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霧裡看花兩不同

第239期

國際共運史上,戈爾巴喬夫的名字已被釘在恥辱柱上,但在更為舒展的歷史畫卷里,對他的評價仍然紛繁雜陳。

30年前進入蘇共政治局時,他才五十多歲,據說影響甚至左右其思想行為的是30年代的大清洗、大饑荒,他自己就是受害者的後代。據說,這是他力主推行「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的動力和源頭之一。

碩果僅存的社會主義陣營似乎也不再執著於曾經的教義,它們各自選擇更適合自己生存發展以及維繫統治地位的路徑與路線,戈爾巴喬夫成了「終結」某種特定政治體制的代名詞。在某些國度,誰被冠以「戈爾巴喬夫」,就預示著他在政治上失勢的開始。

只有在西方,他依然享有盛譽。因為他,西方陣營才能輕而易舉地推倒柏林牆。

再過30年,還會是這樣嗎?

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一位曾被罷黜的國家主席如是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