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回 平西域西征龜茲 助大唐南擊天竺

此後李世民與玄奘來往甚頻,多次將其召入宮中深談,每至夏天到玉華宮避暑之時,玄奘也隨同前去,一面譯經一面與李世民探討佛理。

李世民研討佛理,對其內心有何作用,後人不得而知。然有一件事很明顯,即是其心態開始平和起來,與其出征高麗前的躁怒心態相較,二者差距甚大。

高延壽這日稟報道:「自從龜茲(今新疆庫車)王伐疊逝去後,其弟訶黎布失畢繼位,已二度不來朝貢。臣等以為,應該向其問罪。」

龜茲與焉耆接壤,在焉耆的西南方向,國土橫約千里,縱約六百里。國內盛產麻、麥、粳稻、葡萄、黃金等,是一個富庶的綠洲小國。

李世民問道:「那乙毗射匱可汗依舊不答應聘禮嗎?」

「乙毗射匱可汗實在無禮,一年多來未有迴音。」高延壽答道。

「嗯,龜茲王仗其勢,所以不來朝,亦在情理之中。」李世民不屑地說道。

乙毗射匱可汗為泥孰可汗的孫子,貞觀十八年,泥孰可汗死,李世民冊其孫為乙毗射匱可汗。

貞觀年間以來,李世民一直採取扶植泥孰可汗來打擊肆葉護可汗的措施。焉耆之戰後,肆葉護可汗的勢力被削弱許多。及乙毗射匱可汗繼位,其藉助唐朝支持之力,接連發起攻擊,將肆葉護可汗的勢力逐到吐火國以西。如此,西域的形勢發生突變,乙毗射匱可汗開始在西域逞強。當是時,唐朝設置的安西都護府的治所依舊在西州,向西僅名義上控制焉耆。

乙毗射匱可汗得勢之後,即遣使入長安向李世民請婚。

李世民答應下嫁公主,但提出了一個條件:「須割龜茲、于闐(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朱俱波(今新疆葉城)、蔥嶺(今新疆塔什庫爾干)五國以為聘禮。」

這五國皆為沙漠綠洲國家,以綠洲灌溉農桑業為主,是時在乙毗射匱可汗的控制下。李世民所以提出此議,是想直接控制易於屯兵鎮守的農耕區,再對以游牧為主的突厥人實施羈縻統治。

孰料乙毗射匱可汗沒有了下文,這期間,他還辦了一件令李世民更為惱火的事,即是派兵進入焉耆,以圖控制該國。只是因為李世民嚴令斥責,他才很不情願地退了兵馬。

李世民目視長孫無忌道:「無忌,你看此人勢弱之時,什麼事都能答應。現在有了實力,頓時變了嘴臉。可見四夷之事,一味以德綏之,有時並無用處。」

長孫無忌點頭道:「陛下所言甚是。突厥人與中國交往多年,向來是這等脾氣。強則依,弱則欺,若一味以德綏之,斷沒有好的結果。陛下,前幾年我國忙於漠北及高麗之事,現在漠北已平,諸部落歸附,高麗也是疲於奔命,我們可以抽出手來對付西域之事。」

李世民問道:「高麗那裡最近有何動靜?」

馬周答道:「臣剛接到營州上表,言稱程名振率舟師入高麗境內襲擾一陣之後,李尚書與張儉領兵渡過遼水,猛攻南蘇等五城,已破其兵焚其城郭而還。」

李世民贊道:「李世真英雄也!如此一來,那蓋蘇文無暇西顧,焦頭爛額忙於應付國內之事。無忌,你說得對,這麼多年來,突厥人為朕心中的最大一塊心病,現在要把西域的事辦好。」

要辦好西域的事,勢必要以乙毗射匱可汗為敵。如此一來,唐朝多年來奉行的扶植泥孰系西突厥的方略要有大的改變。

李世民果然問道:「玄齡,阿史那步真、阿史那賀魯一直在京嗎?」

房玄齡答:「皆在。」阿史那步真、阿史那賀魯自高昌與焉耆之戰後先後降唐,被授為將軍,留居在京。

「此二人誰在舊部最有影響?」

「阿史那步真已降唐多年,年齡已老,若二人相較,自然是阿史那賀魯在舊部中尚有號召力。」房玄齡答道。

「嗯,阿史那賀魯之舊部現在居於庭州莫賀城吧?如此,可在莫賀城置瑤池都督府,歸安西都護府節制,可授阿史那賀魯為瑤池都督。」

馬周答應後準備擬旨。

李世民重新起用阿史那賀魯,其意圖非常明顯,即是想以瑤池都督府為根本,讓阿史那賀魯想法召集肆葉護可汗潰逃後留在當地的殘部,以圖牽制乙毗射匱可汗。

西域形勢固然錯綜複雜,然究其根本,畢竟是大唐與西突厥在那裡互相角力的結果。如此兩股力量相較,終有一方敗下。大唐國勢既強,內部又鐵板一塊,反觀西突厥,其內部四分五裂,紛爭不已,註定為失敗的命運。

