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先據2000年第三次印刷版校對

主編:陳思和

撰寫者:王光東 劉志榮 宋明煒 宋炳輝 李平 何清

陳思和

中國20世紀文學是一個開放性的整體,當代文學只是其整體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一般是特指1949年以後的中國大陸文學。中國當代文學是中國「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運動發展到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以後所產生的文學現象和文學過程,它延續了「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傳統。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於中國目前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許多未來社會的理想還有待於實踐中以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來檢驗,所以,反映了這一歷史階段精神特徵的中國當代文學充滿了曲折和不穩定性,它始終具有與社會生活實踐保持同步探索的性質。對這樣一門學科的研究和教學,首先應該注意到它的開放性和整體性兩大特點。所謂開放性,即指它並不是一個形態完整的封閉型學科,無論是「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還是1949年以來的當代文學,時間上都缺乏明確的下限界定,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並沒有讓這門學科完全脫離現實環境的影響,把它放在實驗室里作遠距離的超然的觀察,對於這門學科的考察和研究,始終受到現實環境的制約;所謂整體性,是當代文學與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文學、與由於政治原因暫時還分裂成另一個特殊行政區域的台灣地區文學,與殖民化了一個多世紀於今終於回歸的香港澳門地區的文學,構成一個完整的、難以分割的文學整體現象,但目前它卻無法溝通、涵蓋這些文學現象。前一特點使這門學科具有不確定的特性,它沒有經典的作品和經典的解釋,這就容許研究者的主體意識對學科的積極注入,容許研究方法上的多種可能性存在;後一特點又使其具有「局部性」的特徵,如果我們忽略了對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文學的關注,當代文學的源頭就會不甚了解;如果缺乏對台、港文學的研究,對當代文學的評價和定位也會把握不準。所以,這不確定和不完整,是我們在研究中必須注意的。

一、當代文學史教學的三種對象和三個層面

中國20世紀文學(或稱中國現當代文學),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二級學科,在全日制高校中文專業的專科和本科均是必修基礎刮程,並且設有中文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在業餘高校的中文專業教育中也都屬必修課程。也就是說,中國20世紀文學史教學至少有三種教學對象:1.全日制高校中文專業的大專生、非中文專業的本科學生和成人教育的中文專業學生(包括本科生);2.全日制高校中文專業的本科生;3.全日制高校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這三種層次的教學對象無論在教學要求、教學條件和培養目標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這就要求我們從事這門學科教學的教育工作者應分清自己的教學對象,針對不同對象的具體要求和具體條件,設定這門學科的教學要求和方法。

