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回 大唐設安西四鎮 明君愛方士之術

李世民安居京城,一直關注西域戰事,對王玄策借兵伐天竺一事不知一點兒音訊。這日驛傳來西域戰報,李世民閱後不禁流下淚來,嘆道:「郭孝恪一生謹慎,怎能如此大意?以致失城喪命。」

那日契苾何力領兵去追訶黎布失畢,阿史那社爾率軍南略,郭孝恪帶領千餘人入龜茲鎮守都城。為了不擾及城內居民,郭孝恪將營盤扎於城外。他如此布置,最終為己惹來殺身之禍。

那利見到乙毗射匱可汗,請求援救龜茲。當初李世民要求割龜茲等地為聘禮時,乙毗射匱可汗心中十分不願,因為如此一來,自己的勢力就要西退千里。現在龜茲被唐軍圍攻,若其得手後,定會繼續西進。為了保住自己的勢力,乙毗射匱可汗不惜與大唐翻臉,當即答應派出萬餘突厥鐵騎歸那利指揮。

那利帶領這萬餘人馬,星夜向龜茲都城奔來,其行在半路上,得知國王已棄城西走,城池已經落到唐軍手中,心中不免黯然。他又聽說唐軍主力悉數離開,都城那裡僅有郭孝恪帶領千餘人鎮守,不由得喜色上臉,號令手下加快行軍步伐,快速向龜茲都城撲去。

郭孝恪任安西都護多年,手下僅有千餘名兵士輪番換防,保證了三州及焉耆的安全。他深知所以這樣,並非自己的能耐,實因背後有強大的國力所恃,西突厥不敢輕易啟釁。現在肆葉護可汗的勢力西去,乙毗射匱可汗一直得到唐廷冊封和認可,他萬萬不會與大唐翻臉。他沒有想到乙毗射匱可汗為保有原來的地盤,竟然鋌而走險。

那利行軍的動靜被一些龜茲人偵知,其中之人急忙找到郭孝恪示警。郭孝恪不以為然,心想唐軍在此有十餘萬人,以前自己僅帶領千餘人鎮守,突厥人也不敢來犯險,何況現在!他一笑了之,說道:「讓他們來吧,我就在這裡靜候,看他能奈我何。」他認為龜茲都城已失,訶黎布失中正被契苾何力圍困,那利前來,無非虛張聲勢罷了。

那利事先派人入都城,聯絡那些忠於訶黎布失畢之人,讓他們在戰事打響的時候,設法封閉城門,不許郭孝恪退入城中。這樣,他以十倍兵力圍殲唐軍,勝算甚大。

這日夜半時分,那利帶人悄悄接近郭孝恪的營盤。只聽一陣羯鼓聲響起,突厥人從四面八方跨馬劈殺過來,在唐營中橫衝直撞。毫無準備的郭孝恪看到突厥人殺來,深悔自己當初太大意了。火光中,他令身邊人立起旗幟,吹響號角,訓練有素的唐兵雖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聞聽此號令,立刻設法到旗幟下聚齊。郭孝恪手執長劍,大吼道:「大家且戰且退,隨我進入城內。」郭孝恪的意圖很明白,就是先退入城內憑城堅守,再遣人去通知阿史那社爾來援,諒突厥人不敢在此久待。

唐兵抱成一團,且殺且退,慢慢到了西門城下。就見西門此時,又聽一聲梆子響,城樓上忽然現出人影,他們有人打著火把,有人手持箭弩對準唐兵疾射。

郭孝恪見此情狀,知道城內人與那利裡應外合,已將自己陷入兇險境地。這時,其手下困守城門前,上有龜茲人射箭,外有突厥人兇猛進攻,一聲聲哀號聲表明唐兵相繼中劍倒地,轉眼間,有一百餘人傷亡。郭孝恪看到大勢不好,傳令所有人向南衝殺,以圖殺出一條血路,突出重圍。

郭孝恪將令傳出,自己揮劍沖向前面。這時,一枚長箭帶著響聲射將過來,直直地穿透其脖項,郭孝恪未發一聲倒下地來,頓時氣絕。

這場戰鬥持續了近兩個時辰,僅有三百餘名唐兵殺出重圍,趁著夜色逃向南方,其他七百餘人隨著郭孝恪戰死於刀劍之下。

那利看到郭孝恪的屍身,不敢隨意糟蹋,派人將其屍身殮入棺內,然後送往西州。

逃出重圍的唐兵找到阿史那社爾,向其哭訴郭孝恪身死的噩耗。阿史那社爾聞聽此訊,怔怔地流下淚來,說道:「此為我之過錯,不該讓郭都護以單薄的兵力守城。」他說完此話,當即下令全軍折頭向北,要找那利復仇,並頒下嚴令:「此去見到敵人,不論好歹,一律斬殺,不要俘虜!」

阿史那社爾隨帶的鐵騎迅疾掉過頭來,向龜茲都城殺奔過去。阿史那社爾深怕那利得手後撤走,其午後得知消息,遂令手下馬不停蹄,今晚務必將那利所率之人合圍。

也是子夜時分,四面八方而來的唐兵將龜茲都城圍得如鐵桶也似。他們人人手持火把,將四周照得亮如白晝。阿史那社爾橫刀立馬,向城中喝道:「那利賊子,速速出來受降。」

那利壓根就想不到唐軍會這麼快地殺過來,他忙累數日正在酣睡,被人叫醒後睡眼惺忪地爬上城牆。看到外面如林的唐兵和眾多的火把,他頓時呆了,不知道如何回答阿史那社爾的話。

