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運籌帷幄,高屋建瓴 第十六章 處變不驚,左右逢源

——辯論中的臨場應變術

★見風使舵,隨機應變

應變,就是在事態發生突變的危急時刻,採用恰當的措施,擺脫不利的局面,應變是衡量交談者口才的重要標誌,特別是當代社會生活中,沒有應變能力,會失掉很多成功的機會。在交談中,有人或善意或惡意地向你發難,把你置於窘境,這時就需要應變。這種應變,難就難在既能回擊,又不能失禮。

◎論辯離不開隨機應變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一次飾演《黃金石》中的田單時,因為趕戲匆忙,出場後才發覺忘戴烏紗帽。台下觀眾一見,正感詫異,不料他靈機一動,不慌不忙地念道:「國事亂如麻,忘了戴烏紗。」

還有一次,譚鑫培在《轅門斬子》中飾楊六郎,但這天飾焦贊的演員於匆忙間忘了掛須,上台後自己並沒有察覺,譚鑫培一見,便生氣地說:「你父哪裡去了,快快與我喚來。」那演員一時警覺,趕忙下場掛須,觀眾頓時叫絕。

在生活中,給人造成不利的情形各種各樣,不可能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化解方法。因此,如果你對某人的工作作風、處世方法不滿意或有看法,就需要針對當時的具體情況隨機應變。

有一些場合中,人們總是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許是自己言語失態,也許是周圍環境令自己始料不及,也許是對方反應不如事先預料的那樣敏捷。在這種情境下,人們有必要學會控制局勢,也就是要隨機應變,才不致使自己進退兩難。

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大會上對形形色色的聽眾演講,幽默的話語不時引起台下陣陣笑聲和掌聲。結束時,忽然有個瘦高個擠到台前,伸長著脖子喊道:「您講的笑話我不懂!」

「您莫非是長頸鹿!」詩人感嘆道:「只有長頸鹿在星期一浸濕了腳,到周末才能感覺到呢!」

「我應當提醒你!」瘦高個吼道,「從偉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不錯。」詩人邊說邊用手指著自己和那個人,「從偉大到可笑,正是一步之差。」

「你的詩駭人聽聞,不能使人沸騰,不能使人燃燒,不能感染人。」瘦高個說。

「我的詩不是開水,不是火爐,更不是鼠疫。」詩人笑著答。

「您自己說應當把沾滿塵土的傳統和習性從自己身上洗掉,那麼您既然需要洗臉,這就是說您也是骯髒的了。」瘦高個得意地挖苦道。

「那麼,您不洗臉,就以為自己是乾淨的嗎?」詩人反唇相譏。

瘦高個辯不過馬雅可夫斯基,氣急敗壞地說:「您這樣寫詩是短命的,明天就會完蛋,您本人也會被人忘卻,您不會成為不朽的人。」

詩人接著那人的話把順勢說:「那好,請您過一千年再來,到那時我們再談吧,如果您還沒有腐爛的話!」

詩人面對論敵有計畫、有目的的系列發難,沉著冷靜,思維敏銳,應對巧妙,或反推對抗,或故作愚言,或採用博喻,既幽默風趣,又氣勢逼人,顯示出非凡的應變才能和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辯論有時會出現不便於直接回答的問題,或者出現別有用心的議論,或者出現暗含侮辱的詰難……倘應對不當,常常會使自己陷入難堪的境地。於是,機辯術便成了這時候必不可少的利器。它在迴避、辯辱、規勸、解窘等方面,都能發揮出一些特殊的作用。

圓智是清代乾隆年間寧波天童寺的當家和尚。他雖無點化之術,卻頗有應變之才。

那年,乾隆皇帝隻身微服南下。來到寧波後,便獨往天童寺而來。圓智聞知此事,馬上到山腳下等候。不一會兒,乾隆皇帝便來到了眼前。圓智在他身前合十躬身輕聲道:「小僧天童寺主持圓智接駕在此,萬望恕罪。」

乾隆問道:「你既然知道朕躬行到此,為何不率領眾僧,大開山門,跪接聖駕?你這輕輕一揖,莫非有意褻瀆聖躬?」

圓智不慌不忙地說:「小僧豈敢褻瀆聖躬,只因為這次聖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訪。小僧若勞師動眾,恐引起遊人矚目,有礙聖上安康,故小僧隻身悄悄在此迎候。」

乾隆聽他說得入情入理,便恕他無罪,讓他前面帶路。爬了一段山道後,乾隆對圓智說:「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把我比上一比?」

