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PART16 魔鬼的銀礦

《堂·吉訶德》這本書里有一個細節:為了解除附在杜爾西內亞身上的魔法,堂·吉訶德讓僕人桑丘自己鞭打自己。他對桑丘說:「你這本是件功德無量的事,我即使把威尼斯的財寶和波托西的礦藏全都給你也不為過。」

那是我第一次留意到這個名字。大名鼎鼎的威尼斯誰人不知,可是「波托西」又是何方神聖?

懷著巨大的好奇去查資料,有心理準備卻還是大吃一驚——這座全世界最高的城市竟曾擁有過如此輝煌!由於在此地的Cerro Rico山上發現了銀礦,17世紀中葉的波托西已經擁有16萬居民,是世界上最大、最富庶的城市之一。這裡出產的銀礦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據說西班牙從波托西得到的礦藏足夠架起一座從此地通向大洋彼岸西班牙本土的銀橋。而到了18世紀末期,城內的街道以銀磚鋪砌,連馬掌都由白銀製成,貴族們在波托西的生活方式簡直可以媲美住在凡爾賽宮的路易十四。對於西班牙來說,波托西不僅僅是個奢華墮落的天堂,更是一棵長滿銀葉的搖錢樹——上萬噸的白銀被用來償還所欠鄰國債務,甚至因此供養了整個歐洲的工業成長和經濟發展。很多白銀甚至輾轉流落到了中國——或許是為了負擔大英帝國對茶葉、絲綢和瓷器的新愛好?

當然,這只是硬幣美麗的那一面。採礦是極其危險和辛苦的勞動,因此西班牙殖民者強行「徵召」印第安原住民和從非洲運來的黑人奴隸來為他們工作。一旦進入礦井,這些勞動力們往往需要在裡面勞作、吃飯、睡覺長達兩三個月的時間。大多數非洲奴隸因為身體無法承受波托西4000多米的海拔和礦井裡的壓力,六個月內就葬身井中。據說總共大約有八百萬工人因為礦井事故、高強度勞動、飢餓、水銀中毒和矽肺病而死去。諷刺的是,死在地下的人越多,地上的城市就越金碧輝煌。

波托西的歷史是一部苦澀的傳奇。到了19世紀初,波托西的銀礦已經瀕於枯竭,這座城市也因此萎縮,漸漸繁華不再,無人問津。西班牙人撤走了,走的時候用小笤帚將五千個礦井掃得乾乾淨淨,一點兒銀渣也沒剩下。不幸中的萬幸是,就在大家都以為波托西即將淪落為死城的時候,人們發現了山中的錫礦也具有開採價值,這座城市的生命也因此得以延續。

可是錫礦的價值自然無法與白銀相比,波托西用銀磚鋪道的好日子是一去不返了。這裡的人們與衰亡的Cerro Rico山同進退共命運,如今的波托西是玻利維亞最貧窮的城市之一,而玻利維亞本身又是南美洲最貧窮的國家。當我們來到波托西的時候,看到的只是一座衰落破敗的城市,廣場周圍的殖民建築在背後紅色礦山的巨大陰影下顯得無比蒼涼。

在波托西城裡的每一個角度都能看到Cerro Rico。當我們走近這座山,才發現它已經體無完膚——無數礦井在它身上打出一個個血洞,布滿灰塵的礦車道在它臉上刻下一道道疤痕。人們都稱它為「吃人的山」,我覺得簡直荒唐可笑。明明是人類把這座山吃得只餘一具白骨,山上的每一處傷痕分明都在控訴人類的貪婪。銘基同學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他憤怒地揮動手臂:「乾脆把整個山炸平不是更好?!一了百了!」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今天此地仍有大約8000名礦工在各個小型合作社工作,尋找大山深處所剩不多的礦藏。他們不再是奴隸,然而礦井中極度惡劣的工作條件與幾百年前相比幾乎無甚分別——工作方式仍然是中世紀式的,安全裝備也幾近於無,唯一的改善是他們現在不用再和有毒的水銀打交道了。2005年有一部贏得多項大獎的紀錄片Devil''s miner(《魔鬼的銀礦》)便是對波托西礦工生活的誠實記錄。

波托西的礦井是全世界僅有可供遊客參觀的仍在生產運作的礦井之一。旅遊指南書警告讀者說這項參觀活動費時費力,對身心都是嚴酷的挑戰,尤其不推薦有幽閉恐懼症的人或哮喘病患者做這樣的旅行。可我來自一個世界礦井事故發生最頻繁的國家,常常為各種事故新聞和被掩蓋的消息震驚心痛,因此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夠親身體驗這個黑暗的地下世界。事實上,我們正是抱著這個目的來到了波托西。

在一間簡陋的小棚屋裡,我們換上了工作服和長筒膠靴,戴上頭盔和頭燈。意料之中的衣不稱身,而且出奇的冷——工作服下面只穿一件T恤,因為導遊Pablo說一會兒在礦井中會熱到令人窒息。

換好衣服後我們先到礦工的街頭市場為礦工們買點禮物。據說礦工們總是非常期待遊客們帶來的這些禮物,這也是他們對於遊客來訪並不反感的原因之一。擺在小攤上可供選擇的禮物不僅有古柯葉、煙、酒、飲料,還包括炸藥和導火索(!)。我疑心這裡是南美洲唯一可以在大街上買到炸藥的地方。更令我眼珠都差點掉下來的是一瓶酒精含量為96度的酒!我狐疑地看著Pablo——如果這玩意兒能喝,那是不是洗甲水也可以喝了?

