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短篇小說 才華橫溢的凱瑟琳·曼斯菲爾德

講了這麼多,我不得不在文章結束之前提到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這樣才足夠公平,她就是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她的作品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聲譽非常高。當今的英國短篇小說有許多使用技巧都和十九世紀的大師截然不同,我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肯定是受到了凱瑟琳的影響。雖然我不想把她的生平故事再翻出來寫一遍,但是由於她小說中的自傳色彩很濃,我不得不再簡要地描述一下。

1888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出生於紐西蘭,年輕時寫過一些小短篇,十分有天賦,成為作家是她始終的夢想。沉悶無聊的紐西蘭生活讓她最終下決心去英國,並且很快說服了她的父親。

她在英國和姐妹們一起上了兩年學,其間,還在舞會上邂逅了一名年輕男子,並與他有了魚水之歡。這讓一向品行端正的父母非常驚訝,於是便同意她獨立生活。她每年都會接到父親給她的一百鎊生活費,按照那個時代來講,這筆生活費足以養活一位單身的女子了。

她在倫敦與紐西蘭的朋友重新取得了聯繫,其中一位已經成了當時有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他叫阿諾德·特羅維爾。當年還在紐西蘭的時候,凱瑟琳就已經對他情根深種,但是到了倫敦她便移情別戀到他弟弟身上,他的弟弟是一位小提琴師,兩人很快便相愛了。凱瑟琳住在一個未婚女子的家裡,管吃管住,每周要交二十五先令,買衣服和零花錢就只剩下了十五先令,這讓她非常惱火。正是在這個時候,一位教聲樂的老師——喬治·波登開始向她求婚,令人意外的是,她竟然答應了這位大她十歲的男人。

婚禮當天,她穿著一件黑裙子,來見證婚禮的只有她的一位女友,而且整個新婚之夜是在酒店度過的。喬治·波登自認為可以行使婚姻中的權利,但是遭到了凱瑟琳的拒絕,第二天凱瑟琳便離開了他。

《雷金納德紀念日》就是後來她寫她丈夫的,這可謂一篇冷酷無情的小說。隨後她便前往利物浦與情人相會,她的情人是利物浦一個巡迴喜劇團樂隊里的小提琴手。後來聽人說,凱瑟琳曾多次想要參加劇團合唱隊。沒過多久她便懷孕了,至於是結婚前的事還是結婚後的事,只有她自己知道了,我們無從得知。

她發了兩封電報給遠在紐西蘭的父母,一封是說她將要結婚的事情,一封是說她已經與丈夫決裂。她的母親不放心,前往英國一探究竟,看到凱瑟琳的情況後她萬分震驚,維多利亞時代有句話叫「處境有趣」,此時用來形容她女兒的境況再恰當不過了。

於是,凱瑟琳便被家人送到德國巴伐利亞的沃里舒芬住了下來,打算讓她在那裡住到孩子出生。在這段時間,她讀了不少契訶夫的小說(我想應該是德文譯本的),也曾試著自己寫了幾篇,最後整理出來以《日耳曼膳宿公寓》為名結集出版。在這之後,因為一些變故迫使她早產,嬰兒生下來就是死胎。後來,她身體一恢複便返回了英格蘭。

她最早的第一批小說得到了《新時代》雜誌的肯定,並得以發表,當時的雜誌主編是奧雷治。她慢慢地開始與一些同行交往。

1911年,她與米德爾頓·穆里再次相遇。穆里在大學時曾創辦了一份叫作《韻律》的雜誌,其間還曾向凱瑟琳約稿,並刊登了她的一篇名為《商店裡的女人》的小說。

雖然米德爾頓·穆里是中下層出身,但是他不僅天資聰慧且十分用功,從最初的寄宿制學校考到高級中學,然後利用自己取得的獎學金得以進入基督醫院學習,後來同樣是通過獲得的獎學金獲得了進入牛津大學的機會。他曾多次前往巴黎度假,在那裡,他結識了一位名叫弗朗西斯·卡可的法國文人。據這位法國文人爆料,穆里是個非常帥氣的小夥子,而且非常有風度,有一次在蒙馬特高地,兩個妓女搶著要與他免費發生肉體關係。

穆里已經對凱瑟琳心生愛意,這使得他不得不對之前一直猶豫的事情做出選擇,最後他選擇離開牛津,即放棄那個即將舉行的優等生考試。事實上,他為的也只是那個考試,因為他對其他事情根本不感興趣,只想找份工作繼續自己的寫作生涯。其實牛津並沒有他最初想像的那麼好,因為他已經有了他想在牛津得到的東西。

他的前導師福克斯教授向《威斯敏斯特公報》的編輯斯潘德推薦了他,斯潘德同意試用他一段時間。這樣,穆里就需要在倫敦找個地方安頓下來。之後他和凱瑟琳一起吃飯,凱瑟琳同意將她所住公寓的一間屋子租給他,每周七先令六便士的房租。他欣然前往。

