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本書所引發的深思 簡評情感可傳遞理論

情感的可傳遞性理論一經康德提起,便引起了人們對於這個問題的廣泛思考。無論是作曲家、詩人還是畫家,他們都是通過作品來進行信息傳遞,而美學家恰恰能夠抓住這一點,並藉此推斷出創作家的創作動機就是進行信息的傳遞。這樣的觀點無疑是錯誤的。對於創作過程他們從未認真地審視過。在我看來,一個藝術家在創作時是不抱任何動機的,跟理論家所揣測的完全不一樣。如果他們的動機只是為了傳遞信息,那不應該用藝術家來稱呼他們,我們可以稱呼他們是鼓動家或者宣傳家。小說家的創作過程我非常清楚:對於突如其來的想法,他們給它起了一個非常大、非常有氣勢的名字——靈感。靈感像是牡蠣殼中的小沙粒一樣,看起來毫不起眼,但激起的波動最終造就了珍珠。這個想法會無緣由地讓他激動,並使他的想像力得到激發,潛意識裡,一些情感和思緒會不斷出現,腦海中也會憑空出現許多人物(這些人物並不是通過描述體現出來的,而是通過行為),在這些人物之間,一個個事件也浮現出來,最後,這一切全部化作混沌無形的素材留存在了他腦海里。在一些特殊的時候,一條道路會被他從素材的圖案中捕捉到,他也因此得以從這片思緒、情感混沌的叢林中穿行,最後,這團迷茫將完全佔據他的精神,所以他不得不用筆將一切傾訴出來,用以救贖自己處在重負下的靈魂,直至創作完成,他才會再次找到重拾自由的感覺。當然,作為一個作家,他就不必在乎讀者在這部作品中獲得什麼了。

在我看來,風景畫家也非常迎合這一描述,年輕的畢莎羅和莫奈就是如此。畫家腦海中常會出現某一處景緻:一條河道彎彎曲曲不斷蔓延;或是一條嵌在雪地里同時又夾在無邊落木之中的路。這些景緻會在他內心引發無來由的激情,不要問為什麼,畫家自己也不知道,他們只知道自己眼前堆滿了素材,突然擁有了無限的創作慾望。他完全能夠通過色彩和形狀的布局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因為畫家的能力正是大自然所賜予他的。但他通過心靈之眼所看到的東西是不能夠通過藝術完全體現出來的,無論它是哪種藝術。當然,雖然這樣做並不能滿足自己的感官,但自己內心的創作激情卻得到了緩解,於他而言可謂是痛並快樂著。不過有一點我非常確認,他從未有過向未來的觀眾傳遞信息的想法,即便他正在這樣做。

在作曲家和詩人身上,這樣的描述同樣奏效。我之所以沒有選擇詩歌和音樂,坦誠地說,是因為繪畫講起來更為簡單和直接。雖然領悟一幅畫作的內涵需要持久的專註性和一定的領悟能力,但一般來講只要看一眼就足夠了。作為一種語言藝術,詩歌的語言充滿了聯想,而這種聯想也會隨著不同的國度和文化不斷變化。語言的感人是通過聲韻和它本身的含義實現的,對思維和感官都產生了影響。但繪畫就不同了,繪畫所帶給你的審美快感是它存在的唯一意義。音樂這門藝術我就不敢妄言了。我想能夠讓人類創造出音樂的天賦是十分神奇的,可以說在藝術創造之路上,音樂是最為神秘的一種。但康德卻認為音樂是下等藝術,和廚藝一樣,這讓人感到非常驚異。他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音樂這門藝術是純感官的,哪怕它是最受歡迎的藝術,最令人愉悅的藝術。

康德會做出這樣的評判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因為按照他對藝術價值的評價標準,一門藝術價值多少完全取決於它對於思維的貢獻有多少。很顯然,他對詩歌的評價就會很高了,因為詩歌不但能激發人們的想像,而且還能不受嚴格定義的語義和概念的約束,從而表達出更多的思想感情。康德這樣寫道:「在所有造型藝術中,繪畫是我最看重的,也只有它才能把我們引領到思維的最深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