中國20世紀文學史的構成也相應的具有三個層面。首先,它是以現代漢語來表達現代中國人的感情及其審美精神的文學,在使用語言方面,與以文言文為主要表達工具的古典文學是截然不同的。在古典文學中,也有使用白話為文學表達工具的作品,但這只是為了達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並不是出於表達者的審美精神需要。當現代文學通過提倡白話文而確立自身的美學規範時,不管其有沒有達到比較完美的水平,白話文已經不僅僅作為交流工具,更是作為文學的載體即審美形態而存在。20世紀的人文學者仍然有人使用文言文著書立說吟詩抒情,但現代漢語的美學規範已經作為主要的審美形式被確立。今天我們要提高整個民族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素質,首先要讀好的是現代語言藝術大師們創作的文學作品,通過經由大師們藝術提煉的語言,來認識這個民族所擁有的美好情操和傳統文化積澱。因此中國現當代文學不但深刻包容了中華民族由古典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的真切的心理折射,而且也體現出現代中國人所能達到的審美能力和情操。其次,中國20世紀文學史深刻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感應著時代變遷而激起的追求、奮鬥和反思等精神需求,整個文學史的演變過程,除了美好的文學作品以外,還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知識分子的夢想史、奮鬥史和血淚史。他們以文學的方式參與了對這個時代的重鑄和改造工作,彷彿是一道幽黑深邃的夜幕,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嵌鑲其上的閃閃星星,燦爛的星空是由星與空一起組成的,兩者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學好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除了閱讀優秀作品以外,還需要了解文學史的過程,也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為追求國家和民族現代化的特殊的立場竿方式。最後,中國20世紀文學史在本世紀所產生的歷史意義不是孤立的,它是在中國由古典向現代轉型的宏大社會歷史背景下發生的,它與其他現代人文學科一起承擔了知識分子人文傳統重鑄的責任和使命。中國士大夫的傳統隨著20世紀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而自崩,原來單一價值體系的士大夫廟堂政治文化向多元價值體系的現代知識分子的民間文化轉移,知識分子在民間建立起各自的專業崗位,以確立新的價值立場竿精神傳統。這需要知識分子在長期的文化實踐中慢慢形成,也包括他們一代代人用生命血淚換取的經驗教訓。不能說,今天的知識分子已經建立並完善了自己賴以安身立命的人文傳統,但各種現代人文專業學科的知識分子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開啟後來的探索。中國20世紀文學史的研究和總結,也同樣包含了這樣的意義和價值取向,它既融化在具體作家的複雜命運和作品的美學精神之中,又是抽象地體現在現代知識分子的繼往開來的精神傳統之中,需要本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與實踐中超越職業性質的勞動崗位,慢慢地摸索知識分子的精神立場。所謂職業性質的勞動崗位,包含著知識分子依靠本專業的知識技術換取生活資料的生存前提,而後者,則屬於精神層面,是知識分子理想的追求和人格的發展,一要生存,二要發展,隱含了這個學科與現代知識分子人格建設密切相關的聯繫。近二十年來中國20世紀文學學科的蓬勃發展,正是與這作品、過程和精神三位一體的學科結構分不開的。如果沒有第一層面的優秀作品,文學史將失去存在的基礎;如果沒有第二層面的文學史過程,文學史將建立不起來,而如果沒有第三層面的文學史精神,文學史將失去它的活的靈魂,也不會有今天的生氣勃勃的繁榮。

面對教學對象的多元結構,中國20世紀文學史的三個層面並不需要同時進入特定的教學範圍,它在學科自身的建設中,是一個自成一體的邏輯結構,需要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者如果沒有閱讀和了解20世紀中國文學的優秀作品,或者對其藝術內涵理解不深,那麼,對文學史過程的學習也必然會缺乏感性的把握,難以真正學好文學史;同樣,如對文學史過程和作家命運缺乏全面的掌握和深刻的理解,也難以真正在專業領域裡討論知識分子的人文傳統。因此,對於中國20世紀文學的多層面教學,正符合了這個學科內在建設的需要。具體地說,在對全日制中文專業的大專生、非中文專業的大學生和成人教育的中文專業學生(包括本科生)的教學中,可以突出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講解,讓學習者充分感受到現代漢語文學創作的魅力所在,從審美欣賞的層面上領悟現當代文學的存在價值。熟讀作品,理解作家,能夠如數家珍地舉出上百篇現當代作家的作品,初步了解一些文學史知識,應該說就已經達到教學的要求。對於全日制高等院校的中文專業的本科學生來說,光讀作品當然是不夠的,還需要掌握這百年來整個文學發展的過程及其經驗教訓,掌握中國知識分子的整個追求、奮鬥和反思的大致歷程,雖然不需要很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但應該對此有所了解和感悟。而在精神層面上的學習、感受、探討,對現代知識分子人文傳統的繼往開來,薪盡桂傳,則可以作為中文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深入思考的問題。

我對於整體的教學情況不太了解,但就在工作中接觸到的情況來看,以為中國20世紀文學(包括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兩門課)的三個層面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混淆不清,如在對第一種教學對象的教學中,經常混淆了第一和第二層面的內容要求,既講作品又講文學史,本來文學史的過程包含了複雜的思想過程和歷史過程,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容量和知識積累才講得清楚,但通常在這類課程里,卻用簡單的方式交待過去,結果不能讓學生正確了解文學史的真相,反而容忍和傳播了許多已經被歷史證明錯誤了的理論觀點和歷史結論,對初學者正確掌握這門學科的知識性和科學性都有害無益。我覺得,與其不能透徹地講解,還不如不去接觸這些話題。同樣,在對第二、第三種教學對象的訓練上,也往往忽略了第二層面和第三層面的遞進,在全日制中文專業本科生的教學中,只需要訓練其第二層面的文學史知識的掌握,而對於其精神層面的經驗總結,只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