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回 教太子示以帝范 敬玄奘終為經序

玄奘沉思良久,慢慢抬起頭來,委婉答道:「陛下,貧僧一生虔心向佛,到如今更是陷入佛經典籍中不能自拔。入仕高位為許多人企慕之事,貧僧今日得陛下金口相許,心中鼓盪不已,唯感激聖恩浩蕩。然朝廷命官關乎天下安危,其所作所為更是關係庶民百姓之禍福,所以儒家之學側重治世之旨,入仕者以儒生為多,不像釋家重在修持靜心。」

李世民聽其言,知道玄奘有推託之意。

玄奘接著道:「陛下納士時用人所長,當知貧僧所長在於研修佛理,所短在於未曾在仕途上磨鍊。若讓貧僧入仕且居高位,大處講有可能誤國,小處講有可能害民,伏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還不死心,繼續勸道:「朕讓法師入中書省,其本意即是想讓法師佐朕執大政,以緝熙帝載、統和天人,間以深蘊佛理來教化天下。至於其他庶務,自有他人辦理,並不用法師親自動手。」

玄奘再謝道:「貧僧再謝陛下聖恩。貧僧所攜數百部佛典,如今僅譯數部,以貧僧一生努力,恐怕也難以完成。陛下曾說過要直譯梵文經卷,達到糾正錯訛之目的,貧僧餘生定遵陛下聖意,傾全力多譯經卷,若入仕途,定會耽擱譯經之願。」

李世民見玄奘堅決謝絕,又知譯經之事若離開玄奘主持,國內目前還難以尋出一個精通漢、梵文且深識佛理之人來替換,遂不再勸其入仕。

玄奘此一住玉華宮,竟然連住十餘日。李世民將一幫大臣拋在一邊,不理會朝中庶務,日日與玄奘一起談論。李世民戎馬一生,對經史辭賦皆有涉獵,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關注佛學之事,其對佛學教義僅聞其名,從來沒有靜下心來深索其深層含義。如今有了這位精通佛理的玄奘法師講釋,讓他洞悉了佛學的底蘊,所以十餘日的談論,李世民並不感到枯燥,而是津津有味,不覺得時辰的快速飛逝。

李世民與玄奘的這一番長談,對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玄奘辭歸長安之後,群臣方能到其面前稟報政務,這日馬周覲見,請李世民閱批所起草的詔敕。李世民看過後,問道:「這些詔敕早幾日就該發出,緣何積壓至今?」

馬周不敢說李世民因與玄奘長談耽擱了詔敕的發出,委婉說道:「臣前幾日見陛下與玄奘法師深談,深恐擾了陛下的興緻,所以不敢來奏。這些詔敕不能按時發出,皆為臣之過錯。」

李世民用硃筆在詔敕上略略修改了數處,說道:「無妨。事並不緊急,緩上數日也不打緊。馬卿,你提起玄奘,讓朕又憶起那日我們在後山談話的事。你推薦玄奘來此,果然得人。此人不僅洞徹佛法,更精窮奧業,實為大學問者。」看得出來,李世民現在對玄奘的學問功底無比傾倒。

馬周恭恭敬敬等李世民批完,然後上前接過詔敕,答道:「玄奘法師夙標高行,搜妙道而辟法門,實為賢者。陛下,盛世方能人才輩出,即使佛門之中,亦有如此法師出現,為我朝增色不少。」

李世民嘆道:「是啊。朕一生自視兼通文武,以為窺盡天下書卷,然到了玄奘面前,才知道自己才疏學淺。可見以一人之能,難以博通不同學問。」

馬周答道:「陛下所言甚是。然學問一途,看似紛紜駁雜,其深處亦有相通之處。譬如玄奘法師一生精研佛理,未涉其他學問;陛下一生博覽經史,對佛典涉獵不多,陛下與玄奘法師卻能長談十餘日而不倦,蓋緣於此也。」

李世民點點頭,說道:「馬卿所言有理。那日我們漫談儒、道、釋諸學深處是否有相通之處,朕與玄奘長談不倦,心靈相通,正基於此點。看來人若深索一門學問,即能旁通其他。只是這相通之處到底為何,朕一時說不出來。馬卿,你能說出來嗎?」

「臣不能。」

「嗯,朕與玄奘這段日子談論許多,皆是從佛學切入。看來佛學的確是一門大學問。舉目天下,對教義詮釋最多者,以佛學為首。朕以前對佛學之因果報應、輪迴之說不以為然,此次與玄奘深談,方知佛學之旨汪洋恣肆,如因果報應、輪迴等不過為其皮毛。究其深理,實乃恢宏淳正,有教化之功。」