阿史那社爾見到那利不答腔,繼續大喝道:「那利賊子,你膽大包天,竟然害了郭都護的性命。你馬上開城投降,也許能饒下你半條命來,若拒不投降,只有一條死路。我知你城中存糧難支三日,你有能耐,我們就在這裡耗著吧!」

那利不與阿史那社爾對話,他繞著城牆走了一圈,發現四周皆被手持火把的唐兵圍定,查其人數,比自己借來的萬餘突厥兵要多上數倍。那利入城之後,本想在此休整數日,再去解救訶黎布失畢,沒想到阿史那社爾隨影而至。他知道阿史那社爾所言非虛,城中的存糧無幾,說什麼也難以和唐軍長耗下去。

第二日,那利緊閉城門,不與城下唐軍照面。阿史那社爾自恃手下眾多,糧草甚足,有持久圍城的本錢,也就不想硬碰硬地攻城,以避免傷亡。他令隊伍後退半里紮營,派一萬人繞城警戒巡視,密切注視城內動靜。為了防止他們突圍,阿史那社爾命令其餘人不卸鎧甲,刀不離手,若有敵情可以一呼即出,嚴防那利逃出城外。

那利不想困守城中,打的就是突圍的主意。這天日落時分,他令萬餘突厥人飽餐一頓,然後結束停當,靜等半夜後開城突圍。

子時過後,西門與北門悄悄打開,這時,就聽馬蹄聲響,突厥人借著夜色的掩護沖門而去。他們快馬衝到手持火把巡邏的唐兵面前,將刀一揮頓時殺開缺口,眼看就要衝進前方的黑暗之中。

驀地,只聽一陣如雷的鼓聲響起,鼓聲未歇,就見前方的唐軍營盤裡,先是一點二點火光燃起,繼而燃燒成片,漸漸連成一線。很快,這些火光開始移動,迎面向突圍的突厥兵奔來。到了近前,其前排持火把之人駐馬站立,從後邊擁上來一撥又一撥的持刀橫槍之人,他們闖入突厥人叢中,毫無顧忌地砍殺起來。

八比一的比例,唐軍處於絕對優勢。轉眼之間,許多突厥人成了刀槍之下的鬼魂。

這場戰鬥自午夜殺到平明時分方告結束,唐軍趁亂搶入城內,又搜尋殺戮一番,龜茲都城復又落到唐軍手裡。

唐軍天亮後檢點戰場,發現城外的空地上橫七豎八地躺滿了戰死者的屍體,其中以突厥人為多,約有七千餘人。阿史那社爾下令尋找那利屍體,然遍尋不見,想是其趁亂突圍而出,僥倖逃了一命。

但到了這日暮時,十餘名龜茲人執一人來見阿史那社爾。所執之人衣衫襤褸,鼻青臉腫,正是逃走的那利。阿史那社爾想起郭孝恪之死,不由得怒火填膺,恨恨問道:「那利賊子,你知道有今日嗎?」

那利抬頭看著阿史那社爾鐵青的臉龐,答道:「我為保國王,引兵來救,有什麼不對?」

「你沒什麼不對!錯就錯在你不識時務,損了我朝一員大將,你萬死莫贖。」

那利知道自己必死無疑,遂橫下一條心譏刺道:「聽說你昔為突厥人,不知你殺了數千同族人,心裡有何感覺?我死不足惜,難道你心中沒有一絲不安嗎?」

「我為大唐之將,現奉旨來討,又有什麼不對嗎?你勿復多言,左右,把此賊斬了,取其頭顱以祭郭都護亡靈。」

經歷此役,阿史那社爾變得持重起來,他自己坐鎮龜茲都城,派出六萬兵馬分兵二路,南向攻取龜茲其餘城池。旬日之間,又拿下龜茲最重要的四座城池。

這時,契苾何力已拿下撥換城,生擒訶黎布失畢,並派人移文送至龜茲都城。阿史那社爾閱畢大喜,派人催契苾何力速來龜茲都城,商議下步行軍大計。

王玄策離開邏些向長安進發的時候,將自己此次出使的經歷寫成一道奏章,通過各驛傳送至長安。這道奏章由李治閱畢再送至李世民手裡,他觀罷臉上沒有喜怒之色,轉對李治說道:「西域戰事如火如荼,不料南疆也挑起了一場戰火。王玄策魯莽,又有松贊干布鼎力相助,此戰乃成。王玄策為一介使者,他不得朕之旨意就跨國征戰,此事是禍是福,你以為呢?」

李治答道:「兒臣以為,阿羅那順殺我使者,奪我財物,太過無禮,正該征討。不過此事重大,王玄策未得朝廷片紙言語,就率然發動,確實失於計較。」

「嗯,王玄策畢竟為東宮屬官,由你負責訓導。不過,此人能夠統馭外國之兵,一舉征服天竺諸國,這份兒魄力和胸襟,有可讚賞之處。」

「兒臣謹遵父皇旨意。」

契苾何力回到龜茲都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