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當代作家小資料(2)

原名賈平娃。陝西丹鳳人。上初中時「文革」爆發,因父親的原因全家受牽連,中途輟學在家務農,後還在建築工地從事過重勞動等。1972年被推薦到西北大學中文系學習。期間開始文學創作,發表處女作《一雙襪子》。1975年畢業分配到陝西人民出版社任編輯。1978年以《滿月兒》(上海文藝1978.8)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開始引起文壇注意。1980年調任《長安》文學月刊編輯。1983年起任作協陝西分會專業作家。賈平凹是個多產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商州》、《浮躁》、《廢都》、《白夜》、《土門》、《高老莊》等,中、短篇小說集《山地筆記》、《早晨的歌》、《臘月。正月》、《天狗》等,散文集《月跡》、《愛的蹤跡》、《商州散記》、《紅狐》等。其中《臘月。正月》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浮躁》獲美孚飛馬文學獎。80年代初的小說《二月杏》、《好了歌》曾因「不健溝傾向」而遭批判,90年代初又因小說《廢都》中過多的性描寫而引起爭議。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以陝西山村的普通人為題材,抒寫恬淡的生命旨趣。自「商州系列」起,從歷史的深度展現陝西秦川地區的古老民風,旨在向商洛文化尋根。近來作品的文化意識漸濃,離民間鄉土漸遠。他的文筆純熟流暢,有很強的語言把握能力。[[蔣子龍(男)(1941-)]]

河北滄縣人。1950年入農閑時的「季節性小學」.1955 年入天津市第四十中學。1958年畢業考入天津重型機器廠技工學校。1960年畢業在工廠當見習工。同年加入海軍,在部隊的宣傳部工作。開始文藝創作,1962年始發表雜文通訊等,1964年第一篇散文《老崔》發表在《光明日報》。1965年複員回天津重型機器廠。同年發表短篇小說《新站長》。1972年發表小說《三個起重工》。1976年發表的《機電局長的一天》(人民文學1976.1,復刊第一號)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卻因所謂「走資派路線」受攻擊。後在壓力下寫了應時的《鐵杴傳》。1979年以改革為背景,描繪新時代的英雄的小說《喬廠長上任記》,在1979年全國優秀小說評獎中以壓倒性票數獲獎,引發了「改革文學」的熱潮。1980年作協主辦的文學講習所第五期學習班畢業。後歷任《人民文學》編委、中國作協理事、天津市文聯副主席、作協天津分會主席、《天涯》主編等職。主要作品有小說集《開拓者》、《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蔣子龍集》、《拜年》、《蔣子龍創作精選集》等,長篇小說《蛇神》等,散文集《過海日記》、《國外掠影》,文藝論集《不惑文談》等。他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作品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較強的可讀性,特別是前期作品充滿「開拓者」的熱情。[[老舍(男)(1899-1966)]]

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普通滿族家庭。1905年到一家改良私塾讀書,1913年考入北京師範學校。1918年畢業後任小學校長,兼國民學校校長。1922年到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1923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南開季刊》1923第2 、3期合刊)。後回京任教,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華語講師。期間創作了追憶國內生活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這些小說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以「看戲」的態度來旁觀北京的眾生像,文筆輕鬆活潑、幽默詼諧。1929年回國途中滯留新加坡任國文教員。1930年至1937年,老舍先後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課餘堅持小說創作。期間寫出了《大明湖》、《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等長、中篇小說,還有《趕集》等短篇小說集。在揭示市民階層的人情世態、精神弱點的同時,加強了社會批判的力度。抗戰爆發後,在武漢、重慶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總務組長。為了抗日宣傳,寫下了許多通俗作品,並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1946年應邀去美國講學,寫了長篇小說《鼓書藝人》,並完成了長篇巨著《四世同堂》,這是一部結構謹嚴、氣勢磅礴、包含感情的民族抗爭史。建國後,歷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政協常委。當選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以滿腔熱情投入到新的生活中,用新的方法創作符合時代的新作品,寫了一些流於表面的文章。同時也創作了話劇《龍鬚溝》、《西望長安》、《茶館》等和長篇小說正紅旗下。其中《茶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充分展現了他「語言大師」的實力,用一字半語就寫活一個人物,更流露了作為一個旗人對北京滿族遺老遺少的複雜情緒。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稱號。「文革」開始不久,作家因不能忍受身心雙重壓力而自殺身亡。[[李銳(男)(1950-)]]