圓智聞言,笑著說道:「萬歲爺上山,好比佛爺領你登天,一步還比一步高。」乾隆一聽,心裡極不舒服:圓智自比佛爺,上風被他佔了,可又無可指責,只好暫時作罷。

乾隆離寺時,圓智送他下山。乾隆便說:「我上山時,你說我一步還比一步高,現在我下山了,你可怎麼比?」

圓智稍思片刻,即從容笑道:「如今又好比如來佛帶萬歲下山,後頭更比前頭高啊!」

「啊!」乾隆一聽,折服圓智的口才。很有文化修養的乾隆皇帝未嘗不知他是一種即興胡謅,但卻很欣賞圓智和尚的機智和處變不驚的幽默趣味。

要做到隨機應變,需要我們用樂觀的態度冷靜地面對,使自己的精神處於一種自由的、活躍的狀態。達到這種狀態,人所說出的話語往往比通常情況下聰明得多,也有趣得多。這種話常常是機智而又幽默的。

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非常喜歡釣魚。有一天,他正在釣魚的時候,一個人走到他面前問道:「怎麼,你在釣魚?」

狄更斯回答道:「是啊,今天真倒霉,釣了半天,一條也沒釣到;可昨天也是在這個地方,卻釣了15條哩!」

那個人說:「是嗎?你昨天釣到很多魚!」接著他又問:「那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這個地方的管理員,這條河是禁止釣魚的,你必須繳納罰款!」說著,他取出收據簿,要給狄更斯開票罰款。

狄更斯看到這個情景,連忙反問:「那麼你知道我是誰嗎?」當那人被這一反問搞得摸不著頭腦時,狄更斯對他說:「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罰我的款,因為虛構故事是我的職業。」那人沒辦法,只好讓狄更斯走了。

有的時候,幽默比聰明更勝一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佔領了巴黎。有一次,著名繪畫大師畢加索將他暴露德國法西斯狂轟濫炸西班牙暴行的傑作《格爾尼卡》的複製品發給來參觀的每一個德國官兵。一個德國秘密警察的頭目問畢加索:「這是你的作品嗎?」

畢加索憤懣而又含蓄地答道:「不!這是你們的傑作!」

畢加索的機智,就在於把「傑作」這個詞的肯定意義轉化為否定意義,使得德國警察毫無辦法。

隨機應變也常常被用在對概念的解釋上。

有一貪官,專愛搜刮民間珍奇。一天,解縉提著一隻烏龜路過這位貪官家門前,聲稱這隻龜能活一萬歲,剖活龜取膽,還能醫治百病,有起死回生之葯功,是世上最珍貴的稀有長壽龜。貪官一聽,就想買下這隻龜。解縉開始佯裝不賣,後來以一錠金子成交。

第二天,貪官邀來親朋好友,請他們來觀賞這稀世珍龜。當貪官從水池中撈出烏龜時,烏龜已經死了。貪官氣憤地找來解縉,責問道:「你為什麼騙人?」

解縉說:「噢,我根本沒有騙你,今天剛好是這隻烏龜的一萬歲生日。」

隨機應變作為一種能力,是需要長期培養,並要具備一定條件的。一般說來,知識越淵博、閱歷越豐富的人應變能力就越強。

著名相聲演員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黃石市演出。他在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員錯把「黃石市」說成「黃石縣」,引起了觀眾的鬨笑。在笑聲中,馬季登台演出。他張嘴就說:「今天我們有幸來到黃石省演出……」正當大家竊竊私語時,馬季解釋道:「剛才我們的一位演員把黃石市說成縣,降了一級。我在這裡當然要說成省,給提上一級。這樣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幾句話,引得全場哄堂大笑,馬季機智巧妙地給圓了場,使演出得以順利進行。

◎隨機應變,搶得先機

應變的最終目的是使自己永遠處於主動地位,駕馭事態發展,以實現既定目標。辯論者對外界情況突然發生的變化必須快速做出反應,鞏固自己的防線,擺脫被動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一批科學家要試製原子彈,他們把這項工程命名為「曼哈頓工程」。核物理學家西拉德草擬了一封信,由愛因斯坦簽署後,請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羅斯福總統的私人顧問亞歷山大·薩克斯面呈總統,信的內容是敦請美國政府一定要搶在德國希特勒的前面研製原子彈。

1939年10月11日,薩克斯同羅斯福進行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談話。薩克斯先向羅斯福總統面呈了愛因斯坦簽署的長信,接著又朗誦了科學家們關於核裂變發現的備忘錄。可是,羅斯福總統聽不懂那深奧的科學論述,反應非常冷淡。

羅斯福對薩克斯說:「這些都很有趣,不過政府如果在現階段干預此事,看來還為時過早。」

薩克斯講得口乾舌燥也於事無補,就只好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