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能言善辯,妙語連珠 第十一章 辯論者情感表達的基本技巧

★付出真誠,收穫真誠

說服對手樂於認同你的觀點,靠的是以誠服人、以情服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這是感情、知識和心智力量的使然。情感的力量是情感的認知和共鳴,知識力量能使人們信服觀點的論證,心智力量則能使人們接受辯手本身,並進而在有意無意中相信和支持你的論證與反駁。

◎真誠表達自己的感情

某學院有位教員寫了一本書,出版社讓他推銷一千冊。為了把書推銷出去,他對學員做了一次推銷演講:「當老師的在這裡推銷自己寫的書,總不免有些尷尬。不過,如今作者也很難,寫了書,還得賣書。出版社一下壓給我一千冊,稿費一文沒有,所以我不推銷不行。這本書寫得怎樣,我自己不好評說。不過有兩點可以保證:第一,這本書是我用三年時間完成的,是我心血的結晶;第二,書的內容絕不是東拼西湊抄下來的,是我自己長期思考的見解。前不久,這本書被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評為社科類圖書的二等獎,這是獲獎證書。說實話,對於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搞推銷比寫書難,只是硬著頭皮來找大家幫忙。不過,買不買完全自願,決不強迫。如果覺得這本書對你有用,你又有財力就買一本,算是幫我一個忙。謝謝。」演講立即產生了效果,書一次就賣掉了300多冊。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位教員的推銷並沒有什麼技巧可言,似乎是一個笨嘴拙舌的人,也可以說他有意無意間掌握和運用了論辯的最高技巧——真誠。他的成功,也許就在於他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自己的真誠,贏得了聽眾的信賴。

一個旅遊團不經意地走進了一家糖果店,參觀一番後,並沒有購買糖果的打算。到了臨走的時候,服務員沒有對旅遊團的「開始不買」持責怨態度,相反,他卻更加熱情,把一盤精美的糖果捧到了他們面前,並且柔聲慢語:「這是我們店剛進的新品種,清香可口,甜而不膩,請您隨便品嘗,千萬不要客氣。」如此盛情,使顧客不知不覺進入了糖果店營造的一種雙方好似親友的氛圍之中。恭敬不如從命,既然領了店家的「情」,又豈能空手而歸呢?旅遊團成員覺得既然免費嘗到了甜頭,不買點什麼,確實有點過意不去。於是每人買了一大包,在服務員「歡迎再來」的送別聲中離去。

如果這位服務員使這個旅遊團的成員感到他的熱情只是一種算計,那麼結果只有一種可能,這就是:你越是熱情,我越是拒絕。

付出真情,必收穫真情,甚至你敬人一尺,人必回一丈。但是,我們不能夠把付出真情當作某種本小利大的低風險投資,使別人覺得與你交往成了一樁買賣,而算計的權利全在你的手中。

每一句話都是心裡話,而不僅僅是把裝出來的熱情做得不露痕迹,這樣就能夠賦說話或者論辯以真情,從而在打動自己的同時打動對方。更重要的是,真情重在自然流露,在乎本性天成,不能僅僅作為一種方法或者策略。

◎誠實是真誠的第一要求

亞里士多德說過:與其他人比較,人們更容易和更堅定地相信完美的人,當對一個問題有意見分歧又不能確切斷定時更是這樣。

常常言行不一的人,論辯的水平越高,人們越反感。口含蜜,心似劍,詭計多端,手段毒辣的人,最易遭人唾罵。以德信人,即使沒有舌戰群儒的雄辯之才,同樣能夠打動人心,甚至更能打動人心。

道理能征服人,主要靠真理的力量;道德能征服人,主要靠人格的力量。人格和德行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儘管不是道理,但往往勝於道理。我們常講德高望重,其實「德高」不僅能「望重」,而且能「言重」,即增加講道理的分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德行是形象的道理,道理是抽象的德行;道德的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人格的缺失是最可怕的缺失。「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不可偏廢,而後者是一種至高境界。

大量事實證明,最能說服別人的人並不一定是口若懸河的人,而是善於表達真誠的人。當你用得體的話語表達出真誠時,你就贏得了對方的信任,建立起人際之間的信賴關係,對方也就可能由信賴你這個人而喜歡你說的話。這就是很多訓練有素、似乎懂得說話奧妙的推銷員常常不能打動顧客的原因。

一瀉千里的氣勢雖然流暢優美,但是如果少了誠意,那就失去了吸引力,如同一束沒有生命力的絹花,很美麗但不鮮活動人,缺少魅力。因此,演講者首先應想到的是如何把你的真誠注入演講之中,如何把自己的心意傳遞給對方。只有當聽者感受到你的誠意時,他才會打開心門,接收你講的內容,彼此之間才能實現溝通和共鳴。

