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奧古斯都的追憶 海爾家族簡史

霍斯特姆賽克斯的海爾家族是一個很古老的鄉村世家,奧古斯都很清楚,現在的自己就是這個世家的代表,而且還和許多貴族家庭或多或少存在著血緣關係,雖然這種關係已經很遠。儘管他的家族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輝,但是這一家族的背景卻依舊在他們心中佔據著很重要位置。他的身邊環繞著許多過去殘留下來的色彩,展現著他過去的榮光和尊貴,就像是一個被流放的國王一樣。由於身份的改變,他不得不去接觸那些三教九流之輩,而且還要報以溫和的態度,但是在禮數上卻是按部就班,目的就是防止那些頑劣之徒誤解這種客氣態度,導致壞了規矩。

其實,弗朗西斯·海爾才是奧古斯都所在家族的創始人。雖然奧古斯都時常會提及自己是愛德華一世的一個王子的後代,而且每當提及的時候都會帶著不屑的微笑。弗朗西斯是一個教區牧師,他非常聰明,而且是羅伯特·沃波爾爵士在劍橋國王學院的導師。馬爾伯羅公爵夫人薩拉是沃波爾晉陞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個,這一點我們都知道。也許正是因為她的影響,弗朗西斯·海爾才得以獲取低地國家軍隊的總隨軍牧師的職位。他經歷了布蘭海姆戰役以及拉姆利斯戰役,與那位大將軍一同縱橫沙場。他的才華得以顯露也正是因為擁有這樣有權勢的朋友。他曾先後擔任過伍斯特大學校長以及聖保羅大教堂的主教,聖保羅大教堂主教一職薪酬非常豐厚,他也在此職位上保持多年,哪怕後來被奉為聖亞薩首任主教和奇切斯特主教。他的兩次婚姻都獲利不小。第一任妻子叫貝薩·奈勒,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小弗朗西斯。「霍斯特姆賽克斯」就是他妻子的產業,那是一處龐大而浪漫的城堡,還有一處極為體面的莊園,這些後來都為小弗朗西斯繼承。後來,他在父親的姓氏後面加上了奈勒的姓氏。弗朗西斯的第二任妻子同樣是一位女繼承人,且產業豐厚,也為他誕有一子——羅伯特。在他受洗禮的時候,羅伯特的教父羅伯特·沃波爾給了他一份乾薪,每年大概四百英鎊,是戈里弗森德港清掃員的工作,這份乾薪直到老了他都在領取。對於老導師的兒子,羅伯特爵士可以說對其極為關照,並且為了更進一步方便照顧他還建議他投身教職。他的主教父親做事非常謹慎,早已安排好了一位女繼承人與之聯姻。那時候羅伯特還很年輕,這位女繼承人與主教自己的妻子的財產也不遑多讓。羅伯特的大哥並無子嗣,所以在他大哥死後,霍斯特姆賽克斯便由這位溫徹斯特的教士繼承。對於他的兒子,主教一定非常滿意。

但是在人情練達這一點上,主教的子孫只繼承了主教很少的一部分。也正是這樣,家族的財富開始慢慢減少。最先使其財富走向敗落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她拆毀了舊城堡,在不遠處建立了一個新豪宅,同時還把門板、地板以及壁爐架也移了過去。弗朗西斯·海爾·奈勒是教士的大兒子,也是主人公奧古斯都的爺爺。他生有一張漂亮臉蛋,卻不務正業;聰明而莽撞,經常會欠下一些債務,因此,霍斯特姆賽克斯莊園的產業便成了他用來還債的一處產業。他很受丹佛郡伯爵夫人青睞,並且經其介紹認識了她的表妹——聖亞薩主教喬納森·雪埔里的女兒喬吉安娜。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對男女竟然私奔了,因此他們雙雙被各自的家庭逐出了家門。從此以後他們二人彷彿從人間消失了一樣,無論是溫徹斯特教士還是聖亞薩主教都沒見過他們的蹤跡。他們其實是跑到了國外,依靠伯爵夫人每年供給的兩百英鎊維持生計。他們生有四個兒子,分別為弗朗西斯、奧古斯都、朱里斯以及馬庫斯。當弗朗西斯·海爾·奈勒終於繼承了他父親的財產後,他便將剩下的祖傳莊園以600萬英鎊的價格賣了出去。老弗朗西斯是1815年去世的,當時他的大兒子弗朗西斯·海爾已經完全失去了霍斯特姆賽克斯領地,所以奈勒的姓氏也不得不放棄。由於他繼承了家族的產業,有足夠的金錢來維持他尋歡作樂的生活,他也樂於如此,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他出現財務危機為止,那時候他不得不遠離故土到歐洲大陸過活,和那個時代的許多敗家子如出一轍。不過他依舊有錢可以揮霍,夠他一星期舉辦兩次排場很大的晚宴了。他的社交圈子也很有檔次,布萊頓夫人和德奧塞伯爵、德薩特勛爵、布里斯特勛爵以及杜德里勛爵都是與他經常來往的好友。1828年,他與銀行家約翰·保羅的女兒安妮結為夫妻,並生有三兒一女。其中最小的兒子就是1834年出生的奧古斯都,也就是我們故事中的主人公。