Pablo說今天是星期五,送酒給礦工們比較合適。所以最後我們買了古柯葉、香煙、一瓶96度的酒、十罐啤酒和一大瓶可口可樂。其中古柯葉簡直是一項神物,礦工們沒有它簡直不行——他們一天在礦井中工作超過十小時,而井中岩石內壁上遍布的有毒化學物迫使他們盡量避免吃東西以防中毒。在這十幾個小時中,他們唯有不斷咀嚼古柯葉,用古柯葉中輕微的刺激作用降低飢餓感和高海拔引起的不適。

古柯葉是大自然賜予這些高山居民的禮物,也是玻利維亞和秘魯原住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從秘魯開始,連我和銘基都愛上了古柯茶,因為它既提神又解乏,還能補充體力,減輕高原反應。可是說到古柯葉,又是一部原住民血淚史,簡直可以寫一篇論文。我就簡單說說吧:最初當西班牙殖民者試圖讓這裡的原住民改信天主教時,教會將古柯葉視為這一過程中的「絆腳石」,一度想除之而後快,直到殖民者發現古柯葉的妙用——咀嚼這些神奇的綠色葉子竟能使原住民在礦井中持續工作16個小時!一旦西班牙教會意識到古柯葉對自己人有利,他們立刻決定全面掌控這些葉子,再將它們賣給當地原住民,並在其上附加了10% 的稅,這些稅款自然是直接進入了教會的荷包。

近些年來,美國指控古柯葉是導致古柯鹼(可卡因)泛濫的原因,一直想封殺它,並提出了「零古柯葉」計畫。然而雖然古柯葉是古柯鹼的原料,但在提煉之前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咀嚼古柯葉既不會使人上癮,也不會危害身體。遍銷全球的可口可樂一開始時就含有古柯原料成分,也因此得名。既然古柯葉不是毒品,玻利維亞自然堅決反對禁止種植,更何況種植古柯葉乃是原住民的經濟命脈,怎能隨意打擊?至於禁毒,最應打擊的難道不是國際毒梟和其在美洲的販毒路線?禁止未經提煉的古柯葉根本沒有道理嘛。70% 以上的毒品都是被美國消費掉的,那麼製造危險的人究竟是美國還是盛產古柯葉的玻利維亞?還有,判斷合法與非法的飲食用品,究竟由什麼人以什麼標準來決定?為什麼可致癌的煙草和含有古柯的可口可樂能夠暢通無阻?……

言歸正傳。禮物在手,可是Pablo先帶我們去參觀了一個提煉廠。腐爛的木板上,搖搖晃晃的機器正在粉碎岩石和處理礦物質。在沒有任何衛生和環保措施的情況下,大桶的化學品被用來清洗礦物,我簡直閉上眼睛都能看見那些滲入毒物的水匯入河中一直流下山去,流向城區,流遍波托西……看著工人們將一鏟鏟的沙倒在篩子里,以大海撈針的耐心努力尋找一點點銀子,我有點時空錯亂的感覺——從前的銀幣真的是由這麼原始的過程製造出來的嗎?

終於進礦了。入口居然那麼小,簡直像假的一般。一輛裝滿碎磚石的小推車風馳電掣般迎面而來,在後面駕馭它的那個礦工滿頭滿身儘是灰塵泥土,看起來活像是電影《殺死比爾》中剛從地下棺材中破土逃生的烏瑪·瑟曼。他停下車,將滿車碎石倒在入口外。小推車的輪子嵌在軌道上,我探頭進去張望,那長長的銀色軌道一直伸向礦井的深處,在黑暗中像一條銀蛇般蜿蜒閃亮。

隧道狹窄,只能一個接一個地進去,潮濕的金屬氣味與黑暗如影隨形。借著頭燈的亮光,我開始漸漸分辨出眼前的景象——一個相對較大的岩石洞穴分支出許多條狹窄的隧道網路,頭頂上的天花板有時有木板支撐,然而隧道兩壁卻是非常原始的岩石泥土,上面分布著有毒的礦物質和石棉。腳下的地面凹凸不平,有些地方積著很深的水,需要淌水而行,可那一片寂靜中的水聲又愈發顯出這地方的陰森可怖。我覺得很冷,脖子後面總好似有人在輕輕吹氣。隧道在大多數地段都低得出奇,需要長時間彎腰駝背地行走,我漸漸腰酸背痛,可是只要稍一放鬆,直起身子,頭就重重撞在岩石上,「砰」的一聲——幸虧戴著頭盔。每次撞完我都提心弔膽地伸手去摸頭燈,真擔心它會被撞碎。礦井裡塵土飛揚,老實說我已經不知該如何形容這種級別的塵土飛揚。我想任何在裡面工作過一年半載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