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趁火打劫」與股市中的逆向而行

喜好文學的讀者一定都知道,我國文壇巨匠茅盾先生曾寫過一部名著——《子夜》這部宏篇巨著以戲劇化的手段生動地再現了193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里的眾生百態。內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頗耐人尋味:

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由於背後有美國、日本金融資本家的撐腰,在證券所神通廣大,亂放空氣,與軍界政界勾結,欺行霸市,在公債投機中無往而不利,甚至逼迫上海灘有名的實業家吳蓀甫與他勾結一氣,共同進行公債投資。由於二人實力強大,再加上趙伯韜在公債上一路順風,因而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者。大家都隨他的行動而動,認為跟著他走準會發財。誰料趙伯韜明做多頭而暗做空頭,趁著公債庫券的狂跌大撈一筆後揚長而去,弄得大批追隨他的人傾家蕩產,鄉紳馮雲卿就在絕望中上吊自殺。

當然,趙伯韜之流任意踐踏證券交易法,任意操縱公債市場的行為,會成為千夫所指。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因素排除,那麼也不得不承認,趙伯韜所做的空頭,在股票投資中理應屬於合法手段。

所謂空頭,也稱拋空。它是指這樣一種交易行為:投資者預計股票價格將要下跌,向他人借股票賣出,待日後股票價格真的下跌時,再以比賣出價低的價格買進來還給他人,自己從中獲得差價收益。有些國家規定,只准在股價上升時才能做空頭交易,以防止投機者們火上加油,從中牟利。我國目前對此還沒有明確規定。

與空頭相反的交易行為稱為多頭,它是指這樣一種交易行為:投資者預期股票價格將上升時,買進股票,待股票價格在日後真的上升了,再以比買進價高的價格賣出,自己從中獲得差價收益。又稱買空。

「多頭」和「空頭」在股市中立場是絕對對立的。做「多頭」的希望漲價,做「空頭」的希望跌價。如果做多失的人較多,實力較強,就發生求多於供的現象,這時股票漲價,多頭賺得利益;如果做空頭的人較多,實力很大,就發生供大於求的現象,這時股價下跌,空頭賺得利益。

但是在這裡,筆者卻要教你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就是漲價的時候做「空頭」,跌價的時候敗「多頭」。因為,股市有一條常人不容易注意到的規律,那就是:「絕大多數人看好時股價就下跌,絕大多數人看淡時股價就上升。」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股市剛剛進入回升期時,市場成交量相對較少,大多數投資者不敢貿然入市,只有有眼光的投資者才敢在這時入市購買,並且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買到質量較高的股票。當入市的股票投資人逐漸增多,交易量開始加大時,股票價格這時也因供求關係趨於緊張而逐漸上升,並且逐步遠遠超過它的實際價值。而市場由於「從眾心理」的影響並不更多地考慮一些問題,如該股價是否真實地反映該公司的經營情況,是否真實地反映出經濟發展的因素等等。這就是「絕大多數人看淡時股價就會上升」的道理。

但是正所謂「高處不勝寒」,當市場上99%的人都在爭相購買股票時,也就意味著社會上已沒有更多的遊資進入股票市場了。於是,股票市場開始變薄,購買量逐漸減小,價格上升的速度開始轉緩。有一部分投資者開始考慮一些實際的問題了。經過冷靜的分析,他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該股票價格大大超過了它的實際價值,而且他們從市場的成交量中也分析出市場正在變薄,已經沒有很大上升的力量了。那為什麼不趁高價拋售呢?於是他們開始不聲不響地賣出手持的股票。細心的投資者發現了這一蛛絲馬跡之後,立刻把它看成是市場的拋售信號,也跟著立即拋售,這時,「從眾心埋」又開始起作用,市場會一傳十,十傳百地迅速將這個信號通過各種途徑通知給投資者,人們會紛紛出來拋售。一旦形成大量拋售時,股票價格將會迅速下滑,而這時如果有任何不利的消息出來,都將會促使股票價格一瀉千里,由升勢轉為跌勢,而且會持續若干時日。試想,如果你只是「跟著感覺走,」盲目隨波逐流,你就只能在大家都在拋出股票時也學著出手,要知道這時已經晚了,股票價格很可能降到你買進以前的價格了。因此,「跟著感覺走,」在股價上升階段就要「連本都賠進去」了。這就是「絕大多數人看好時股價就要下跌」的道理了。

正因為知此,假如你在漲價時做「空頭」,那麼,由於絕大多數人都看好,股價會很快下跌,你就可以從中大撈一筆;而假如你在跌價時做「多頭」,那麼,由於大多數人看淡,股價會很快飛漲,這又是你發財致富的好機會。當大多數隨波逐流的投資者,由於出乎意料的暴漲或暴跌而如熱鍋螞蟻亂作一團的時候,你卻因反其道而行之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益,欣喜之餘,是否還有點「趁火打劫」的樂趣呢?當然,你大可不必為此而良心上過意不去,因為,你只不過是選擇了你認為正確的正當投資方式而已。

