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唇槍舌劍,各顯神通 第五章 辯論謀略的制定

★怎樣了解辯論對手

1959年,美國副總統尼克松赴前蘇聯主持美國一個展覽會的開幕典禮。此前,美國國會剛通過一項被奴役國家決議,以此攻擊蘇聯。當尼克松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會晤時,赫魯曉夫質問尼克松說:「我不理解你們國會為什麼通過這種決議。這使我想起俄國農民的一句諺語:『不要在茅房吃飯』。」赫魯曉夫怒氣沖沖地說,「這個決議臭極了,臭得像剛拉下來的馬糞,沒有比馬糞更臭的東西了!」這裡,赫魯曉夫怒火中天,難以自控,出言鄙俗,有損形象,使尼克松也尷尬不已。但尼克松知曉赫魯曉夫年輕時當過豬倌,他決定以此回敬對方。他盯著赫魯曉夫的眼睛,用很平靜的口氣說:「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錯了,比馬糞還臭的東西是有的,那就是豬糞。」赫魯曉夫聽了一時無地自容,無言以對。

這裡,尼克松面對赫魯曉夫的無禮,抓住其痛處,機巧反駁,擊其不備,取得了辯論的主動。

論辯是一種雙向的言語表達方式,只有明確自己,了解對方,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保證論辯的質量,取得論辯的成功。

論辯時,我們會遇到不同的對手,知識的差別,性格的不同,年齡的出入,氣質的差別,有相識的,有不相識的。相識者,我們知其底細,論辯時自然方便;不相識的,要靠我們認真觀察,全面分析,正確推理,仔細揣摸對方的知識程度、言辯特色、表達風格、應變能力、論辯思路和戰術安排,從而採取相應的戰略和對策,掌握主動權,從容應對。

聰穎靈活者,他們機動靈活,思維敏捷,與他們辯論要快速直接,發揮唇槍舌劍之威力。

遲鈍木訥者,他們反應緩慢,理解力差,與之論辯要陳述清晰,闡釋圓滿,緩緩道來。

剛愎自用者,他們自以為是,好高騖遠,與之論辯要導引適體,妙用激將。

頑固強硬者,他們固執己見,不善配合,與之論辯要獨闢蹊徑,尋找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使之思路轉化。

氣躁興奮者,他們追求新奇,厭惡陳舊,與之論辯要簡潔直率,乾脆果斷。

★收集充分的材料

審題與立論是確定辯論戰略的關鍵,辯論材料則是實施戰略的基礎,它對於奪取辯論勝利具有重要意義。材料是證明辯題、構成辯詞的依據,如果沒有材料,命題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麼,這時候再美妙的語言也是空洞無物的。

為了取得辯論的勝利,在搜集材料時應儘可能廣泛一些,寧可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略,否則,在構思時就會感到捉襟見肘。所以,凡是有助於對辯題內容作全面、深入了解的資料,以及能夠增強辯題說服力的證據,均應廣泛搜集,以備臨場使用。

◎事實材料

「事實勝於雄辯」,在辯論時要能舉出強有力的事例,加強論據,這是辯論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擺事實,講道理」,從中國國情來分析,中國人歷來相信事實勝過了相信理論。所以,辯論前搜集到翔實的事實材料,對於取得辯論的勝利是非常重要的。在辯論過程中,有時講一大堆道理,從抽象到抽象,難以達到辯論目的,而一旦擺出生動具體的事例,通俗易懂地表達我們的觀點,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具體的情況分析,事實材料有三類:

1.統計數字材料

有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講評課上說道:

「同學們,昨天大家寫了《放學路上》的作文,這次作文寫得好不好呢?我們看兩個數字就知道了。我們班50人,寫回家路上自己奮不顧身跳進水裡救了失足落水小孩的有20人,寫撿到錢包交給警察的有21人。同學們想想看,哪裡會有那麼多失足落水的小孩恰好在放學的時候讓你們去救呢?路上哪裡會有那麼多錢包讓你們去撿呢?我活了這麼大年紀,上班下班走了那麼多路,怎麼就沒有你們那麼好的運氣,一次也沒撿到過錢包呢?」

小學生們都哄堂大笑起來。這位教師引用兩個數據,就把小學生們的錯誤形象地揭示出來了。

使用數據材料有著不容置疑的雄辯力量,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所引用的數據要與論題有必然聯繫,必須能夠達到論證的目的。另外,所引用的數據還必須是準確無誤的,否則,就往往造成謬誤,甚至導致詭辯。

