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給男人的忠告 真正成熟的愛

我們大多數人對愛的理解都是狹隘的、一相情願的,而且從不脫離家庭或性關係的角度,同時這種情感與佔有、自負、姑息、依賴等混合在一起。

愛是世上被人談論最多,也最難弄清楚的課題之一。它能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是婚姻幸福和家庭美滿的基礎——失去或缺乏愛,都會使人格破碎或影響人格的正常發展。

我們大多數人對愛的理解都是狹隘、一相情願的,而且從不脫離家庭或性關係的角度,同時這種情感與佔有、自負、姑息、依賴等混合在一起。

只是最近,愛才被定性為一個嚴肅的科學課題。現在,情況已發生轉變。許多心理學家、醫生和科學家開始傾注大量的精力,思考和研究「愛」的問題,把它當做人類的基本需求,以及從未探索過的影響人類事務的力量的源泉。據此發現,我們將不得不修正和擴充關於愛的一些傳統觀念。

愛跟成熟有著怎樣的關係?羅洛·梅伊博士是這樣回答的。他在最近的新書《人的自我追尋》中說:「能夠付出和接受成熟的愛,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完全人格的標準。」

梅伊博士還斷定大多數人都達不到這個標準,一般人對愛的理解既曖昧又幼稚。

比如,一個女人將一生都獻給丈夫和子女,以至於與世上一切完全隔絕,那是她的佔有慾強於她的愛。愛的真諦不是局限,而是延伸。一個對女人崇拜到找不出可以與之相比的其他女人的男人,不能算「有愛心的」男人的標本——他是感情發展受到局限,強迫自己停留在嬰兒時期保持依賴心態的一個典型。依戀不是愛。

也許先弄明白什麼不是愛,再來理解那種促使人格趨於完善的成熟會相對容易些。

首先,愛與電影中出現的男女約會的場面、玫瑰加香檳式的浪漫故事,或作家描寫的關於性剝削的激情完全是兩回事。愛不是年輕貌美者的專利。

泌尿科專家、美國婚姻顧問協會主席亞伯拉罕·斯通博士指導我們說:我們所謂的「我愛」,它的真實含義大多是「我要」、「我渴望擁有」、「我從……獲得滿足」、「我利用」,甚至「我深感罪惡」。科學家稱這是「假愛」。

許多父母把「愛」當做放縱孩子的借口。實際上,他們這只是溺愛,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紐約杜布斯波克的兒童村,一直致力於重新訓練需要指導的問題兒童的工作。機構的理事哈洛德·P·史泰龍說:「我們每天都要解決一些父母們因將『愛』與『姑息』相混淆而造成傷害的事件。」

成熟的愛的觀念就是耶穌所說的「愛鄰如愛己」那樣的觀念,也是柏拉圖在《對話錄》中對愛的闡釋——從對一個人的關係開始,擴展到全人類和全宇宙。不管是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還是個人與全人類之間,愛的要素都是不變的。

人類之間的真愛不會阻礙人的成長,它肯定人的其他方面的人格,促進其成長發展。

我認識好多父母常常對女兒的婚姻憤憤不已,只因為女兒企圖嫁到某個遙遠的地方。記得有一個母親曾悲嘆說:「為什麼簡就不能找一個本地男孩結婚?我們也好經常見到她。我們為她奮鬥了一輩子,而她卻這麼報答我們,去嫁給一個把她帶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的人!」

如果你說她這樣做並不是愛自己的女兒時,她一定會很吃驚。她是將佔有和滿足自我跟愛弄混淆了。

愛的真諦不是緊緊守住自己所愛的人,而是放手任他走。成熟的人不會佔有任何人的感情,他讓所愛的人自由,就如同讓自己自由一樣。這就像其他的創造性力量一樣,愛存在於自由之中。

作家普瑞西拉·羅伯遜在《豎琴家》雜誌上為愛下過這樣的定義:「愛,就是給你愛的人所需要的東西,為了他而不是為了你自己。想想別人把你所需要的東西送給你時的感受。愛包含給予孩子他們所需要的獨立,而不是那種所謂的『家長主義』的剝削和專制。愛包含各種關係,但不是對自負或青春的狂亂追求的那種性格的利用。我的定義還包括你給予那些曾經讓你明白自己是哪種人、你會成為哪種人的少數幾個人——老師和朋友。它也包含善良——對全人類的關懷,它不是給一個需要麵包的人投以石頭,也不是在他需要理解時給他麵包。

「我們認識好多總是自作聰明的『善心』人,他們把我們不想要的硬塞給我們,而愚蠢地留住我們需要的東西。我認為這些人不應歸入有愛心的人的行列,而且我想心理學家們也會得出他們無用的愛心不經意地製造了敵意的結論。」