雖然霍斯特姆賽克斯莊園早已經被變賣出去,但是海爾家族的聖祿依舊豐厚。羅伯特·海爾教士是聖職的繼承人,他也是弗朗西斯·海爾·奈勒的小兒子。當時大家都認為繼承職位的將會是奧古斯都·海爾教士(奧古斯都·海爾的三兄弟之一)。關於馬庫斯,他是三兄弟中最年輕的一位,我對其了解並不多,只知道他與埃爾德利的斯坦利勛爵的女兒成婚,並且在托基擁有一處房產,當他在霍斯特姆賽克斯下榻的時候,經常抱怨茶水沒燒開,他最後在1845年去世。朱里斯的學識非常淵博,是三一學院的會員。他曾寫過一部叫作《試問真理》的著作,是與他的兄弟奧古斯都合著的,很受當時善男信女的好評。在羅伯特·海爾教士去世之後,奧古斯都·海爾教士作為他的侄兒對自己任職的奧爾頓·巴恩斯教區依舊不舍,所以便勸說自己的弟弟朱里斯代為接受霍斯特姆賽克斯的聖職。對於離開劍橋大學,朱里斯也很是不情願,但是一份如此珍貴的家產是不能平白無故喪失的,因此強烈的責任感迫使他做出犧牲,出任了劉易斯教區長一職。

奧古斯都·海爾教士與斯托克·旁·托恩教區的瑪麗亞結為夫妻,他的妻子瑪麗亞是奧斯瓦爾德·萊徹斯特的女兒。1834年,他由於身體原因前往羅馬,結果在該地去世。同年,我們所講的奧古斯都出生,他的名字取自於奧古斯都·海爾教士和他的教母奧古斯都·海爾太太。而弗朗西斯·海爾和安·海爾作為孩子的父母對於這個小兒子的出生倍感壓力,甚至是煩惱,因為他們既要按照符合自己身份的生活方式生活,又要考慮如何養家糊口。所幸,當時的瑪麗亞·海爾並無子嗣。在回到英格蘭給亡夫料理完後事之後,她突然想到或許自己提出將教子過繼過來會得到弗朗西斯夫婦的同意。於是她便給她嫂子寫了封信,並且很快得到了答覆。

「沒問題,我親愛的瑪麗亞,等孩子一斷奶我們就把他送到你那裡。你真是太好了。倘若還有其他人要領養孩子,我們這裡還有。」

孩子順理成章地被送到了英國,而且隨身帶了一個綠色的小氈袋,有一條紅色的珊瑚項鏈和兩件白色的小睡衣裝在裡面。

奧斯瓦爾德·萊徹斯特教士為瑪麗亞的父親,出身於一個古老的家族,據說是諾曼底公爵夫人圭納拉(征服者威廉的祖母)的直系後裔。所以,他與彭伯里的達西先生與曼斯菲爾德莊園的伯特倫家族是同一階層的人。奧斯瓦爾德·萊徹斯特教士是個忠實的基督教徒,他對英國紳士應該有的禮數樣樣熟知。對於凱瑟琳·德·包爾夫人的觀點他也一定會贊同:達西先生是不應該娶伊麗莎白·班納特為妻的。雷金納德·赫伯是讚美詩的作者,也是加爾各答主教,同時還是霍德奈教區的區長,他住的地方離瑪麗亞·萊徹斯特家僅有兩英里的距離。瑪麗亞與教區區長夫妻之間的交往十分密切。雷金納德有一個助理牧師,名叫馬丁·斯圖。有關他先祖的事情我們一無所知,所以可以肯定他一定不是生於富貴之家。瑪麗亞與馬丁彼此相互愛慕,但是瑪麗亞的父親卻考慮到馬丁太過卑微而拒絕他們在一起,他決不允許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小小的牧師。由於瑪麗亞順從的性子,她沒有逾越父親而自作主張。馬丁·斯圖為了贏得奧斯瓦爾德·萊徹斯特大人的好感,在雷金納德被任命為加爾各答主教後,欣然接受他的邀請去印度的禮拜堂擔任牧師,以圖讓他對自己和瑪麗亞的婚事有所緩解。但一切都是無用功。在與瑪麗亞告別幾個月後,馬丁便死於熱病。奧古斯都·海爾是馬丁·斯圖的朋友,同時也是赫伯夫人的表親。對於這對戀人來說,他一直是他們的密友和知己。他們有苦難言時就會向奧古斯都傾訴,而奧古斯都也樂於傾聽他們的訴苦。在瑪麗亞·萊徹斯特得到馬丁的死訊之後,她向奧古斯都·海爾寄了一封信,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雖然我知道說再多的話已毫無用處,因為奧古斯都·海爾太了解我了,肯定早已洞悉我的感受,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要寫下幾句。你是我困境之中的朋友,正與我共同承受這段悲傷、痛楚……你一定會來我這裡的,我知道。我們能夠面對面地一起承受這段哀傷將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最後,他們彼此相見,並且繼續保持通信。在瑪麗亞的日記中,我們看到了她對奧古斯都感情的變化——由最開始的「尊敬」以及「友情」抽出新的枝條和嫩芽,這種情感來得很自然卻又後知後覺。也正是這種特殊情感的萌生,使得她在奧古斯都向她求婚時很順利地接受了,不過這是馬丁·斯圖死後兩年的事情了。「生活中又重新注滿了光明,不似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