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與你 淺談歐洲文學

我在上一章推薦的作品均來自英國,這筆精神寶藏由英語讀者共同傳承。我準備在這一章裡面推薦一些用別的語言創作的書,我只說那些可以通過譯本來賞析的作品,這是因為受限於語言。由於可以暫時不去考慮詩歌,這樣一來我的工作就不那麼複雜了。讀詩的時候無法讀原文,還不如不去讀。我與詩人品鑒詩歌的角度是不同的。品鑒詩歌時,韻律和節奏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無論翻譯的水平多麼高超,都不能將原詩的韻味再現。用母語創作的詩歌是我們唯一可以全面欣賞的,因為語言與我們的經歷關係密切,母親的乳汁、來自童年的記憶和初戀的經歷都深深影響著我們的語言。

我在這裡只說一下散文和小說。《堂吉訶德》是我要介紹的第一部作品。謝爾頓的譯本在17世紀時就出現了,只是你們讀起來可能比較困難。我希望你讀一讀奧姆斯比的譯本,它在1885年出版,能讓你愉快地讀下去。但是我不得不提醒你,塞萬提斯寫的許多作品都是出於賺錢的目的,他有許多短篇小說的創作也如此,他可是個窮人。書中也有他的這些短篇小說。約翰生博士讀《失樂園》是出於一種負責任的心態,我讀這些短篇小說也是如此,而不是為了樂趣。所以如果你和我不同,就最好不要讀這一部分。收錄這些短篇使得奧姆斯比版本的字體更小了。堂吉訶德和他忠誠的僕人桑丘·潘沙,你想要的不過是他們兩個罷了。堂吉訶德是個溫和的人,他忠貞不貳並且很勇敢。雖然很多人嘲笑他慘遭的種種不幸(現在對他的嘲笑比過去少了很多,我們的敏感程度比堂吉訶德那個時代的人更高,面對他的那些不幸,我們不忍心嘲笑他,因為那樣太殘忍了),這位面帶憂愁的人像騎士一樣,但凡有同情心的人都會對他又敬又愛。

塞萬提斯創造的人物因寬厚的本性而引起人們的共鳴,還沒有誰的想像力創造過這樣的人物。

法國文學非常豐富,知名佳作數不勝數,就算只說一說它們的名字,我只怕依然要佔去談論其他語言的作品的篇幅,所以我現在不想談論它,讀者必將因此失去一些東西。有一本書也描繪了一個人物,在這兒我想聊一聊它。你一旦了解了這個人物,就會把他看成你的摯友。與堂吉訶德不同,他不僅俘獲了你的心,還俘獲得很巧妙。這個人就是蒙田。他的一篇篇散文展現出他的品位、古怪與脆弱,他把真實的自己擺在你面前,使得你對他的認識甚至超過了對周圍任何一位朋友的認識。你可以在了解他的過程中深入地了解自己,蒙田很有耐心並且很幽默地審視著自己的本性,而這種探索也適用於普遍的人性。從早些時候開始,就有很多種說法來談論蒙田的懷疑主義。凡事皆有兩面性,無法站在某一面的時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拋開成見,始終以開放的態度看待事情,倘若這就可以算作懷疑主義者,那麼我只有認可蒙田是懷疑主義者了。懷疑主義者打造出一個寬容的蒙田,這在今天算得上是很重要的美德。對人類的愛和享受生活的態度使得蒙田的心胸很寬廣,如果我們也能像他這般,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別人,就都會擁有幸福。

弗洛里奧將《蒙田散文集》翻譯得大氣磅礴,只是如果碰到不注重華麗詞句的讀者,更值得一讀的是後來由科頓翻譯、威廉·卡魯·黑茲利特編寫的那個版本。無論讀到蒙田散文的哪一篇,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享受,但是第三卷理當被稱為精華。蒙田的散文普遍有這樣的特點:理性的邏輯推論部分很多,這一卷所寫的散文就很長。整體上來看,它們既莊重又有趣。蒙田身為一代大家,把他漂泊精神的精華在這卷文章中一一寫出,這體現出他對讀者的閱讀品位持樂觀態度。蒙田所寫的散文,題目與內容之間不存在關聯,所以不要憑藉著他的題目來選取內容。《論維吉爾之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是眾多深受歡迎的著作中的一部,書中的內容非常直白,即便是一個不莊重的人看了也會覺得不好意思,而實際上它只是在論述法國語言。

我現在想穿越幾個世紀,向你推薦歌德的《威廉·邁斯特》,卡萊爾很賣力地把它翻譯出來,但是所有聽說過這本書的人都說它很難讀。歌德不滿足於成為某個國家的公民,他的目標是成為世界公民,現今的統治者不會喜歡他這種態度,所以如今的德國並不會把他當作寵兒。就算是在過去,《威廉·邁斯特》在德國也鮮為人知。在柏林的時候,我向遇到的一些學者誇耀這本書,他們都很吃驚。這些學者一直都覺得這是一部十分枯燥乏味的書,所以沒有一個人讀過它。我建議他們讀一下。當我再次見到他們中的某些人時,已經是幾個月之後了。他們聽從了我的建議,把這本被束之高閣的書重新拿了出來,讀過之後他們的觀點也和我一致了,這讓我很興奮。

