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回 擊安市圍城打援 棄奇計相持攻堅

六月二十日,李世民率領大軍進至安市城。唐軍在城西十里處紮下營寨,意欲休整數日後即開始進攻安市。

蓋蘇文聞知唐軍攻破遼東城直逼安市城,安市城又為平壤的最後一道堅固屏障,他不敢忽視,遂調派舉國兵馬來此會戰。他調北部耨薩高延壽、南部耨薩高惠真率十五萬高麗兵來救安市。李世民在安市城西紮營之時,此兩路軍分別進至離安市四十里處。

是夜,月色皎潔,將大地灑成一片銀白。李世民不顧征途勞累,帶領長孫無忌、李道宗、李世等人騎馬前去觀察安市城防。他們一路馳騁,來到安市城西的一座小山上,此處可將安市城防盡收眼底。

安市城內有居民八萬口,另有勝兵三萬。其城堅固無比,比遼東城更勝一籌。

李世民眼望城內燈火,對其他人道:「朕在國內,亦知安市城大名。蓋蘇文之亂,這安市城主不服。其憑藉城險兵精,加上自身頗有才智,作戰勇猛,不聽蓋蘇文號令。蓋蘇文領兵來討,在此交戰十餘日而不能下。蓋蘇文無可奈何,只好答應城主繼續鎮守此城,並給予其許多特權。」

李道宗恭維道:「皇兄在京,猶知千里之外發生之事。」

李世民道:「朕欲伐高麗,已準備了年余時間,對其發生之事,當然要事事關心。」

長孫無忌道:「陛下,若安市被破,此去平壤即變成通途,算著時間,冬日前即可解決高麗之事。」

李世比較持重,說道:「六月已經過半,陛下剛才說了,安市城險兵精,急切難攻。另外,斥候來報,高麗二路兵馬來援安市,其紮營之處離安市僅四十里,眼前有惡仗在即,還是穩妥為要。」

李世民點點頭,問李世道:「世兄,我們眼前有堅固的安市城,在其後又有二路高麗援軍,我們應該如何應付呢?」

「臣意目前以打援為主,為了防備城中守兵逸出,可拿出少許兵力圍城。其餘大部兵馬,全力對付高麗援兵。」

「就這麼辦。道宗,這圍城之事,由你帶領三萬兵馬來應付。三萬對三萬,你覺得能行嗎?」

「請陛下放心,臣弟帶領三萬兵馬重點圍其城門,另設疑陣疑兵,使城內高麗人不敢妄動。臣再將拋石車、撞車使上,更使高麗人膽戰心驚,絕不敢出城一步。」

「那好,安市城就暫且交給你了。待我們打敗敵方援兵,再回頭對付安市城。」

李道宗躬身答應。

李世民遙望南天,只見空中星光閃爍,一顆流星划過星空,悠忽不見,留下一條長長的尾巴。他在那裡沉思片刻,轉對李世道:「世兄,你若是高延壽,將如何與我對陣呢?」

李世未想過此問題,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

李世民接著道:「我剛才替高延壽、高惠真籌下三策。其引兵直前,以安市城為壘,據高山為險,這樣有安市城中糧草接濟,可以與我軍展開持久戰。其間,他們再遣手下來縱掠我軍牛馬,以阻斷糧草供應。我們遠行千里,利在速戰,若與其相持難以攻下,歸去時又有泥淖阻路,如此就陷入兩難境地。此為上策。」

眾人皆點頭,這種戰術是李世民多次使用過的,且每次都收到奇效。

「中策,其攜安市城人口盡數連夜遠逃。至於下策,則是其不自量力,來與我交戰。眾卿,你們可拭目以待,高延壽、高惠真必取下策,也必為我生擒。」李世民如此說話,顯示其十分自信,認為攻破安市城及克平高麗為手到擒來之事。

李世心中忽然晃過一絲憂心,其時已為六月下旬,再過兩個月天氣就要逐步轉涼。此去平壤,還有相當距離,何況眼前還有一場惡戰在即,想要克平高麗,時間畢竟有些太倉促。他將嘴張了張,又想李世民心情正好,正是大戰前夕,就將想說的話又咽了下去。

李世民又布置道:「高延壽、高惠真離此四十里處屯兵,我恐怕他徘徊不前。明日,我們大軍緩緩行動,可派阿史那社爾引千餘突厥兵前去誘敵。」

一條打援之計已確定下來,他們趁著夜色,驅馬返回駐地。

李世民在那裡為高延壽籌劃計策,高麗軍中亦有高人。此人名為孫代音,官名為對盧,此時正向高延壽獻計。

孫代音言道:「高耨薩停兵至此,意欲何為?」

耨薩之官類似於國內諸道大使,與諸道大使相比,耨薩手下有諸多酋長,又掌握有勝兵,集軍民於一體,權力極大,不像大唐諸道大使那樣實為虛職。高延壽在諸耨薩中實力最強,蓋蘇文對他也另眼相看。

