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待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真誠地讚賞他人

我們往往不惜一切,去供給我們們的子女、友人、勞工身體所需的養份,但都從未注意到他們的自尊,一樣需要細心的灌溉、滋養。適度的讚美美美和鼓勵,將會像一首優美的音樂一樣,在他們心中縈繞不去。

你可曾想過天底下只有一種方法,能支配他人去做某事?那就是讓他心甘情願地去做,讓他擁有去做某事的強烈慾望!

除此之外,絕無他法。

你可以用槍威逼他人,要他乖乖交出手錶;可以用炒魷魚來威脅員工聽你的話,直到你不在跟前;也可用體罰或恐嚇的辦法使小孩聽從於你。但是,這些粗陋的辦法只能造成一種極為不良的反應。

我要支配你作任何事,先決條件是要能提供你所需的一切。

你需要的究竟是哪些呢?

人性深處最大的慾望,莫過於受到外界的認可與讚揚。這種渴望不斷地啃噬著人的心靈,少數懂得滿足人類這種慾望的人便能將他人掌握在手中。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一個人做事的動機不外乎是兩點:性衝動和渴望偉大。

美國學識最淵博的哲學家之一約翰·杜威則有另一種說法,他認為,人類本質里最深遠的驅動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請記住這句話——「希望具有重要性」,這一點非常重要。

你需要的是什麼?或許並不很多,但有些基本需求是你我無法否認的,任何一個正常人,都免不了要追求以下這些:

(1)健康的生命;

(2)食物;

(3)睡眠;

(4)金錢和金錢可以買來的東西;

(5)未來生活的保障;

(6)性滿足;

(7)子女的富足安定;

(8)受重視感。

上述的這些慾望,一般說來都不難滿足,但除此之外,仍有一種超越七情六慾之外,卻又舉足輕重的慾望,往往卻很難得到滿足。它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渴望偉大」,或是杜威所說的「希望具有重要性」。

林肯有一次在寫信時,開門見山就說:「任何人都喜歡受人奉承。」威廉·詹姆斯也說:「人性深處最大的慾望,莫過於受到外界的認可與讚揚。」

這種渴望不斷地啃噬著人的心靈,少數懂得滿足人類這種慾望的人便能將他人掌握在手中。這種「希望具有重要性」的感覺,也是人類與禽獸最大的區別。

關於這一段,我小時候有過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我幼時是在密蘇里老家的農莊里長大的,那時父親飼有不少種豬和白牛,而且經常都參加當時中西部舉辦的牲口展覽和競賽。有一次我們得了首獎,父親還特意把獎帶別在一塊白色軟洋布上,見人便拿出來炫耀一番。

但那幾頭豬卻對這份獎。顯得一點兒也不似老爸那麼興奮,彷彿那跟它們一點關係也沒有。父親卻十分珍惜,因為那使他有「深具重要性」的感受。

人類祖先若非一直都擁有這樣的慾望,今天的人類文明史,很可能整個改觀了。沒有了它,我們人類跟動物何異之有?

就是這種渴望,促使一位未受教育、極度貧苦的雜貨店員,去研究他在一隻裝滿雜物的大木桶底下找出的那本曾花費他5角錢所買得的法律書。你或許已經聽說過這位雜貨店員是誰,他的名字叫林肯。

同樣的衝動,使得狄更斯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不朽巨著;使得克里斯多福·瑞恩寫下了動人的交響樂章;就是這種渴望使洛克菲勒聚積了耗之不盡的財富;也是這種渴望,讓你們鎮上的有錢人建造了超出實際所需的大房子。

當然,也是這種渴望,會使你急於趕上潮流,穿最新款的衣服、開最新式的跑車,或是吹噓你兒女的卓越成就。甚至使得一些年輕人鋌而走險,干起盜匪的勾當。「今天的青少年犯,」前紐約市警局長墨洛尼曾說:「多半帶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往往被捕之後最開心的事,就是要求一些三流記者,將他們描寫成馬路英雄,只要能登上報紙,與報上常見的那些名人如羅斯福、愛因斯坦、林肯等分佔少許篇幅,就可以了,至於會不會上電椅、被處重刑,那就管不了這許多了!」

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衝動,那是「成為重要人物的慾望」。它就是每個人的本質理想,而成為重要人物的慾望就是希望被別人重視的慾望。

假使你告訴我,你是如何滿足這種「具有重要性」的需要的,我就能告訴你,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那決定了你的人格,是對你最具有意義的事。

