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讓年輕的心沒有陰霾——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消除思想上的憂慮

在圖書館、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的人,很少因憂慮而精神崩潰,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去享受這種「奢侈」。

我永遠也忘不了幾年前的那一夜。我班上的一個學生馬利安·道格拉斯告訴我們,他家裡遭受到不幸的悲劇,並且是兩次。第一次他失去了他的5歲的女兒,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他和他的妻子,都以為他們沒有辦法接受這個現實,承受這個打擊。然而,禍不單行,「10個月之後,上帝又賜給我們另外一個小女兒——而她只活了5天就死了。」

這接踵而至的打擊,使人幾乎無法承受。「我承受不了,」這個做父親的告訴我們說,「我睡不著,吃不下,也無法休息或是放鬆。我的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完全沒有了信心。」最後他去看了醫生。一個醫生建議他吃安眠藥,另外一個醫生則建議他去旅行。他兩個方法都試過了,可是沒有一個方法能夠對他有所幫助。他說:「我的身體好像被一把大鉗子夾著,而這把鉗子越來越緊,越來越有力。」——如果你曾經因悲哀而感覺麻木的話,你就能夠理解那種悲哀給他的壓力了。

「不過,感謝上帝,我們還有一個孩子——一個4歲大的兒子,他使我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天下午,我悲傷地呆坐在那裡,他問我:『爸爸,你可以給我造一條船嗎?』當時,我實在沒有心情給他造船。事實上,我對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心情。可是我的兒子是個很會纏人的小傢伙,我不得不順從他的意思去做。

「造那條玩具船,大概花了我3個小時的時間,等到船造好之後,我發現這造船的3小時,是我這段時間以來第一次有機會放鬆我的心情。

「這個大發現使我從恍惚中驚醒過來,也使我想了許多——這是我幾個月來第一次認真思考。我發現,如果你忙著做一些需要計畫和思考的事情的話,就很難再有時間去憂慮了。對我來說,造那條船時我的憂慮全都不見了,因此我決定讓自己不停地去忙碌。

「第二天晚上,我看了看每一個房間,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列成一張單子。有許多小東西例如書架、樓梯、窗帘、門鈕、門鎖、漏水的龍頭等等需要去修理。讓人難以想像的是,我在兩個星期之內,竟然列出了242件需要做的事情。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那些事情大部分都已經完成。另外,我也使我的生活里充滿了啟發性的活動:每個星期,有兩天晚上我到紐約市參加成人教育班,並參加了一些小鎮上的活動。我現在是校董會的主席,很多的會議都會參加,並協助紅十字會和其他的機構募捐。我現在簡直忙得不可開交,因而我幾乎沒有時間去憂慮。」

沒有可以用來憂慮的時間,這正是丘吉爾在戰事緊張到每天需要工作18個小時的時候所說的。當別人問他是不是為那麼重的責任而憂慮時,他說:「我實在是太忙了,根本沒有可以用來憂慮的時間。」

查爾斯·柯特林在發明汽車的自動點火器時,也碰到類似的情形。柯特林先生長期擔任通用公司的副總裁,負責世界知名的通用汽車研究公司,前不久才退休。然而,他在當年卻困窘到要用穀倉里堆稻草的地方做實驗室。家裡所有的花費都得靠他太太教鋼琴所賺來的1500美金。後來,他不得不用他的人壽保險抵押借了500美金。我問過他太太,在那段時期她是不是很憂慮?她回答說:「是的,我擔心得睡不著覺,可是柯特林先生卻絲毫也不擔心。他整天埋頭於工作之中,沒有時間去憂慮了。」

偉大的科學家巴斯特也曾經談過「在圖書館和實驗室所找到的平靜」。為什麼會在那兒找到平靜呢?因為在圖書館和實驗室工作的人,通常都埋頭於他們的工作當中,沒時間為他們自己擔憂。做研究工作的人也很少有出現精神崩潰的,因為他們沒有時間來享受憂慮這種「奢侈」的東西。

為什麼「讓自己忙著」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就能夠把憂慮從你的思想中趕出去呢?因為有這麼一個定理:不論一個人多麼聰明,都無法在同一時間內想一件以上的事情——這是心理學所發現的基本定理之一。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吧:假定你現在靠坐在椅子上,閉上雙眼,試著在同一個時間去想自由女神,以及你明天早上打算做什麼事情。

這時候,你會發現,你只能輪流想其中的一件事,而無法同時想這兩件事情,是不是這樣?就你的情感來說,也是如此。例如,我們不可能充滿熱情地想去做一些令人興奮的事情,同時又因為憂慮而拖延下來。一種感覺會趕走另一種感覺——也就是這麼簡單的發現,使得軍方一些心理治療專家能夠在戰時創造出醫學奇蹟。