沒有什麼比「愛是盲目的」這句老話更能誤導一個人了。只有擦亮愛的眼睛,我們才能看清身邊的人們。我們體內有一個隨意或冷漠的自我,一個我們怕招致傷害或誤解而寧願隱藏起來的敏感、封閉的自我。我們採用各種姿態或偽裝保護它——沉默、害羞、進取、堅強等等,內心卻又一直希望有人會幫助我們發掘內在的真正自我。愛可以透視人心,具有特殊的洞察力,它能為「她愛他什麼」這個永恆的問題提供答案。

關懷我們所愛的人的成長和發展,肯定和鼓勵他們個性化的存在,尊重他們的本來姿態,創造自由和溫情的氣氛,這些都是想要學會愛所應持的態度。愛為他人提供了可以在愛中成長的土壤、環境和營養。

嫉妒這種感情經常被人拿來與愛混為一談。實際上,它是我們缺乏激發自己情愛能力的結果,是佔有、駕馭他人的慾望。用付出來取代這種慾望就能克服嫉妒。

我們來看一個女人克服嫉妒學會愛別人的例子。她說:「十年前,我深深地陷入嫉妒中。我害怕失去我的丈夫。他並未給我任何值得我嫉妒的理由,如果是這樣,我反而不會那麼痛苦,因為這樣一來,我就少了那些恐懼和因神經質而為自己想像出來的羞辱感。我像所有可笑的妻子那樣搜丈夫的口袋,檢查他汽車煙灰缸里的東西。我經常整夜整夜地哭,白天再生出一些新的疑心。

「有一天,一照鏡子。我看見了一個討厭的人——那就是我。頭髮蓬亂,臉部憔悴,衣服更像套在掃帚柄上的一個大袋子!『海倫,』我問自己,『你怕丈夫離開你。但這能怪他嗎?你應該怎麼辦?』我決心制訂計畫,改變自己。我開始減少做家務的時間而多注意自己的儀錶。我每天適當地休息,以增加適當的體重。找了一份推銷化妝品的工作。當我的外表開始發生變化時,我的感覺也開始好起來,我的態度漸漸地改變了。丈夫也看出了我的種種變化,作出相應的反應排除了我的懷疑。我就這樣利用原來浪費在嫉妒上的精力,使自己成為我丈夫希望看到的妻子。」

這個女人了解了愛不是強迫,而是需要肯定,所以她獲得了愛的能力。

當佔有、嫉妒和支配這些異質的因子佔據我們的內心的時候,我們對他人真實的愛便會逐漸消失。如果任野草蔓生不予以清除,那麼世上最美的花園也會荒蕪。

家庭關係的一個悲劇,是我們經常不經意地以愛的名義造成對他人的傷害。苛求的父母告訴我們那樣做是「為了孩子好」,寵愛的父母說他們的做法是為了孩子的「幸福」著想。

俄亥俄州哥倫布的S·F·艾倫太太講述了一個有關這方面經驗的動人故事。數年前,艾倫太太跟她丈夫離婚後,即將面臨照顧自己和兩個孩子的責任,她被這責任壓得不得喘息。她認為培養好孩子需要有嚴厲的管教。

「我定下規矩,」艾倫太太說,「不聽他們找借口。我從不找孩子商量聽取他們的意見,而且還規定他們哪些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他們沒有機會獨立思考,只有一套不得不遵守的規矩。

「我們家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孩子們總想躲開我。他們躲避我任何愛的表示。我知道是他們怕我,怕我這個母親!

「我反省了一下自己,得出結論,我的所作所為的出發點根本不是為孩子著想,不過是我把因離婚產生出來的壓抑情緒發泄在他們身上。我在讓孩子無形中承擔我個人過錯造成的苦難。難怪他們作出明顯的反應,雖然他們還不了解。

「我開始破除這種壓在他們身上的無形的壓力。我向上帝求援,試著從新的角度發現孩子,首先把他們作為人,而不是作為負擔或責任看待。我放下一些家務,抽時間多跟孩子在一起,陪他們玩遊戲或到一些有趣的地方去。我學會了指導他們而不是只會下命令。

「當我的心情放鬆下來時,歡笑和歌聲又重新回到了我們中間。愛、溫情與快樂在我和孩子們的身上互相反映,我們的關係得到恢複進而增強。有了這樣的氣氛,所有問題都變得簡單而容易解決了。」

艾倫太太學到的是愛,而且學會了用愛去治療家庭生活的創傷。

愛的能力,不僅決定著我們與家人的親密程度,而且也決定了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我們對朋友、工作、住所以及世界的態度,大多由我們對家庭所付出和接受的那種愛來決定。

心理學家米爾頓·格林布拉特說:「如果一個孩子能接受愛的教育,那麼他懂得了自愛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