高延壽很乾脆地答道:「莫離支令我等前來援救安市,即是要擊退唐軍。我軍加上安市守軍近二十萬人,人數上優於唐軍,我們自然要迎頭痛擊。」莫離支為蓋蘇文自立之官名。

孫代音搖頭道:「高耨薩若如此布兵,正合大唐皇帝的心意。」

「怎麼會合了他的意思?」

「當今大唐皇帝,即是昔日秦王。此人為秦王時東征西討,剿滅群雄,即皇帝位之後又剛柔相濟,使四夷賓服,可見其有曠世之才。他如今率國內精兵來征我國,其志在必得,若與其硬抗,不能勝也。」

「如你所言,我們難道就此束手就擒嗎?」

「當然不能束手就擒!我聽說昔時秦王好用持久之戰,以此收到奇效。」

「是的,我也聽說過他好憑堅城據守,來拖延對方,然後覷準時機猛然一擊。」高延壽點頭讚許。

「對呀,耨薩何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他也吃吃苦頭。」

「你讓我們全體人員入安市據守嗎?那怎麼行?城中糧草畢竟有限,難以保證近二十萬人的供應。」

「二位耨薩其實不用入城據守,可依山險處紮營,與安市互為犄角之勢。這樣,城中糧草充足可供己用,我們二路大軍有後方供應,就有了持久戰的資本。這樣曠日持久與唐軍相持,不主動出兵與其決戰,再分遣奇兵斷其糧道。待涼風漸起,唐軍缺糧定會覓歸路,耨薩此時再全力出擊,破唐軍必矣。」

高延壽搖頭道:「此計不妥。莫離支令我等前來迎戰,是讓我們將唐軍驅出境外,不能任其長期在國內駐紮。你忘了,這裡非關中土地,唐軍不能隨心所欲,相對而言,我軍卻能騰挪自如。」

高延壽最終沒有採納孫代音的意見。

第二日一早,阿史那社爾率千餘突厥兵來此騷擾。他們經歷大半夜的行軍,已然十分疲憊,身上落滿了塵土。高延壽登高一望,看到唐軍如此情狀,笑對孫代音道:「唐軍精兵就是這般模樣么?哈哈,簡直不堪一擊!」

孫代音提醒道:「秦王慣好誘兵之計,眼前僅有千餘人,耨薩不可不防。」

高延壽本來亦為睿智之人,然見唐軍深入本國腹部,四周皆是高麗之人,心中就大意起來。他們認為唐軍如此做實犯了兵家大忌,高麗舉國相攻,定能打敗唐軍。他對孫代音的提醒不以為然,斥道:「什麼誘兵之計?我揮師西進,唐軍難擋其鋒,其大隊人馬我尚且不懼,又怕什麼引誘之兵?」他說罷,號令二萬兵馬為前鋒,意欲將來搦戰的千餘突厥兵斬殺乾淨,隨後兵馬依序前出,今日內要將營寨扎在安市城前。

阿史那社爾看到高麗兵傾營而出,心中大喜,知道此行的目的已經達到,遂命令從人且戰且退,與敵方保持接觸,日暮時分將敵方引到西嶺前。

李世民此時帶領大隊人馬以西嶺為中心排開陣勢準備迎戰。正午時分,李世民帶領長孫無忌等人登上西嶺頂峰,觀察山川形勢,尋找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李世民觀察了片刻,轉對眾將道:「日暮時分,高麗大隊兵馬會蜂擁而至。朕多年來未曾點兵,你們以為可用何策制之?」

李世民出此言顯然是故作謙虛,其即位以來固然未典兵出征,然每次戰事皆是其事先籌劃而成。李世等人深明此節,多年來秉承大事由李世民親自來定,戰事細微之處方自主處置的方針。

長孫無忌答道:「臣聽說戰事之前,須觀察士氣情狀。臣剛才行經各營,見士卒聽說高麗人將至,皆摩拳擦掌,拔刀結旆,喜形於色,此必勝之兵也。士氣如此,陛下又親歷險境,身先士卒,更能激起將士鬥志。多年來,凡出奇制勝之策,皆出於陛下聖謀,諸將不過奉旨成事而已。今日之事,還要乞陛下指點玄機。」長孫無忌說完,李世等人急忙表達相同的意思。

李世民為秦王時征討四方,每臨戰事皆召開戰前會議,讓眾人獻計獻策,然後採納其中有益成分,再定交戰方針。如此,李世民聲名鵲起,天下之人皆認為打了勝仗為李世民一人的功勞。可悲的是,李世民現在也喜歡聽別人恭維自己,以為普天之下以自己的軍機兵法最為超卓。他現在聽了長孫無忌的話,心裡非常舒坦,覺得確實如此,不禁笑容上臉,然口中還是謙虛道:「諸卿如此說,實在過於推重朕。臨陣之事瞬息萬變,以一人之智決之,難免失於簡單,朕還是要與大家共同商量方為穩定。」

李世民不待眾人說話,指示前方道:「朕意已決,今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