當一些人由於在戰場上的經歷受到打擊而退下來時,他們都患上了一種被稱為「心理上的精神衰弱症」。軍方的醫生,大都採取「讓他們忙著」的治療方法。

除了睡覺的時間之外,每時每刻都讓這些在精神上受到打擊的人,充滿活力,例如釣魚、打獵、打球、打高爾夫球、拍照片、種花,以及跳舞等等,根本不讓他們有時間去回想那些可怕的經歷。

近代心理醫生所用的一個新名詞是「職業性的治療」,也就是拿工作來當做治病的葯。這並不是新的辦法,在耶穌誕生500年以前,古希臘的醫生就已經使用這種方法了。

在富蘭克林那個時代,費城教友會的教徒也使用過這種方法。1774年,有一個人去參觀教友會辦的療養院,看見那些精神病人正忙著紡紗織布時,令他大為震驚。他認為那些可憐而不幸的人正在被剝削。後來教友會的人向他解釋說,他們發現那些病人只有在工作的時候,病情才能真正有所好轉,因為他們的神經在工作中能夠得到安定。

任何一個心理治療醫生都能夠告訴你:工作——不停地忙著,是治療精神病的最好治療劑。著名詩人亨利·朗費羅先生在他年輕的妻子去世之後,也發現了這個道理。

有一天,他太太點了一支蠟燭,來熔化一些信封的火漆,結果燭火引燃了衣服。朗費羅聽見她的叫喊聲時,雖拚命撲救,但她還是因為嚴重燒傷而死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朗費羅無法從這次可怕的經歷中擺脫出來,幾乎發瘋。幸好他3個幼小的孩子需要他照料。儘管他很悲傷,但還是要做照顧好自己孩子的工作。他帶他們出去散步,給他們講故事,同他們一起玩遊戲,還把他們父子間的親情永存在《孩子們的時間》一詩里。同時他還翻譯了但丁的《神曲》。這些工作加在一起,使他忙得完全忘記了自己,也重新得到思想的平靜。就像班尼生在最好的朋友亞瑟·哈蘭死的時候曾經說過的那樣:「我一定要讓自己沉浸在工作里,否則我就會沉浸在苦惱中。」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在做日常的工作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沉浸在工作里」大概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在下班以後——就在我們能自由自在享受我們的悠閑和快樂的時候——憂慮的魔鬼就會對我們發起攻擊。這時候我們常會不由自主地想,我們的生活里有什麼樣的成就,我們有沒有干好工作,老闆今天說的那句話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意思」,或者我們的頭是不是開始禿了……

在我們並不忙於某項工作的時候,大腦常常會變成真空。每一個物理專業的學生都知道「自然界中沒有真空狀態」。比方說打破一個白熾燈泡,空氣立即就會進去,充滿了從理論上說來是真空的那一塊空間。

你的大腦空出來時,也會有東西補充進去,這些東西通常是你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憂慮、恐懼、憎恨、嫉妒和羨慕等等情緒,都是由我們的思想所控制的,而這些情緒都非常猛烈,往往會攆走我們思想中所有平靜、快樂的思想和情緒。

詹姆士·馬歇爾是哥倫比亞師範學院教育系的教授。他在這方面說得很清楚:「你最容易受憂慮傷害的時候,不是在你正忙著工作的那段時間,而是在你幹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後。那時,你的想像力會混亂起來,使你想到各種荒誕不經的事情,誇大每一個小錯誤。在這種時候,你的思想就像一輛沒有載貨的車子,橫衝直撞,摧毀一切,甚至把你自己也撞成碎片。消除憂慮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你自己忙著,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並不是大學教授懂得這個道理,才能將其付諸實踐。其實這個道理並不深奧,要懂得它並且付諸實行並不困難。戰時,我碰到一個住在芝加哥的家庭主婦,她告訴我她發現「消除憂慮的好辦法,就是讓自己忙著,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那時候我正在從紐約回密蘇里農莊的路上,是在餐車上碰到這位太太和她的先生的。

這對夫婦告訴我,在珍珠港事變的第二天他們的兒子就加入了陸軍部隊。那個女人當時對她這個獨子很是擔憂,這幾乎使她的健康嚴重受損。她常常想:他在什麼地方?他是不是安全呢?還是正在打仗?他會不會受傷或者陣亡?

我問她後來是如何將憂慮克服的。她回答說:「我讓自己忙著。」她告訴我,她先是把女傭辭退,希望做家務能讓自己忙著,可是這並沒起到多大作用。「問題是,」她說,「我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