每當洛克菲勒捐錢在非洲某個落後地區建立一家醫院,去救助成千上萬他根本都未見過的人,他就會得到那種有價值、有重要性的滿足感。

另一個人名叫狄林傑,他讓自己感到「具有重要性」的方法,是走上邪途,成為搶劫銀行的匪徒和殺手。在美國聯邦調查局追緝他的時候,他逃到密蘇里州一處農舍,對著驚惶的農民說道:「我是狄林傑!」似乎對身為第一號社會公敵的身份感到自豪,「我不會傷害你們,但是,你們要知道我就是狄林傑!」

由此可見,由於滿足的方式不同,就足以發展成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狄林傑與洛克菲勒之所以不同,也正是這個原因。

歷史上的這類例子不勝枚舉。就連喬治·華盛頓也喜歡人家稱呼他「美國總統閣下」;哥倫布要求女王賜予「艦隊總司令」的頭銜;凱瑟琳女皇拒絕接受沒有註明「女皇陛下」的信函;林肯總統也曾有一次在白宮對格蘭特將軍夫人當庭咆哮:「好大膽子!我沒叫你進來,你竟然貿然出現在我面前!」

1928年,好幾個百萬富翁資助拜爾德將軍到南極大陸探險,因為他們明白,那些封凍的山嶺將會用他們的名字命名。法國文豪雨果,又何嘗不是處心積慮地想把巴黎市改名為雨果市。甚至連著名的莎士比亞也千方百計為自己的家族獲得一枚象徵榮譽的徽章。

也有一些人是藉著柔弱、無助,博取他人同情,來滿足自己的被重視感。我們以麥金利夫人為例子,美國第25屆總統威廉·麥金利的夫人,經常要求丈夫不理國家大事,只留在房裡陪她,撫慰她入睡。甚至連拔牙,都硬要丈夫陪著,有一回因為他半途離開與另一內閣要員談話,而大發雷霆。

人人天生渴望受重視,渴望被肯定。只有感受到被信任、被重視、被接受時,潛能才會被激發,充滿了動力。有不少人選擇發瘋,是為尋求他們在正常生活中無從獲得的受重視的感覺。

有些專家指出,人的精神異常,往往是想在幻覺中尋求肯定自己的重要性,這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是得不到的。全美國因精神疾病導致的傷害,比其他疾病的總和還多。事實上,如果你已年滿15歲以上,而且還是居住在紐約州里,那你在7年之內被送進精神病院的機率,將會高達5%。

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麼?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大問題。但是,我們知道有些疾病,比如梅毒,會損及腦細胞而造成精神異常。事實上,半數的精神疾病可歸咎於生理因素,諸如腦部障礙、酒精、毒素和外傷等。

但一個令人驚駭的事實是,另一半精神異常的人,腦部器官完全正常。根據死後的驗屍,假如把這些人的腦部組織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組織絕對和你我的腦部組織一樣健康。

那他們為什麼還會發瘋呢?

日前,我以此問題請教了一家規模不小的精神病院的住院醫師,結果這位頗負盛名的心理醫師卻告訴我,說他也不知道何以這些人會發瘋,不過他卻是告訴我有不少人選擇發瘋,是為尋求他們在正常生活中無從獲得的受重視的感覺,他還告訴了我一個故事:

「我現在有個病人,她的婚姻非常不美滿。她渴望得到愛、性滿足、孩子和社會地位。但是,現實生活摧毀了她一切的希望。她的丈夫並不愛她,甚至不願同她一道吃飯,卻又要她把食物送到樓上房間讓他享用。這位女士沒有孩子,沒有社會地位,於是她發瘋了。在她的想像世界裡,她與丈夫離了婚,恢複了本性。現在,她甚至想像自己同一位英國貴族結了婚,所以要大家稱她為史密斯夫人。

「更荒唐的是,她總以為自己每天都在生孩子,每次我去看她,她都會跟我說:『醫生!我昨晚又生了一個寶寶。』」

現實生活一度摧毀了她的夢幻之船,但是,在另一個充滿陽光與神密島嶼的世界裡,她的夢幻之舟又再度揚帆駛進快樂的港灣。

這是一場悲劇嗎?我不知道。醫師告訴我:「如果我真能扭轉她的病狀,我也不會去做的。因為她現在快樂多了。」

事實上,大部分瘋子都比你我要過得快樂一點,他們寧可像這麼瘋下去,為什麼不呢?在他們的奇幻意念中,他們隨時都可以開一張巨額的支票給你!或是寫封推薦函,介紹你去見見上帝,這麼重要、這麼有身價的情況下,誰還會願意返回冷酷的現實中來呢?

在我一生中,所接觸的絕不乏各地權貴要人。我發現不論他們權勢多高,幾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