當然,「趁火打劫」這條計策更多地是應用於對敵鬥爭中的它見於《三十六計》第一套勝戰計中的第五計:「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意思是:趁人家發生火災效時,於混亂之際搶奪他海財物;兩軍對壘,只有正義,邪惡之分,所以,當敵方出現困難和危機的時候,趁機出兵奪取勝利。

「趁火打劫」有兩種方式:一是趁火打劫,一是縱火打劫。無論趁火也好,縱火也好,其目的都在於劫奪別人,充實自己。趁火雖然不用自己動手,但行動處於被動。真正的用計者做事應該主動,要別人給自己製造機會,不如自己去創造機會,或制定路線使別人為自己去創造機會。總而言之,用此計者要忍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家的痛苦之上。因為在戰爭中,如果你以仁義去對待敵人,只能招致自己的毀滅。

「趁火打劫」的關鍵在於利用敵方的危機。總體說來,敵方危機來自兩方面:內憂和外患。敵軍入侵,這是外患;當國內發生天災、內戰、暴亂、奸臣專政時,這都是內憂。敵方出現內憂,我方則可以去佔領它的土地;當敵國有了外患時,我們就可以去奪取它的民眾和財物;當敵人內憂外患交困時,那麼我們就乾脆去吞併它的國家。在這方面,我國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可稱之為榜樣。

公元前494年,吳越兩國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爭。越軍慘敗,作為保留越國的條件,越王勾踐作為人質,在吳國養了三年馬,直到公元前491年,才被釋放回國。

勾踐受此奇恥大辱,回國之後發誓要報仇雪恨。他卧薪嘗膽,採取各種措施獎勵婦女生育,發展耕織,苦練兵馬。經過七年的休養生息,越國逐漸恢複了戰爭的創傷,並逐漸強大起來。在這七年間,曾經有人勸說勾踐攻打吳國,報仇,但勾踐和大臣文種、范蠡等人考慮再三,認為吳國還很強大,報仇雪恨的時機還未成熟,於是沒有動手。

又過了九年,吳國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勇冠三軍足智多謀的名相伍於胥因直言敢諫得罪了吳王夫差,被迫自殺身死;接替他的是昏庸貪財,且已被越國收買的伯嚭;吳國的農業連續幾年由於乾旱而顆粒無收,百姓衣食無著;而昏庸的吳王夫差卻仍在大興土木,他下令建造姑蘇台,越王勾踐趁機派人送了幾根極大的木料去,更增加了工程量,弄得吳國的百姓怨聲載道。凡此種種,都說明攻打吳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公元前432年,夫差發兵打敗齊國,並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同晉、衛等國會盟。勾踐認為,此時吳國國內空虛,攻打吳國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便親自率軍攻吳,夫差慌忙率軍回援,但被打得一敗塗地,他走投無路,被迫自殺,吳國就此滅於勾踐之手,勾踐也一躍而成春秋霸主之一。

「趁火打劫」應用于軍事上,說穿了就是損人利己,但是如果應用於股票業,「損人」則談不上,「利己」則是始終目的。你不要以為別人的失敗、破產都是你的過錯。金融規律是殘酷無情的,凡違背者一定會遭到懲罰,而你之所以成功,則是由於你順應了這一規律,這就是你比他們的高明之處。讀者看了前邊所寫的內容,恐怕有人會覺得這是危言聳聽,這也難怪,因為我是在讓大家逆潮流而動。但無論如何,「絕大多數人看好時股價就要下跌,絕大多數人看淡時股價就會上升」這句話卻是千真萬確的真理。不信嗎?請看下邊的例子。

1990年自從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以各種方式敦促伊拉克撤出科威特的提案之後,世界股票市場就開始籠罩著一派戰爭氣氛,人們普遍認為,美國由於近年來的經濟退化,已經進入衰退時刻,戰爭將會把美國經濟推向崩潰甚至死亡的邊緣。因此人們紛紛拋售美國的股票,這時候幾乎沒有人相信美國的經濟會起死回生重新好轉,股票價格會重新上升。但是當2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向伊拉克發動猛烈攻擊時,有一部分投資者認為:首先,多國部隊的猛烈進攻將會使戰爭迅速結束,而迅速結束的戰爭將會對美國的經濟產生巨大的支持作用;其次,目前的股票價格被市場過分低估,不能正確反映美國的經濟,而他們認為,美屆的經濟尚未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既然上述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