馬周知李世民原來對佛教的態度,現在聽其言,知其又有新轉變。

李世民接著道:「佛學非為中土所生,其傳入中國之後,信者日眾。看來不論何種宗教,只要能深入人心,皆有可取之處。遂不分國界,流布天下。」

「臣以為,對諸教流行,要明其宗旨,若其不利於國,不利於民,亦要禁止。」

李世民此時想起裴寂之事。裴寂當時閑居在家,邀法雅和尚入宅講經說法。這名僧人口無遮攔,妄言朝政,被大理寺捕入獄中,裴寂亦因此獲罪。李世民想起法雅,頓時感嘆道:「不錯,那法雅為僧人,卻不思佛理故弄玄虛,如此就歸入邪道,定要禁止。不過,一些邪教摘取大宗片言隻語,雖能蒙蔽一時,卻斷斷不能長久。馬卿,你看儒、道、釋之教義,無不懷抱日月,教人向善,所以千餘年來傳遍天下,歷久不衰。再觀邪教,其為了追逐私利,導人入邪惡之途,能為人容忍嗎?這些邪教其實不用禁止,大浪就能淘沙,就由其自生自滅吧。」

馬周聽李世民說出這等言語,心中愈贊李世民胸襟之博大。歷來君主為鞏固統治之位,一些目光短淺者採取了閉關鎖國、不與他國來往之策略,且將諸教視為洪水猛獸。而李世民對四境綏之以德,容許中國人與外國人來往自由,不加限制,長安街上舉目可見各色人種,即為例證;其對邪教即持如此態度,對正教則更是寬容之極。

隨著大唐國勢愈強,外國人多集長安,異域宗教相繼傳入中國,貞觀年間,波斯之摩尼教、拜火教,以及回教(伊斯蘭教)相繼傳入中國。

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創立,其向西傳播時吸收基督教之成分,在羅馬帝國及法蘭克王國等地流行甚廣;其東傳之時吸收佛教之成分,由此更能被中國及西域諸國之人接受,流行漸廣,隱然與佛教並行。

拜火教起源於波斯的瑣羅亞士德教,曾數度被波斯立為國教。此教與景教、摩尼教不同之處,在於其有較強的排他性,不向中國人傳播,僅在波斯商人及移民中流行。

貞觀之時,人們常把景教、摩尼教、拜火教並稱為「三夷教」。

至於回教,當是自大食國(今阿拉伯地區)傳入。

李世民此次入玉華宮避暑,起初十餘日與玄奘長談了一番,隨後又將玄奘譯出的佛經翻閱了一遍,再其後即伏案書寫,將《帝范》諸篇悉數寫出。

為了教導太子李治,李世民選派朝中重臣以為東宮屬官,自己也利用各種場合和機會,向李治傳授治理天下之要旨。見到李治準備吃飯,遂問道:「你知道飯之何來否?」李治惶惶然答應道:「兒臣不知。」李世民於是教導道:「稼穡艱難,皆出於人力而來,為君者須不奪其時,方能常食此飯。」看到李治在苑中騎馬,又問道:「你知道馬嗎?」李治想,此時父皇問此簡單問題,定有深意,遂老老實實答道:「兒臣不知。」李世民進而說道:「馬為代人勞苦者也,須與其休息,不能盡其力竭,則可以常有馬也。」

李世民以飯、馬之喻,告誡李治要理解百姓之苦,讓其不奪農時,與民休息,不得輕用民力。

李世民此後見李治乘船,又問道:「你知道舟船的道理嗎?」李治回答道:「兒臣不知。」李治深沉說道:「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終有一日要繼位,須常懷恐懼之心。」某一日,李世民見李治立於曲木之下,又問道:「你知道此樹的道理嗎?」然後諄諄告誡道:「此木雖曲,然得繩則正,為人君者無道,受諫則聖。」

李世民如此遇物則教,自己也覺得有些零碎,遂決意將自己多年君臨天下的經驗集而成篇,將之單獨頒賜李治,作為其繼位後效法的榜樣。《帝范》共有十二篇,計有《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篇目。

玉華宮四處山色如黛,谷內氣候涼爽宜人,李世民呆在宮內靜心書寫,兩個月後方把《帝范》全部寫完。此時已為夏末時分,李世民即起駕返回京城。

李世民那日自玉華宮回京後,將李治召到太極殿西暖閣,要對其教導一番。

那沓寫就的《帝范》散著墨香,靜靜地躺在李世民手側的案頭上。李世民手指《帝范》,對李治說道:「我窮數月之功,將多年的為政經驗集而成冊,名為《帝范》,今賜予你。其中共分為十二篇,皆為帝王之綱,你可細細讀來,用心體會,以修身治國,你拿去吧。」

李治恭恭敬敬上前取過《帝范》,躬身答道:「父皇日理萬機,猶潛心於教導兒臣。兒臣即日起定日夕誦讀,細心體察聖意。」

「嗯,你這一段日子勤謹學習,沒有辜負我的期望,我心甚慰。這篇《帝范》,雖為我的經驗之談,然畢竟是紙面語言,你讀來不免有枯燥之感,你須以平日的事例來加以對照,方有裨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