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回 思魏徵再復墓碑 擾高麗圖謀遠計

李世民輾轉回到長安,已是貞觀二十年三月間。其時春光明媚,鳥語花香。遠征高麗畢竟未獲全勝,李世民也就沒有心思慶賀一番,京城顯得一派平靜。

遠征高麗之時,李世民身邊並無女子隨侍,其回京路上,各級官吏聞聽陳元壽獻蔬菜反被罷官的事,皆小心翼翼,不敢造次,使得李世民一路饑渴難熬。他此次回到京城,面對宮內那些奼紫嫣紅的美女,不免如飢漢瞧見一堆美食,要美美地大嚼一頓。於是乎,夜夜攬盡春色,似乎想將前時的虧空盡數補起。

所謂樂極生悲,李世民縱慾鏖戰十餘日後,想是遠征時的勞累與風寒激出的病根兒未除盡,加上年已四十九歲,經不起如此折騰,終於釀成疾病。其躺在病榻上,將李治、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叫到面前,說道:「自今日始,所有軍國機務委與皇太子處決。」

李治不肯,流淚道:「兒臣畢竟年齡太小,難以擔當如此大任。」

李世民嘆道:「治兒,我有病如此,如何聽政?待我病體稍好一些,再去視事吧。我知道國家的擔子太重,你終有一日要將它挑起,現在可在諸臣的輔佐之下歷練歷練,也為你今後做些準備。」

李治於是在東宮每隔一日聽政,事罷之後,立即入太極宮,為李世民進湯藥、膳食,甚為細緻,不離李世民左右。當初李世民班師之時,看到李治遠來迎接,心裡湧出了暖意,現在又見李治跑前跑後,心中又復感動,其原來認為李治過於懦弱,現在也開始贊同長孫無忌等人「仁孝」的評價。終於有一天,李世民將李治喚到跟前,眼含親近之情,說道:「治兒,眼下正是暮春之時,我這裡有人侍候,你不要日日呆在這裡,也可以出城遊歷一番嘛。」

李治搖頭不去,堅決要候在李世民身側。李世民無法,只好在寢殿之側另置別院,讓李治在那裡居住,看到李治如此孝順,李世民心中又充滿了暖意,覺得病體也好了不少。

養病即是休息,李世民躺在病榻上將此次遠征之事想了許多回,心中漸漸平靜。他這日感覺精神甚好,就讓人將李靖喚入寢殿。

李靖今年六十五歲,已現老態,無復往年倜儻的風采,然一雙精神的眸子里依舊透出無盡的睿智。

李世民親切地讓李靖坐在榻前,自嘲道:「藥師兄,我自覺勇猛不減當年,總以為自己還處在年輕之時。然不經意間,我們都老了。你看,我此次出征一回,回京後竟然病倒了。」

李靖心思如電,知道李世民說出這等自謙之語,顯然是言不由衷。遂答道:「陛下強健如昔,偶染小病,亦屬正常。老臣相信陛下將息數日後,定然痊癒。」

李世民喚人取出一隻錦盒,示意道:「此為高麗參,當地人說有延年益壽之妙處,我讓人帶回京一些,分賜給諸位老臣。藥師兄,人在年輕時渴望建功立業,到了老年,只要身體康健,即為大福。我這些日子躺在病榻上胡思亂想,終於悟出此等道理。」

一名太監將錦盒打開,只見其中並排躺著數枚人蔘,參體碩大,顏色雪白,顯然是多年的老山參。李靖多年來奔走四方,還是識貨的,急忙起身謝恩。他起身時心想,李世民一向心性宏大,不屑於品談人生短暫,此次遠征高麗之後,開始感悟人生,看樣子定有原因。果然,李世民的話題很快扯到了此次的高麗之戰,他說道:「我遠征之前,內心裡實在想讓藥師兄同行,然不忍你去苦寒之地受罪。我這幾日靜想,若藥師兄此次能同行,也許結果會是另外一種局面。」

李靖畢恭畢敬說道:「陛下經數年準備,最終用水陸合勢的戰法總攻高麗,其大軍自西向東席捲而進,舟師濟海自中部突擊。老臣多次衡量,此戰不論讓何人來主持,皆會採用此法,實為上上策。」

「上上策?然我以天下之眾困於小夷,到底是何緣故?」

「陛下到了九月班師,畢竟是氣候寒冷的緣故。」李靖說到這裡,忽然想起李世民召見自己,不是想讓自己評說此戰的勝敗,定是想詢問對具體軍機的處置,遂沉吟片刻,又說道:「那日任城王入老臣府中談論,說起了安市之戰,陛下此次未攻入平壤,緣於在安市耽擱了太多的時間。」

李世民點頭道:「不錯,李世自六月初圍攻安市,大軍在此耽擱了數月有餘。藥師兄,那安市城主確實有能耐,將我大軍鉗制在安市不能動彈,我一生總兵攻戰無數,算是遇到了一個對手。」

