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定了貿易共同體之後,緊接著是討論軍事共同體。
吳紹霆特彆強調,雖然同樣被稱為「共同體」,但軍事共同體與貿易共同體將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形式和概念。
嚴格的說,吳紹霆在軍事共同體上存在相當的私心。既然他可以大公無私的發起貿易合作,帶動四國共同發展,但為了確保中華民國永遠是「老大哥」的身份地位,理所當然要從另外一個方向來著手埋下伏筆。
他是靠軍事起家至今,因此很清楚鐵血強權的作用,自己放手讓越南、朝鮮、琉球這些國家發展經濟,但絕不會讓這些國家自以為可以等到羽翼豐滿之後向中國叫板。故而在這次軍事共同體計畫里,他在多個方面暗下限制,讓中國優先獲得軍事上的發展,並為共同體成員國提供安全保障。
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建立陸面和海上共同警備區,也就是指在共同警備區內成員國家可以聯合布防。事實上以目前的軍隊實力,只有中國軍隊才有參與到共同警備區的能力,反而其他國家只能建立共同警備區,邀請中國軍隊來這裡布防。
隨同協議簽署成立的共同警備區一共有五處,分別是朝鮮海峽警備區,鹿兒島海峽警備區,琉球王國南部海域警備區,越南海域警備區,以及越高老邊界警備區。越高老邊界警備區是目前唯一的陸面警備區,簡稱為三界警備區。
第二個方面是集合四國軍工業的生產力以及社會資源,在亞洲貿易中心的協調之下,用以合理規劃發展四國軍事力量,建立完善的軍事資源分配體制。
當然,吳紹霆此舉就是利用集中起來的四國軍事資源,把這些資源大部分都轉移到中國軍事發展上面。他所要建立的亞洲軍事體系,就是由中國突出發展軍事力量,並逐步肩負其保衛四國的責任,將越南、朝鮮、琉球等國家本土軍事力量弱化到只有內衛職能,好比未來的美國國民警衛隊以及中國的武裝警察部隊。
也因此,共同警備區的體制非但不會消失,在日後還會逐步擴大區域面積和增加數量。
第三個方面是成立四國聯合參謀部,這份參謀部的所有權力全部來自「軍事共同體」的條約,與英日聯軍的參謀部不同,四國聯合參謀部不僅僅是制訂統一的戰略計畫,還將承擔各國軍隊的內政工作。換言之,四國聯合參謀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四國最高軍事管理機構,在特定的環境下其權力甚至高於各國自身的國防機構。
不過這種定型並非單靠一份條約就能完成,吳紹霆很清楚只要這些國家不買賬,四國聯合參謀部照樣是形同虛設。所以說這需要一個過程來慢慢推廣、慢慢加強聯合參謀部的影響力,最終到達預想的效果。
為了綜合各國地理因素,四國聯合參謀部設置在台灣基隆,並且規範官方名稱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軍事聯合參謀部」,簡稱「亞太聯參」。
之所以不像貿易共同體那樣聲稱是亞洲貿易中心,就是為了顯得低調,不至於四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就敢代表全亞洲。畢竟貿易沒有直接的威脅性,但是在軍事上過於囂張總會樹敵太多,因此才加上「地區」一詞,掩飾這個組織僅僅是一個區域性的共同防禦組織而已。
雖然這份軍事共同體的條款多有不合適之初,可對於越南、朝鮮和琉球三國而言,早在復國之處就訂下與中國的軍事協作條約,再者以目前他們三國的國力,不藉助中國的軍隊根本別想保住政權。越南國內大大小小的軍閥處處都是,朝鮮的軍隊還得由中國來培訓,琉球王國更是一無所有,除了跟中國合作之外,還能怎麼辦?
更何況,既然中國搬出了軍事共同體和「亞太聯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將四國的軍事制度對等化,讓四國最起碼在名義上表現的是平起平坐,這總是給足了面子。
於是,眾人很快確定了這份軍事共同體的計畫書,四國首腦在計畫書上各自簽字。
按照計畫書上的規定,四國軍事共同體將於九月五日正式生效,這標誌著亞洲新興國家向一體化的政治體系過度,也意味著一種全新的軍事同盟關係誕生。
散會之後,四國首腦各自返回招待所休息,吳紹霆在前往張家別墅的路上,向自己的幕僚詢問關於明天早上新聞發布會的籌備情況。
「元首放心,一切都已經準備妥當。明天早上九點鐘,省府大樓公共會議室。已經確定七十三家報館的記者會到場。」
「很好,我相信這次新聞發布會一定會造成一記重磅影響。」
回 到張家別墅,吳紹霆心情大好,雖然天色一晚不過還是與張小雅、馮雅楠一起調笑了幾句家常話,隨後還胃口大開的吃了一點宵夜。他知道這次四國共同體只不過是一個噱頭,真正在幕後操刀的還是中國一國,但這將為亞洲共同體的建立划下一個起點,或許二十幾年、三十幾年之後,這個一體化的工程必然會實現。
他的目的並非是單純的亞洲共同發展,雖然說「發展」確實包含在其中,但最主要的是建立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龐大政治集團。他要將中國打造成這個政治集團中的一顆恆星,其他成員國、附屬國則是圍繞恆星的行星甚至只是衛星。
世界正在發生變化,殖民或者入侵吞併不再是大國擴張的主流趨勢,隨著民族主義和主權意識越來越強烈,舊有的擴張模式必須改變。像是英國那樣把殖民地散播在世界各地,看似統治權非常牢固,可隨著科技快速發展,很快英國就會有鞭長莫及的困境。與其如此,還不如講究地緣政治,將勢力圈凝聚在一片區域之內,這就是亞洲共同體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