數字性材料,是指由權威部門統計的某類事物的綜合數字、百分比等,有時一組數字可能比一個孤立事例更能反映本質。數據資料在辯論中常作為對比論證、分析論證的基本依據。西方有句俗語:「數字不會撒謊。」這句俗語道出了數據強大雄辯力量的奧妙。在辯論中,與其滔滔不絕地說理,不如把它量化為可以計算的理論根據,用數據語言去說服,這樣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辯論效果。

2.具體的事實材料

以首屆國際華語大專辯論會關於「人性本善」這一辯題為例,反方復旦大學隊列舉事實論證「人性本惡」的情況隨處可見。

二辯:「人性本惡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們顯示的道理。從李爾王的不孝女兒們到《聯合早報》上拳擊妻子臉部的丈夫們,從倒賣血漿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到殺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梟,惡人惡事真可謂橫貫古今,不勝枚舉。對方辯友,難道你還要對著《天龍八部》中惡貫滿盈、無惡不作、凶神惡煞、窮凶極惡這四大惡人談什麼人性本善嗎?」

後來三辯又論證道:「人類在誕生之初,就已經把本惡的人性充分地顯示出來。人類學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經懂得用火把同類的頭骨烤著吃,這種生猛燒烤,是何等兇殘啊!而《人類的起源》一書中告訴我們當一個土人的小孩不小心,把一筐海膽掉進海里的時候,土人竟把他活活地摔死在石崖上。面對著原始人這種兇殘的天性,對方辯友,難道還告訴我們人性本善嗎?」

在辯論隊員列舉的大量觸目驚心的事實面前,人們不能不信:人性本惡。

這種事實材料,就是指與辯題有關的正面的、反面的、歷史的、現實的,能夠反映事物的面貌、性質、變化、時間、地點、原因、結果的具體事實材料。有些真實的細節材料,很有分量,十分重要,可能成為「重型炮彈」在辯論中派上用場。比如,在法庭辯論中有時一件具體事實可能推翻或改變審判的結果。

3.概括性事實材料

周恩來總理在北京的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介紹了我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和對外方針之後,謙和地請中外記者提問題。這時,一位西方記者急不可待地站了起來,不懷好意地問:

「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

這句話實質上是譏笑中國貧窮,同時又想套露我國國家機密。對此,周總理機智地回答說:

「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十八元八角八分。」

此語一出,全場記者為之愕然!場內鴉雀無聲,靜聽周總理作解釋。周總理接著說: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面額值為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主輔人民幣,合計為十八元八角八分。中國人民銀行是由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金融機構,有全國人民做後盾,信用卓著,實力雄厚,它所發行的貨幣,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周恩來總理在這裡使用的其實就是概括性材料,回擊了對方的挑釁。一番妙語,驚動四座,激起全場聽眾熱烈的掌聲。

所謂概括性事實材料,即概括反映了某一事物,或者同一類事物,或者事物全貌的事實材料。這種材料能從全局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質規律,很有說服力。

◎理論性材料

某律師與一餐館老闆的辯論就是靠引用數據來取得了勝利。有一天,某大學的兩個女學生走進一家裝飾華麗的個體餐館。女學生甲翻開桌上的菜單,突然眼前一亮:

「看!熊掌!每盤20元,來兩盤怎麼樣?」

「人們都說熊掌名貴,價錢也不貴,OK!」

於是她們叫來了招待員,點了熊掌兩盤,還要了些其他食品。一會兒,菜上齊了。她們吃完之後,叫來招待員結賬,招待員開出賬單:

「一共4025元。」

「什麼?你沒搞錯吧?」一學生幾乎嚇昏了。

「熊掌每盤2000元,你看菜單。」招待員說。

另一位學生翻開菜單一看,果然是2000元,中間沒小數點。這下她們急得幾乎要哭了。這時,老闆走出來,看了幾眼付不起錢的女學生說;「沒錢,就請將證件留下。」她們乖乖地交出了學生證。學生會出面跟老闆交涉,看是不是能少收一點錢。老闆斬釘截鐵地說:「一分也不能少,如果三天之內不把錢付清,便立即向法院起訴。」

兩位女學生只得忍氣吞聲,多方籌措,湊齊4025元,第二天把錢送去,贖回了學生證。

一星期後,有個律師知道這件事,決定為她們挽回損失。他叫兩個學生到餐館向老闆索取了兩盤熊掌價40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