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回 郭孝恪擊破焉耆 李世民出征遼東

相里玄獎奉旨出使遼東,其出使的第一站為高麗。

高麗人為古時扶余後人,高麗國東與新羅接壤,南與百濟相鄰,西北隔遼水與大唐營州相接,北鄰靺鞨。其都城平壤,為漢朝樂浪郡之治所。

相里玄獎輾轉來到平壤,其時,蓋蘇文已親自參戰,拿下了新羅的兩座城池。他聞聽唐使到來,知道又是大唐皇帝勸諭自己勿相攻伐,心中著實不屑,然他還不敢與大唐公然撕破臉皮,遂以禮相待,與相里玄獎會面。

相里玄獎取出璽書,當堂念道:「百濟、高麗,恃其僻遠,每動兵甲,侵逼新羅。新羅日蹙,百姓塗炭,遣使請援,道路相望。朕情深愍,爰命使者,詔彼兩蕃,戢兵敦好……」其將璽書讀完,再將璽書交給蓋蘇文,說道:「皇上的意思很明白,即讓你們睦鄰友好,勿相攻伐。」

高麗人此時說漢話,寫漢字。蓋蘇文將璽書再觀一遍,非常明白李世民的心意。他沉吟片刻,反問相里玄獎道:「我知道貴使本為高麗人,當知高麗的歷史。我剛剛奪回的兩座新羅城池,本來就是高麗的土地。我聽說,大唐新近滅掉高昌國,將其改為州縣,難道皇上可以自己隨意攻伐,獨不許我嗎?」

相里玄獎知道,蓋蘇文現在攻破的這兩座城池,原來確實由高麗國管轄。隋煬帝大舉征戰高麗時,高麗人全力應對隋朝軍隊,無力東顧,此二城遂被新羅乘機奪取。

蓋蘇文又說道:「聽說皇上取高昌,其理由為高昌原為漢時故地,所以取之有理。我取此二城,亦為高麗故地,皇上為何不替高麗著想,反替新羅撐腰呢?當時新羅取高麗土地並非僅此二城,約有五百里之廣,我若不能盡復舊地,難以遵旨。」看得出來,蓋蘇文語氣強硬,志在必得。

相里玄獎針鋒相對道:「不錯,此二城確實為高麗故地。然時至今日,往事何足論?若依大王道理,高麗原為中國郡縣,我皇亦可以發兵取之。」

蓋蘇文冷笑道:「我知道你要這樣說話。好嘛,就請皇上隨時來取吧,我在這裡候著。」

相里玄獎道:「皇上如今仁愛治國,對四境綏之以德,不會動輒興兵。皇上尚且如此,你何必還要大動干戈呢?」

蓋蘇文搖頭道:「皇上胸懷博大,且疆域廣大,沒有必要為此丁點土地上心。我卻不同,若被四鄰東取一點,西取一點,高麗還能立國嗎?貴使本為高麗人,國內定然還有你的不少親戚故舊,你難道不能替高麗人著想嗎?」

相里玄獎道:「大王,我這樣做正是為高麗人著想!皇上的璽書說得很明白,若誰不聽旨妄自興兵,皇上定會遣天兵前來問罪。若天兵到此,高麗如何是對手?且開戰後,定會血濺戰場,耗費錢糧,非是高麗人之福。」

蓋蘇文壓根兒聽不進去,冷笑道:「高麗為防中國相侵,已準備多日。西面有數百里長城相抗,國內城池堅固,大可與唐軍一搏。你回去告訴皇上,我蓋蘇文想乾的事,任十頭牛的氣力也拉不轉去。若唐軍來此,我蓋蘇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怕任何人的虛言嚇唬。哼,隋煬帝當時自恃中國強盛,傾全國之力來攻,最後不是也鬧了個灰頭土臉!」

兩人說話如此不投機,相里玄獎遂起身告辭。他見蓋蘇文如此態度,知道再去百濟也是枉然。果然,他到了百濟國見到百濟王義慈,是時,高麗使者早一日來此轉述蓋蘇文之意,義慈自然聽命於蓋蘇文,拒絕相里玄獎的勸和。

相里玄獎怏怏而歸。

李治自貞觀十七年四月被立為太子,在重臣輔佐下,他潛心於學問,專註於政事,李世民對其還算滿意。為了加強兩宮力量,李世民又詔李大亮為左衛將軍、工部尚書,這樣,加上此前授其為太子左衛率,李大亮身兼三職。李大亮宿衛兩宮,非常盡心,其當值的時候,必坐寐達旦,可謂恭儉忠謹。李世民讓李大亮負責宿衛之事,不久即讓李治負責左右屯營兵馬事,其大將軍以下並受處分,可見李世民對李治還算信任。

時間進入冬月,李世民敕選良家女以實東宮,李治以年齡尚小為由,遣于志寧向李世民推辭。李世民當時答應罷選,然心中疑惑,這日獨對長孫無忌道:「無忌呀,我當時從你的意見立治兒為太子。我這一段時間留心觀察,覺得他還是過於懦弱。為君者若性格懦弱,恐怕難守社稷。」

