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社交口才讓你增添魅力 第十八章 應變: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我們總難免碰到一些無理取鬧的事情。你對某人的不良或錯誤行為進行直接責備,他卻反過來與你頂撞,這時就要有良好的語言應變能力。

在一個外國球場里,一個大學生的視線完全被前面年輕婦女的帽子擋住了,於是他對她說:「請您摘下帽子。」可婦女連頭也不回。

「請您摘下帽子。」大學生氣沖沖地重複一遍,「為了這個位子,我破費了15歐元,卻什麼也看不見!」「為了這頂帽子,我破費了115歐元。我要讓所有的人都看見它。」年輕的婦女說完,一動也不動地坐著。她違反公共道德,反而振振有詞地反駁大學生的正常干預,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碰到這種無賴行為,你怎麼辦?許多人常常大發一通怒火,大罵一頓無賴,可到頭來,對方還是振振有詞,頭頭是道,「理由」充足得很。你自己倒氣得手腳發顫,只會說:「豈有此理?豈有此理!」

那麼,應該怎樣說話,才能反擊這種無賴的行為,使對方覺得理屈詞窮、無言以對呢?有4點值得注意。

1.情緒平和

遇到無理的行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激動,要控制情緒。這個時候的心境平和,對反擊對方有重要作用:一是表現自己的涵養與氣量,以「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氣概在氣質上鎮住對方,如一下子就犯顏動怒,變臉作色,這不是勇敢的行為。古人曰:「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對方對此不但不會懼怕,反而會對你的失態感到得意。二是能夠冷靜地考慮對策,只有平靜情緒,才能從容選出最佳對策,否則人都氣糊塗了,就可能做出莽撞之舉來,更不要說什麼最佳對策了。

例如,蕭伯納的名劇《武器與人》首演時,獲得極大成功。他應觀眾的要求來到台前謝幕。這時,有一個人在首座高喊「糟透了」。對於這種無理的語言,蕭伯納並沒有怒氣沖沖,他微笑地對那人鞠了一躬,彬彬有禮地說道:「我的朋友,我同意你的意見。」他聳了聳肩,又指著正在熱烈喝彩的觀眾說道:「但是,我們倆反對這麼多觀眾又有什麼用呢?」觀眾中頓時爆發出更為熱烈的掌聲。蕭伯納在反擊對方的過程中無論是那溫文爾雅的舉動,還是那調侃戲弄的言辭,都顯示出一種情緒的平和,單就這種情緒的力量,就足以壓倒對方。

2.反擊有力

對無理行為進行語言反擊,不能說了半天不得要領,或辭軟話綿,而要做到打擊點要准,一下子擊中要害;反擊力量要猛,一下子就使對方啞口無言。

有一個常愚弄他人而自得的人,名叫湯姆。這天早晨,他正在門口吃著麵包,忽然看見傑克遜大爺騎著毛驢哼哼呀呀地走了過來。於是,他就喊道:「喂,吃塊麵包吧!」大爺連忙從驢背上跳下來,說:「謝謝您的好意,我已經吃過早飯了。」湯姆一本正經地說:「我沒問你呀,我問的是毛驢。」說完得意地一笑。

大爺以禮相待,卻反遭一頓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非常氣憤,可是又難以責罵這個無賴。無賴會說:「我和毛驢說話,誰叫你插嘴來著?」於是大爺抓住湯姆語言的破綻,進行狠狠的反擊。他猛然地轉過身子,照準毛驢臉上「啪、啪」就是兩巴掌,罵道:「出門時我問你城裡有沒有朋友,你斬釘截鐵地說沒有。沒有朋友為什麼人家會請你吃麵包呢?」「啪啪」傑克遜大爺對準驢屁股,又是兩鞭子,說:「看你以後還敢不敢胡說。」說完,翻身上驢,揚長而去。

大爺的反擊力相當強。既然你以你和驢說話的假設來侮辱我,我就姑且承認你的假設,借教訓毛驢,來嘲弄你自己建立的和毛驢的「朋友」關係,給你一頓教訓。

3.含蓄諷刺

對無理行為進行反擊,可直言相告,但有時不宜鋒芒畢露,露則太剛,剛則易折。有時,旁敲側擊,綿里藏針,反而更見力量,可使對方無辮子可抓,只得自己種的苦果往自己肚裡吞,在心中暗暗叫苦,就像蘇格蘭詩人彭斯所做的那樣。

有一天,彭斯在泰晤士河畔見到一個富翁被人從河裡救起。富翁給了那個冒著生命危險救他的人一塊錢作為報酬。圍觀的路人都為這種無恥行徑所激怒,要把富翁再投到河裡去。彭斯上前阻止道:「放了他吧,他自己很了解他的一條命值多少錢。」