白天,他們各自忙自己的事,穆里忙著編輯,凱瑟琳寫她的小說,他們交談的時候往往都是在晚上,跟其他年輕人一樣,經常到清晨一兩點才睡覺。

一天晚上,她突然問道:「我做你的情人難道不好嗎?」「不,不要那樣,你不覺得那樣會毀了一切嗎?」穆里回答說。「是呀!」她答道。直到後來穆里才發現,當初那樣的回答讓她很受傷。沒多久,他們便發生了關係。

穆里在自傳《兩個世界之間》中這樣寫道:「若不是凱瑟琳有婚約在先,我想我們可能立即就結婚了。」

或許是凱瑟琳的離開讓波登的自尊心大受傷害,所以他一直拒絕與她離婚。

穆里和凱瑟琳雖然不能結婚,卻不耽誤他們度蜜月,他們選擇了巴黎。當然,選擇巴黎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讓凱瑟琳見見自己的好友弗朗西斯·卡可。

回到英國後,他們的住所在倫敦和鄉村間更換。凱瑟琳對新的住所總是不滿意,剛到一處新居便急著找另一個地方。兩年里,經過十三次的折騰他們終於決定在巴黎久居。

身為記者的穆里當時已經小有名氣,並且有了一定積蓄,他和《泰晤士報》的文學副刊編輯里蒙奇約好在巴黎為他們撰寫當代法國文學的文章。這樣,他不但有積蓄,還能領取稿費,再加上凱瑟琳的一些補貼,他們在巴黎的生活開支便有了保障。

他們在巴黎租了一間公寓,還把在英國收藏的傢具運了過來,為此破費了一大筆。他們經常與弗朗西斯·卡可互相來往,這個風趣幽默的朋友非常能博得凱瑟琳的好感,用法語來形容卡可就是讓凱瑟琳感覺到「一些小殷勤,並且很受用」。但非常不幸的是,《泰晤士報》的文學副刊和《威斯敏斯特公報》同時拒絕了穆里寫的稿子,他們也因此沒了收入來源。

當時的卡可連自己都顧不過來,更別提會給他們提供幫助了,他們兩個沒了任何辦法。隨後,穆里接到了斯潘德的信,信中說《威斯敏斯特公報》的藝術評論員目前一直空著,如果他打算回國,這份工作就留給他。

1914年3月,迫於生計他們不得不選擇返回英國。他們繼續開始了四處搬家的生活,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穆里失去了工作,兩人便搬到了白金漢郡的科爾斯伯里,和D.H.勞倫斯夫婦成為鄰居,並結下了友情。在這裡,他們的生活過得並不愉快,因為凱瑟琳始終追求都市生活,而穆里卻並不鍾情於那裡。

後來,凱瑟琳得了關節炎,不得不放下寫作,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拮据。她開始抱怨穆里不去賺錢,還一副視金錢為糞土的樣子,事實上,穆里根本找不到賺錢的路子。在互相折磨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終於在那年的聖誕節分手。

離開巴黎以後,凱瑟琳與弗朗西斯·卡可的通信一直未停止過。她感覺弗朗西斯·卡可已經愛上了自己,所以她越發比弗朗西斯更當真起來,至於她愛不愛卡可我們就不知道了。

在她看來,穆里不能給她的,弗朗西斯·卡可卻能滿足她。但是穆里要比凱瑟琳更了解卡可,他斷定凱瑟琳是自欺欺人的行為,不過並沒有阻止她。當時,凱瑟琳的哥哥萊斯利·赫倫·布尚恰好來英國應徵入伍,得知她要去法國找弗朗西斯·卡可,便給她留了一筆錢做路費。第二年,凱瑟琳和穆里回到了倫敦,那天是2月25日,星期一,兩三天後她便前往法國。

當那時,卡可早已應徵入伍,在一個叫格雷的地方駐紮著,由於兵營里禁止女士入內,所以凱瑟琳去不了。在火車站卡可接到了凱瑟琳,並把她安排到了軍隊安排好的一間小房子里,她和卡可在一起待了三天,最後隻身返回巴黎,失望、痛苦和鬱悶充斥著她整個情緒。其中的細節我們也只能猜想。

這時,穆里突然接到凱瑟琳的電報,說她要啟程回國,第二天早晨八點到維多利亞車站。剛一見面她便不知廉恥地告訴他,她已經無家可歸了,並不是要回到他的身邊。最後他們還是重新住在了一起,「只是大家都累了,暫停兩個人的戰爭。」穆里這樣形容。

在她後來的小說《拒說法語》中,她的這次出軌經歷給她提供了主要素材。小說里,她對弗朗西斯·卡可的描述很不公平,而且非常苛刻;當然,穆里也沒有逃脫她偏頗的筆,被她賦予了一副惡毒的嘴臉。她把初稿拿給穆里看,這使穆里大受傷害,很顯然,她的初衷即是這樣的。

我準備用三兩句話把凱瑟琳人生的最後歲月做個概述。喬治·波登終於在1918年同意與凱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