長孫無忌當然不同意李世民的說法,辯解道:「晉王自被立為太子,恭謹好學,陛下也曾多次誇讚過。其年齡尚小,相信其在眾臣的輔助下,學識及理事能耐定能提高許多。」

「人之性格,發乎天成,難從根本上改變,我對治兒非常憂心。」

「陛下,我認為人若好學,即是成才之道。假以時日,隨著太子年齡漸長,其定然能御政從容。」

李世民搖搖頭,說道:「我遍視諸子中,覺得恪兒英果類我,不如立恪兒為儲,長遠來講定優於治兒。」

長孫無忌聽見李世民這樣說,知道他又動了易儲的心思,心中大急,堅決反對道:「陛下,此事萬萬不可。昔承乾與魏王泰爭位,朝臣因之分成兩派。如今新太子已立,使朝中勢力漸趨一統。若陛下欲立吳王,定會引起大亂。」

李世民觀其情狀,知道其內心萬分焦急,遂微笑說道:「無忌,你反對立恪兒為儲,莫非因為治兒是你的親外甥,而恪兒不是嗎?」

長孫無忌見李世民露出微笑,明白李世民如此說並非認真,遂認真稟道:「陛下所言太子懦弱,其實為仁厚。陛下百年之後,太子繼統,臣保證其至少為守成之主。臣剛才說了,儲位廢立關係國家大運,不可動輒廢立,願陛下三思。」

李世民今日單獨與長孫無忌談論此事,顯然是想試探長孫無忌的口氣。長孫無忌態度堅決,他也不好再往深里談,遂說道:「罷了,此事到此為止。無忌,你既然堅決擁立治兒,治兒今後就由你多上心了。他若難成大器,其儲位難保。」

長孫無忌躬身答道:「陛下,臣竭盡全力,不讓治兒墜了陛下的志氣。」

李恪為楊瓊所生,排為李世民的第三子。論智識才幹,確實在李治之上。李世民堅定不再易儲,是不想其他兒子再生異心。後幾日,他見到李恪,戒之曰:「我們父子雖為至親,然你若有罪,我不能違天下大法徇私。昔漢時武帝已立昭帝,而燕王旦不服,陰圖不軌,被霍光誅之。你為臣子,不可不戒。」

諸皇子皆知李世民重賢,現在懦弱的李治被立為太子,其兄弟有不服者,自然以吳王李恪為首。李世民現在說出此語,眼見再想圖太子之位是不可能了,李恪因之心灰,躬身答應。然李恪畢竟賢名遠播,深孚眾望,長孫無忌心內始終放不下。後來李治繼位,長孫無忌便說李恪參與房遺愛叛亂,使其蒙冤而死,此為後話。

是年春節,四方諸國競相入長安朝貢。李世民在太極殿接見四方君長及使者,忽然發現,焉耆國未派人來。當是時,高麗、百濟雖對大唐庇護新羅不滿,然未缺了禮數,依舊派人送來朝貢之物。待朝見散後,李世民讓李治代自己賜宴,喚來唐儉和李世詢問其故。

李世民問道:「焉耆國不來朝貢,其中定有緣故吧?」

唐儉稟道:「去歲末,西突厥大臣屈利啜為其弟娶突騎支的女兒。想是突騎支覺得有了新靠山,所以今年不再來朝。」

李世民沉吟道:「當初高昌與西突厥肆葉護可汗聯手,攻破焉耆,突騎支被迫逃往龜茲。後來侯君集領兵克定高昌,將焉耆城池及百姓歸還給突騎支。不料年余時間,突騎支竟然又投向西突厥。世兄,看來肆葉護可汗的勢力定向東侵了,那泥孰可汗難擋其勢嗎?」

李世民當初為分化西突厥勢力,冊封泥孰可汗,承認其在西域的地位。肆葉護可汗為取得大唐的冊封,累累派使入長安向大唐獻好,並要求和親。李世民拒絕肆葉護可汗的這些提議,僅誡其在西域要與諸國睦鄰友好,勿相攻伐。

李世稟道:「焉耆原為泥孰可汗的屬國,安西都護府設立之後,突騎支感謝我朝歸還其地及人口,大約安靜了半年。不料,肆葉護可汗趁泥孰可汗勢衰之際,新任阿史那賀魯為葉護,讓其率部東侵,逐步蠶食泥孰可汗的地盤。突騎支善會揣測風向,想是他覺得郭孝恪僅領兵數千人鎮守庭州,終不是肆葉護可汗的對手,遂腳踏兩隻船。這次他將其女嫁給屈利啜之弟,顯然以為找到了靠山,所以不來朝貢。」

李世民嘆道:「看來西域形勢,還是西突厥在那裡左右啊!焉耆畢竟為一小國,突騎支倒向肆葉護可汗,顯然為保己國安危,並不為錯。」

唐儉道:「突騎支實為一勢利小人,他現在一心向肆葉護可汗邀寵,卻忘記我朝對他的恩情。陛下,臣以為此風不可開,若任突騎支這樣肆意妄為,西域諸國會以為我朝軟弱,定會向肆葉護可汗示好。如此,陛下為經營西域而設立的安西都護府就形同虛設。」

李世民想起高昌被攻破後,自己與群臣商議如何管理高昌土地的情景。那次魏徵堅決要求按處置吐谷渾的辦法,立麴氏子孫為高昌王,使高昌為大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