原籍四川自貢,生於北京。1969年高中畢業後到山西插隊,六年後分配到鋼鐵廠做工。1977年調山西《汾水》編輯部,後任《山西文學》編輯部主任、副主編。1988年調入作協山西分會從事專業創作。1974年發表處女作《楊樹庄的風情》。出版小說集《丟失的長命鎖》、《紅房子》、《厚土》等,長篇小說《舊址》、《無風之樹》、《萬里無雲》。其中《合墳》獲1985-1986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作品主要取材於呂梁山區,1986年起陸續發表的「厚土」系列小說引人注目,以冷峻的筆調揭示貧瘠山區農民僵滯粗厲的生活樣態,追求客觀化的絕對真實效果,他自我抑制式的寫作卻寫出了一種抑制狀態中的倔強生活。近年在此基礎上的長篇更展示了其日漸成熟的文體風格,對於農民土地有更深刻的理解。[[李準(男)(1928-2000 )]]

本姓木華梨。蒙古族。河南洛陽人。1943年因經濟原因初中輟學,在鹽棧、郵政代辦所、銀行、幹部文化學校等處工作過。1952年開始創作生涯。1953年發表最早反映土改後出現兩極分化現象的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河南日報》1953.11.20),轟動一時。1954年起在河南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曾攜家下放農村,參加基層工作。1960年發表的小說《李雙雙小傳》影響較大。歷任中國作協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等職。1976年復出文壇後,潛心創作反應黃河邊上勞動人民生活的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獲得較大反響。其他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賣馬》、《車輪的轍印》、《春筍集》等,《黃河東流去》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牧馬人》和《高山下的花環》也獲得成功。他的作品多取材於不同歷史時期的農村生活的變化動向,帶有特定時代的政治印跡,但由於對民間文化及文藝形式的熟悉,使作品富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梁斌(男)(1914-1996)]]

原名梁維周。河北蠡縣人。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師範學校,參加過著名的「二師學潮」.1932 年發生「高蠡暴動」,對其影響很大,曾以此為題材寫過短篇小說《夜之交流》、《三個布爾什維克的爸爸》等。1933年到北平。1938年任冀中地區「新世紀劇社」社長。1942年起從事地方工作。歷任中共湖北襄陽地委宣傳部長兼《襄陽報》社社長、《武漢日報》社社長、中央文學講習所黨支部書記、河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等職。後在天津從事專業創作。195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紅旗譜》,1957年底出版,影響廣泛,被當時評論家稱為概括了中國農民的「苦難史、鬥爭史、革命史」,藝術上也有自己的特色。1963年,《紅旗譜》第二部《播火記》出版。1983年,第三部《烽火圖》出版。但後來續篇的藝術高度遠遠不及《紅旗譜》。[[林白(女)(1958-)]]

原名林白薇。原籍廣西博白,生於廣西北流縣。曾插隊兩年,期間當過民辦教師。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曾在圖書館、電影廠工作,現在北京定居。起先創作詩歌,後從事小說寫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一個人的戰爭》、《青苔》、《守望空心歲月》《說吧,房間》,中短篇小說集《玫瑰過道》、《子彈穿過蘋果》、《同心愛者不能分手》、《致命的飛翔》等,散文集《絲綢與歲月》等。近年來,她與陳染等女性作家的作品成為文壇的一個焦點。她的作品常用「回憶」的方式敘述,女性意識強烈,對女性個人體驗進行極端化的描述,講述絕對自我的故事,善於捕捉女性內心的複雜微妙的涌動。她的這種封閉的自我指涉的寫作,特別是有些關於自戀、同性戀的描寫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劉白羽(男)(1916-)]]

北京人。1938年赴延安,參加文藝工作團,到過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出版了散文報告集《游擊中間》、《延安生活》,小說集《五台山下》、《龍煙村紀事》等。1944年起擔任編輯、記者工作,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