸漸分明了。

見介師,祝福你,祝福我,祝福大家。

做個自在賞花人──作者自序

初春的夜裡,獨自誦經,白天內心起伏的心念、情緒,像海浪退潮般漸漸平靜了。佛陀慈眼低垂,彷彿凝視著供桌上那朵斜插於瓶內的陸蓮花,那錦鍛似的重重淡紅花瓣,如朝霞一般緩緩舒綻著……

佛陀也在看花開、花謝嗎?

清晨,到佛堂,乍見陸蓮花謝落了一片花瓣,靜靜地躺在佛前。晨曦初露,天邊一注微光從窗外斜射進來,照在看著落花的佛陀身上。世間就是這般生生滅滅,燦似花開,萎如花謝。何時,我們才能像佛陀一樣看穿無常世界,淬鍊出真實的智慧,而不再忽悲、忽喜,茫然無依呢?

《和佛陀賞花去》一書,原是《中國時報》「浮現繪」版「佛法秘密花園」專欄的結集。撰寫這些短文期間,我正面臨修行歲月中重大轉折──離開出家十幾年的寺院,尋覓一種新的修道生活,不論雲水行腳或隱居潛修,時處中年的我,總帶著一種「靜看花開花謝」的心情。

每在一處落腳,我習慣栽種些植物。那些綠意盎然、花枝招展的花花草草,或清麗脫俗、或嬌媚明艷,也有的香氣芬芳暗暗襲人,令人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平添了幾許悠閑,也帶來無限生機。

我喜歡爬山。任何一座青山,沿途的野花、野草、果樹,總隨著四季的變換,展現出不同的風情。最喜歡來到無人深山,在群山環繞中看著遠方山巒層層迭翠、山花怒放繽紛;聽著野鳥此起彼鳴,如天上人間。

儘管時光流轉、人事更迭,有些植物一直在回憶的角落散發幽香──那是童年家鄉院子里的茉莉花,水井邊的螃蟹蘭,門前小河邊的鳳凰木,南投山居歲月中的梅樹、山芙蓉……彷彿在記憶深處,有條小路在時時等待我歸去的跫音響起。

這大千世界與人的內心,不就是一個「佛法秘密花園」嗎?我常駐足凝視、側耳傾聽,臨風懷想花園中的一花一樹、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