★以情動人,以情感人

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帶著飽滿的感情辯論,辯論者因此更能打動人們。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更要求我們聲情並茂地去表達自己。

◎在辯論中注入個人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於情。」論辯是一種以己達人的藝術,不僅要以理服人,以事喻人,更要以情動人,即通過豐富的情感展示引起人們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影響人們的行為以及觀點的變化,取得最佳的論辯效果。

以情感人的最佳方法在於現身說法,以自己親身的經歷和遭遇勸導別人,感受真實,情真意切,最易引起對方的共振。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有兩位軍人競選國會議員。一位是著名英雄陶克將軍,陶克功勛卓著,曾任過兩三次國會議員;另一位則是約瑟夫·愛倫,是一位普通的士兵。

陶克的演講是:「諸位同胞們,記得十七年前(南北戰爭時)的昨天晚上,我雖帶兵與敵人激戰,經過激烈的血戰後,我在山上的樹叢里睡了一個晚上。如果大家沒有忘記那次艱苦卓絕的戰鬥,請在選舉中,也不要忘記那位吃盡苦頭、風餐露宿、造就偉大戰功的人。」

這段話很精彩,感情色彩很濃。

愛倫的演講是:「同胞們,陶克將軍說得不錯,他確實在那次戰爭中立下了奇功。我當時是他手下的一個無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衝鋒陷陣。這還不算,當他在樹林里安睡時,我還得攜帶武器,站在荒野上,飽嘗風寒露冷的味兒,來保護他。」

愛倫的演講更動人,更易激起共鳴。他打敗了陶克,取得了勝利。

「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有經驗的論辯者當他激情進發時,好比衝出龍門的河水,呼嘯著奮進的浪花,聽起來使人精神振奮,思想升華。

要做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還要求論辯者性情豪爽,話語坦率,推心置腹,以真換真,以誠對誠,講出真情實感。

這就要求論辯者情感的顯示應該是熾烈、深沉、熱情、誠懇、娓娓動人的,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要求論辯者必須和聽眾一起喜怒哀樂,不掩飾、不迴避,對真、善、美熱情謳歌,對假、惡、丑無情鞭笞;要求論辯者對整個過程立體把握,協同處理;既有冷靜的分析,又有熱情的鼓勵;要求論辯者既要有怒有喜,又要有愛有憎;要求論辯者不擺架子,不野蠻粗俗,不聲色俱厲,不以局外人自居,要引而不發,誘人深入。

◎聲情並茂,懂得表達自己

一個雄辯家,不但要掌握真理,而且要善於將真理寓於情感之中,以情動人,使別人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觀點。

在關於「安樂死符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的論辯中,反方二辯有一段感人至深的陳詞:

反方二辯:謝謝主席,大家好!當我聽到對方辯友的發言,我感到沉重,畢竟我們只有二十歲,我們感受著生命的魅力,我們卻無關緊要地讓人去死,我們有什麼資格?我想我們是不是愛鮮花?如果愛,我們要不要把它從枝頭上折下來,儘管它快要凋落。我們是不是愛河流?我們是不是要吸干它的血脈,儘管它快要干竭。我們愛不愛藍天?如果愛,我們拉不拉窗帘,儘管窗外烏雲密布。我該不該愛我們的生命?如果愛,請大家不要扼殺它,不要扼殺這給了我們一切,使我們頂禮膜拜的神聖的生命,儘管它已經垂危。死並不都有尊嚴。只有為尊嚴而死的才有尊嚴。只有周總理在彌留之際,低吟國際歌時,才跳動著尊嚴的脈搏,痛苦是需要滋補的。我見過快要死去的人,從他們的臉上,我讀到這樣一句話:「相對於死亡,痛苦是一種幸福。」如果,一個人的生命不再重要,那麼,我們大家的生命也不重要了。

確實,讓一個風華正茂的二十歲青年來談生死,這個話題是顯得太沉重了。人生之大莫過於生死。辯手首先從自我的感受談起,然後採用一系列生動的比喻來說明不能扼殺美,不能扼殺生命,特別是講到「周總理在彌留之際,低吟國際歌」時,全場都為之動容。

下面是在關於「越是民族的是否越是世界的」論辯中,正方北京大學隊三辯胡景輝同學總結陳詞的結尾:

當新世紀的鐘聲已從地平線的那端傳來,當新世紀的曙光已經照亮了我們的窗欞,我們在這裡面對著億萬中國的電視觀眾,用優美的華語探討一個世紀的命題,我們越來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