國外一旅館老闆測試三名男性應試者,問:「假如你無意推開房門,看見女客正在淋浴,而她也看見你了,這時你該怎麼辦?」

甲答:「說聲『對不起』然後關門退出。」這種應對無稱呼,雖簡潔,但不符合侍者的職業要求,而且也沒使雙方擺脫窘境。

乙答:「說聲『對不起,小姐』然後關門退出。」稱呼準確但不合適,反而加深了旅客的窘迫感。

丙答:「說聲『對不起,先生』然後關門退出。」

結果,丙被錄用了。為什麼呢?因為他的這種隨機應變的說話技巧,維護了旅客的體面,異常得體、機智,表現出一個侍者所應該具有的職業素質和應變能力。

巧妙地隨機應變有以下6種方法。

1.示錯法

示錯法是成功說話的技巧之一。人們說話交談,總是盡量避免出現差錯。可是,在某些情況下,有意地念錯字,用錯詞語,卻有神奇的功效,能豐富語言的表現力,使人的談吐生輝。

當年在美國主辦《中西日報》的伍磬昭在一次演講中談到袁世凱,他說:「袁世凱生平只做了一件大利大益於中國的事。」聽者愕然,急於想知道是何事。他這才回答說這件大利大益於中國的事「即是他死了——絕對地死了,很合時宜死了。」很合時宜地死了,這一妙語,使在座的人都會意地笑了。

2.諧音法

說話時巧用諧音法,可以化平淡為神奇,取得出人意料的戲劇性效果。

清人鄭板橋在濰縣做縣令時,逮捕了一個綽號「地頭蛇」的惡棍。惡棍的伯父和舅舅因為與鄭板橋是同科進士,便帶著酒菜連夜登門求情。在酒席上,進士提出要行個酒令,並拿起一個刻有「清」字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無水也念青,無水添心便念精。」鄭板橋更正道:「兄弟差矣,無水添心當念情。」進士聽了大喜。鄭板橋猛然感到中了計,緊接著大聲說道:「酒精換心方講情,此處自古當講清。老鄭身為七品令,不認酒精但認清。」那兩人見狀,只好告辭。這裡,這位進士巧用諧音求情,而鄭板橋更妙用諧音化解,表明了為官一身清、絕不徇私的態度。

3.點化法

宋代《過庭錄》記載:滑稽才子孫山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起去考舉人。孫山考中了最末一名。孫山回家以後,這個同鄉就問孫山,他的兒子考中了沒有,孫山不直截了當地回答,而是仿照歐陽修的詞《踏莎行》中「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念了這樣兩句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意思是說:「你的兒子沒有考中。」從此以後,人們就把榜上無名說為「名落孫山」。

在這裡,孫山的回答就使用了「點化」這種修辭方法。他把歐陽修詞中的句子巧妙地加以改造,委婉而風趣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4.顛倒法

顛倒詞序法可以增強語意,使交談語言更加深刻。顛倒詞序,可以改變語意,使交談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時,幾遭挫折,連連失敗。他打算請求皇帝增援軍隊,於是就草擬了奏章,作為面奏時的「腹稿」,其中講到戰績時,不得不承認「屢戰屢敗」。一位師爺看了這個奏章後,覺得不妥,他在「屢戰屢敗」前苦思良久,忽然靈機一動,將「戰」與「敗」兩字調換一下位置,這樣「屢戰屢敗」變成「屢敗屢戰」,從而使這句話的意思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屢戰屢敗」表現為無能;「屢敗屢戰」卻表現為無限英勇。次日,皇帝聽了曾國藩面奏「臣屢敗屢戰」一語後,果然龍顏大悅,認為他在失敗面前鬥志不滅、百折不撓,從此他福星高照,形象大好,連連受到皇帝恩澤。

實踐表明,在一定的情況下,採用顛倒詞序的方法,能更好地表達人們所要表達的內容。

蕭伯納訪問上海時有這樣一個趣聞。上海那幾天天氣一直十分陰晦。林語堂先生陪著蕭伯納在花園裡散步時,天氣放晴了,清涼的陽光照在他們身上。林語堂先生說:「蕭先生,您福氣真大,可以在上海看見太陽。」蕭伯納卻說:「不,是太陽的福氣,可以在上海看見蕭伯納。」

5.牽連法

順勢牽連也是一種應變方法。

山東蓬萊一位導遊員為八位日本客人當導遊,當講完「八仙過海」的故事後,一位日本客人問:「八仙過海漂到哪裡去了?」這是一個難題,沒有人考證過。導遊一見眼前的8位日本客人,突然靈機一動,答道:「我想,為發展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八仙過海東渡到日本去了吧!」日本客人一聽,高興得笑起來。導遊的回答巧妙地把眼前的情景、巧合的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