「陛下有些高看安市城主了。安市城主不是庸才,然他若沒有堅城可恃,難以抵擋陛下數日。陛下,老臣聽任城王說過,我軍圍攻安市之初,任城王及高延壽等人曾獻了一條計策。」

「什麼計策?我已記不起來了。」

「他們建議陛下分兵圍困安市,然後揮師東進,再召李大亮率舟師北進,合力拔取烏骨城,如此,就爭取了時間,可以直搗平壤城下。老臣以為,陛下當初若採納此言,戰爭可能會是另外一種局面。」

李世民閉目靜想,憶起了群臣當時獻策的場面。他睜開眼,點點頭道:「我想起來了,他們當時確實獻過此策。不過無忌當時全力反對,認為我御駕親征,應行光明之舉,以保持大國之儀,此事後來作罷。」

李靖本來想說,兵者詭道也,豈能因皇帝御駕親征而改變?你想行光明之舉,畢竟為保守之策,如此就失去了出奇制勝的效果。然他又想李世民的性情大不如以前,不想刺激他太深,遂淡淡說道:「老臣當時未在前線,不明戰場所以,現在聽了任城王之言,覺得此事應為一轉機。」

李世民這些日子在榻上平靜地深思,檢討此戰的得失,其心緒與班師時的暴躁和鬱悶相比,已是相對恬然的心境。這些年來,他經歷了魏徵之死和李祐、李承乾之亂,心境隨之紊亂,以致有遠征高麗之舉。然其畢竟為英明睿智之人,能夠根據時事的變化和事件的得失,悟出其深層的含義,心境也隨之調整。他現在聽了李靖的話,沉思片刻後點頭道:「藥師兄不愧為兵法大家,僅聽了寥寥數語,即明白此戰勝機所在。唉,我一向善於出奇制勝,此次為何如此保守呢?大約是年齡漸長的緣故,有了患得患失的羈絆。總兵攻戰非無忌所長,我為何獨用他的計策呢?」看得出來,李世民說此話出於真心,且有許多悔意。

李靖勸道:「此次高麗之戰,我軍力拔高麗十城,重創其生力軍,已使高麗舉國震駭。老臣以為,此戰目的已經達到,陛下不用思慮太多。」

李世民搖搖頭,斷然道:「藥師兄,你深知我心,若不能全勝,即為失敗。我不伐高麗則罷,若攻之不能克,定不會丟手。那蓋蘇文素來不知好歹,此時定在平壤彈冠相慶,說不定還在那裡大吹大擂呢。哼,我若拿不下高麗,誓不為人。」李世民當時起意伐高麗,是因為蓋蘇文弒主悖逆,且襲擾新羅,不聽大唐招呼,李世民伐之僅為了維持大國之威儀;到了現在,除了以上理由以外,李世民心中又增添了無限憤懣之意,甚至有一些受侮辱的感覺,這是他難以忍受的。

自從李世民東征無功而還,蓋蘇文雖對唐朝仍遣使奉表朝貢,然其言語不敬,且對唐使者倨傲無禮,並對新羅侵凌不止。李世民聞之大怒,這日蓋蘇文遣使入京,奉表謝罪,並朝貢禮物和美女,李世民令將其退回。

大唐從此絕了高麗朝貢之路,擺明了以高麗為敵。

李世民一面絕了高麗朝貢,一面對此次高麗之戰反思不已。

如前所述,此次高麗之戰,唐軍病逝戰死者數千人,馬匹、輜重損失殆盡,雖連拔高麗十城,獲得近十萬戶口,然最後畢竟撤回,遼州、蓋州、岩州有其名,而無唐軍據守,成了三不管地界。李世民每念及此,就生出許多悔意,腦海中現出魏徵的身影,嘆道:「魏徵若在,必然會阻止我此行。」

其實在此戰之前,朝中大臣多數不贊同遠征高麗,然他們缺少了魏徵死纏爛打的本事,無法使李世民轉換心意。

李世民又念起魏徵的諸多好處,他這日病癒之後,將閻立德召來問詢道:「魏徵墓前的碑石,如今安在?」

「遵陛下之命,臣令人將此碑石推倒,並以重鎚毀去,其墓前僅余少許碎片。」

「朕當時所書碑文還在嗎?」

「陛下當時所書,現在應藏於秘書監。」

「如此甚好,你可入秘書監將此書取出,再覓來美石,讓良匠將其重刻一遍。此事三日能成嗎?」

「請陛下放心,臣親往監造,令工匠夜以繼日刻石不止,三日後將此碑石呈於陛下御前。」

「嗯,你抓緊去辦。還有,你代為傳旨,讓太常寺準備少牢之禮,朕三日後要往昭陵祭祀。」

閻立德答應後離去。

三日後,閻立德果然將碑石製成。

李世民帶領太子李治及群臣前往昭陵,其時寒食節和清明節已過,不是掃墓的時辰。按照當時風俗,寒食之後一二日即是清明節,人們一般將此兩個節日合在一起過。唐制規定,寒食和清明可以給假四日。李世民今日帶領群臣到昭陵祭掃,其實另有深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