阿史那賀魯被授為瑤池都督,到任後召集肆葉護可汗的殘部,勢力漸強,起到了牽制西突厥泥孰系的結果。然乙毗射匱可汗勢力被大大削弱之後,阿史那賀魯感覺羽翼漸豐,又看到李世民駕崩,遂起兵叛唐,終被大唐撲滅,這些都是後話。

長孫無忌說道:「陛下,設立瑤池都督府以牽制乙毗射匱可汗,其勢太慢。如今焉耆已在郭孝恪節制之下,若發兵再取龜茲,即可斷乙毗射匱可汗之雙臂,使其不敢東顧。臣願帶兵前去征討。」

李世民搖頭道:「無忌,總兵出戰非你之長,今後若有征討機會,你不可出戰,居京調度即可。朕以前征戰時多勝,若現在動輒親征,未必全勝。所謂術業有專攻,打仗的事,今後應該由薛仁貴等人去辦。」他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龜茲王無禮,應該征討。只是如何征討,須妥善為之。治兒,你以為該用何法?」

李治稍微一思索,既而答道:「兒臣讀父皇《帝范》之《閱武》篇,見其中寫道:『夫兵甲者,國之兇器也。上地雖廣,好戰則民凋;邦境雖安,忘戰則民殆。』兒臣體會父皇聖意,如今國內安靜,不可妄動刀兵。然龜茲王無禮,其欲與乙毗射匱可汗相連,非征討不可。兒臣憶起上次焉耆之戰,未從國內調兵,由郭孝恪領邊兵討之即勝,兒臣以為討龜茲時可沿用此法。」

李世民頗為讚許李治此言,說道:「你能這樣說,不枉朕與諸臣對你多日的訓導。不錯,非征討龜茲不可。朕這樣做,非是一味想謀求土地,龜茲向來與中國一體,將其納入中國一統之中,非為侵略,實為國脈之必須。不過,此戰明裡征討龜茲,暗裡卻為威懾乙毗射匱可汗,郭孝恪的那點兵馬,就有些過於單薄了。」

長孫無忌介面道:「陛下,臣意讓薛仁貴領兵十萬,與郭孝恪合兵一處,即可使此戰完勝。」

「不可!治兒剛才說了,為務求國內安靜,不宜從國內調兵;再者,薛仁貴畢竟未歷許多戰陣,讓他帶如此多的兵馬,朕有些不放心。」

馬周能識李世民的心意,遂稟道:「陛下,漠北諸部歸化中國之後,皆渴望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臣以為,此戰不用從國中調兵,可發契苾部、突厥部等兵,另讓吐谷渾、吐蕃出兵協助,即可完成兵力部署。」

李世民大喜,說道:「馬卿之言,與朕意相合。一者,這些部落與西域接近,勿用長途跋涉;二者,諸部之兵以馬騎為主,具有迅猛勁擊的能耐。不錯,就這麼辦了。」

其實馬周所言,其最大好處為不用從中國調兵,這樣最合李世民心意。

後數日,李世民詔令下:授阿史那社爾為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契苾何力為副大總管。讓他們統領契苾部及突厥部十餘萬兵馬,並節制吐谷渾、吐蕃所部兵馬,前往西州與安西都護郭孝恪會合。

自從玄奘歸國後,大唐與天竺的關係漸漸升溫,李世民與戒日王互相佩服,雖遠隔萬里猶當面相對,二國遣使不絕。

貞觀二十一年冬,李世民派東宮右衛率王玄策為使,帶領隨從三十餘人,自長安出發,沿途經過吐谷渾、吐蕃、泥婆羅出使天竺。

王玄策一路上雖行艱險之地,然諸國皆與大唐友好,又有驛使前後招待,王玄策等人一路行得還算安穩。與玄奘的萬里孤征相比,實有天淵之別。

王玄策行到天竺地面,就見其國中大亂。其遣左右詢問所以,原來戒日王近日忽然得病逝去。

天竺國向來一分為四,戒日王勢強之時,控制著東西天竺,南天竺雖未完全降服,明面上還是表示臣服戒日王。如今戒日王逝去的消息傳揚出去,諸國張目觀察,觀看中天竺的下步動靜。這時,戒日王之臣阿羅那順採用威強手法,自立為王。

阿羅那順本性凶暴,向來在諸國中的口碑不好。戒日王在日,可以斂其惡性,不給予其實權。現在戒日王剛死,阿羅那順認為再沒有人能夠羈絆自己,遂派人暗殺了國相羯羅畢試,以號令天竺。

天竺聞聽阿羅那順自立為王,頓時嘩然。一些勢弱小國不敢吭聲,也就罷了,南天竺的一些勢強之國則表示從此自立,不再稱臣。

王玄策隨行之人得知此情,紛紛勸王玄策就此回頭,待天竺平靜之後再來出使。王玄策不同意,認為不可半途而廢,遂帶領從人到達阿羅那順的都城——茶和羅城,要求面見阿羅那順。

阿羅那順現在忙於應付國內焦頭爛額之事,沒有心思接見中國使者。這時,其下人稟報說中國使者攜帶有大量的財物,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