我覺得這本書很有意思,而且它還有很大的意義。18世紀的傷感小說結束於此,19世紀的浪漫主義小說開始於此,它還是當下流行的自傳體小說的嚮導。正如大部分自傳體小說中的人物一樣,這本書中的主人公也是一個毫無趣味的人。我解釋不了這種現象。寫與自己相關的事情時,所取得的成就與理想之間的落差往往會造成作者的惶恐,從而導致他孜孜不倦地抱怨錯過的機會,抱怨沒能實現目標有多失望。這樣一來,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不是理想得以實現的角色,而是一個遭遇了失敗的平庸之輩。就像我們逛街的時候,無論站在哪一邊,都會覺得街的另一邊更熱鬧。我們都把自身的經歷看得很平淡,也就無法創造出一個偉大的角色了。在我們看來,他人的人生總是那麼不可思議,那麼浪漫。但是這位無趣的主角卻被歌德當作了主線,一件接著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發生在他身邊,各色與往日不同又千奇百怪的人物圍繞著他,通過這位無趣的主角之口,歌德把對許多問題的意見都說了出來。《漫遊時代》真的沒法看,所以我不推薦這本,而是要推薦《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這本怪誕的書頗有詩意,內容深遠又略顯沉悶,不過你可以跳過那些沉悶的地方。卡萊爾這樣評價這本書,他說這本書給他的啟發很大,超過了六年來他所讀到的所有書,不過他最後也說出了實話:「在一百年間,歌德是最偉大的天才;在三個世紀內,歌德是最偉大的傻瓜。」

讓我們再一起來看看幾年後的作品。在19世紀的俄國,有這樣三部小說:屠格涅夫的《父與子》,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屠格涅夫是這三位作家中最不重要的一位,但他是一位纖細的藝術家,捕捉生活的詩意時總是那麼靈敏。他頗有魅力的作品為眾生哀憫,處處散發著人性的光芒,或許不能強烈地觸動讀者,但讀者也絕不可能有無聊厭煩的感覺。屠格涅夫最成功的一部小說就是《父與子》。《父與子》這本書中,一個虛無主義者的模樣首次被刻畫出來,共產主義者的嚮導非他莫屬。

令人奇怪的是,從主人公巴扎羅夫身上我們能發現一種特質,這種特質常常出現在這樣一些政客身上:他們將深重的災難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或者將這個世界新的一頁打開。令人奇怪的是,巴扎羅夫這麼殘忍的人卻打動了人心,他讓讀者有了共鳴的感覺。雖然他只是徒費口舌,沒有機會付諸行動了,但是他那顯著的力量讓你相信,如果能夠得天地相助,再加上人和,他就能把腦中所想的那些膽大妄為的事情都實現了。他這種力量因為黑暗的特性而令人同情。

在我的記憶中,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比《戰爭與和平》要好,所以剛開始我是計畫著介紹《安娜·卡列尼娜》的。我懷著嚴謹的態度重新看了這兩本書,最後斷定還是《戰爭與和平》比較好。《安娜·卡列尼娜》描繪的是19世紀後期的俄國,托爾斯泰向我們展現出一幅生動形象的畫卷,但是故事太偏重道德,導致我讀它時並沒有愉快的感覺。對於安娜對渥倫斯基的愛情,托爾斯泰強烈抵制,他硬是把安娜的結局寫得很悲慘,就是為了告訴讀者,罪惡就要付出死亡的代價。如果不是托爾斯泰對安娜存有偏見,就會讓安娜離開她不愛也不愛她的丈夫,轉而投向渥倫斯基的懷抱,過上快樂的生活。女主角在托爾斯泰筆下變成了一個愚蠢又令人厭煩的女人,她成了一個求全責備、頑固不化的女人,托爾斯泰不惜如此只是為了實現腦子裡面所構思好的悲劇結局。有很多這樣的女人,她們之所以惹出這麼多的麻煩是因為自身的愚蠢,我是不會同情她們的。

我之所以猶豫要不要推薦《戰爭與和平》,是因為覺得它有點冗長無聊。戰爭方面,書中做了太多細節描述,在共濟會裡,皮埃爾也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沉悶。不過我們可以把這些跳過去。《戰爭與和平》不失為一部經典之作,它將一代人的成長與發展刻畫得大氣磅礴,像史詩一般:自伏爾加河開始,到奧斯特里茲結束,一個個場景遍布歐洲;被刻畫得活靈活現的人物紛紛登場;大量的素材得以恰當處理,一會兒把細節描繪得如荷蘭畫派一樣細膩,一會兒又把另一種場景用一種令人窒息的氣勢寫出來,就像西斯廷教堂里米開朗琪羅的壁畫。書中將人生的困惑寫得令人無力反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