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少年期(12~15歲) 六、愛彌兒15歲了:培養孩子獨立的判斷力

愛彌兒將要走出童年,開始過獨立的生活了。這時候,他越來越感覺到依賴外物的必要了。他的身體和感官在得到鍛煉的同時,他的思想和判斷力也得到了提升。他四肢的運動和頭腦的運動是並行不悖的,他終將成長為一個行動力和思考力都很強的人。

為了讓他更加趨近完美,我還要再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增強他的親和力,讓他變得更加平易近人,也就是說,用情感來完善他的理性。在開始新的論述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他剛剛走過的路,看看他現在正處於怎樣的情境之中吧。

起初的時候,我的學生只有感覺,他只能憑感官去了解周圍的事物,現在他已經具備一些觀念,而且具有獨立的判斷力了。

觀念是一種混合的或複合的感覺,它是經過長期感覺訓練以及對先後出現的或者同時出現的感覺的比較後形成的。觀念之所以能夠賦予人的心靈以特性,正是因為它的這種特殊的形成方式。

健全的心靈能夠按照事物之間真正的關係形成觀念,因而是有條理的;而膚淺的心靈則只能看到事物之間最表層的關係,因而是混亂的。

所謂瘋子,就是那些捏造出無論是在真正意義上還是表層上都不存在的關係的人;所謂愚人,就是那些不會對關係進行比較的人。

評斷智力高低的標準是看一個人將不同的觀念進行對比以及發現不同關係的能力的大小。

根據感覺所做出的判斷都是不可靠的,因為我們只能感覺到事物的表面,而根據觀念和知覺做出的判斷則是可靠的,因為我們要將觀念和知覺進行對比,並且考慮事物之間的關係。

我們的判斷會出差錯,但感覺不會。當一個男孩說手裡的冰激凌燙到他的時候,他對冷熱的感覺沒有錯,錯的只是他對冷熱的判斷。

當我們第一次照鏡子的時候,在不同的季節進入冰窖的時候,把冰冷的手或者溫熱的手放進熱水裡的時候都有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靜止的不是月亮而是飄過月亮的雲,插在水裡的棍子是折斷的,這些錯覺都是源於我們錯誤的判斷。

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得不對事物做出判斷,或者依賴需要我們做出判斷的事物,所以我們就要學習如何運用理性做出正確的判斷。

你也許會批評我,說我沒有按自然的意志行事,因為我要訓練愛彌兒的判斷力。這樣說你就錯了。大自然選擇和利用哪種工具依據的是人的需要而不是人的偏見,而人的需要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一個生活在自然狀態中的人和一個生活在社會狀態中的人是截然不同的。愛彌兒不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環境里的野蠻人,而是一個生活在城市裡的文明人。

他需要適應城市裡的生活,學會和他人相處,並和他們融為一體。雖然他不一定要像他們那樣生活,但他一定要和他們生活在一起。

最行之有效的提高判斷力的方法就是儘可能地將我們的感覺簡單化。

我在之前提到過,我們要學會用一種感官的印象去印證另一種感官的印象,現在我要再加上一點,我們還要學會在不藉助其他感官的情況下,讓一種感官的印象進行自我印證。

如此一來,每一種感覺就都可以形成一種觀念了,並且這樣形成的觀念也更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

如果孩子能在童年的第三階段學會這些東西,他就算完成了他的學習任務了。

這就要求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多些耐心,否則的話就很難提高學生的判斷力。可事實上,很多老師都做不到這一點。

就拿插在水裡的棍子來說,學生看到後立即就做出判斷,說這根棍子是斷的。這時候,如果你為了糾正他急忙把棍子從水裡拿出來,可如此一來,除了知道自己錯了以外,他還能學到什麼呢?

他當然什麼也學不到,如果沒有你的話,他自己也會把棍子從水裡拿出來,然後看到這個結果。重要的不是告訴他這個結果,而是讓他知道這個結果是如何得出的。

愛彌兒的知識量不是很大,但是他所有的知識都是他自己的,而且都理解得很深刻。

在愛彌兒本來就不多的知識儲備中,有一個最重要的,那就是他清楚地知道有多少東西是他現在不懂但將來能懂的,有多少東西是他永遠不可能弄懂但別人能懂的,又有多少東西是任何人都弄不懂的。

無論什麼事物、什麼事情,愛彌兒都不排斥,這不是因為他懂得很多知識,而是因為他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他心胸開闊、頭腦聰明,而且能夠隨機應變。正如蒙田說的那樣,他雖然稱不上學識淵博,但至少他知道如何去學習。

只要愛彌兒知道自己做某件事情的意義,並且知道自己相信某件事情的原因,我就別無所求了。我再重申一遍,我的目的不是讓愛彌兒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讓他在緊急情況下或者急需的時候能夠自行學到知識以及知道如何去評價知識的價值。

我要讓他愛真理勝過愛一切。這樣的教育方法雖然見效很慢,但絕不會有壞的影響,而且只要一步步地進行下去,就一定能夠見到成效。

愛彌兒所學的知識只涉及自然和物理,至於歷史,他聽都沒聽過,而形而上學或者倫理學他更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愛彌兒懂得一些人和事物之間的基本關係,而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道德的東西,他一概不知。他的頭腦沒有所謂的觀念,更不具備抽象思維。

他能發現事物與事物之間有哪些共同的性質,但卻無法理解中這些性質本身。幾何圖像和代數符號構成了他抽象思考的基礎,前者可以幫助他了解抽象的空間,後者可以幫助他了解抽象的數字。同時,這兩者也是他的感官得以發生作用的基礎。

他認識事物的目的不是為了探究這個事物本身,而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對於周圍的任何東西,他只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判斷和它們的關係,但是這種關係是很可靠的,中間沒有摻雜任何偏見或妄念。

他做任何事情都堅持實用原則,只關注對他有用的東西,這樣一來,他的選擇就不會受到太多客觀因素的干擾。

愛彌兒為人友善,不怕苦,不怕累,做事有耐心、有恆心,而且不懼怕任何東西。他還沒有足夠的想像力,所以不會誇大他遇到的任何危險,做什麼事情都能勇往直前。即便遭受了苦難,他也能夠泰然處之,因為他還不懂得與命運抗爭。

至於死亡,他更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他只知道按自然的法則生活,凡是自然安排的,他都不反對,所以,當死亡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的時候,他也沒有絲毫恐懼。無憂無慮地生活,不對世間的事物有太多留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坦然面對死亡。

所有的個人道德愛彌兒都已經具備了,至於社會道德,他只需要知道那是一種代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概念就行了。他已經做好了學習這些東西的準備,迫不得已的時候,他一學即會。

他做事情只為自己考慮,同時希望別人也不要總是考慮他。他不希望別人為他做什麼,同時也不想承擔太多的對於別人的責任。雖然生活在人類社會裡,但是他不依賴任何人,完全靠自己養活自己。

相對於他那個年齡段的人來說,他已經非常完美了,所以他更應該靠自己的能力而活。他沒有沾染任何世俗的不良習慣,而且身體和思想都很健康;他的心是自由的,沒有任何慾念,也沒有任何偏見。

在人的慾念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自然的一個是自尊,可愛彌兒心裡還沒有這個概念。他不去干擾任何人,在自然法則的指引下自由自在地去生活,幸福而滿足。

以這樣的方式成長起來的孩子,等他15歲的時候,怎麼能說他虛度了生命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