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少年期(12~15歲) 二、教會孩子閱讀「世界」這本書

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說,地球就是一個小島——一個人類之島,而在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頭上的太陽,一旦我們的關注點離開了自身,我們就會對地球及宇宙產生興趣。

也許有人會說:「這跨度也太大了吧!」剛剛我們所關注的還僅僅是我們周圍存在的東西,而且這些東西都和我們自身密切相關,怎麼現在突然把關注點轉向了探索地球,甚至整個宇宙?

其實,這種突然的變化就是我們體力的增強和思想的發展所帶來的。當我們自身的力量不足時,我們的關注點集中於怎樣保護自己,讓生命延續下去,而一旦身體的力量增強,生存對我們來說不成問題時,我們的慾望就會轉向擴展生命的維度,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

不過此時的慾望僅僅是慾望,我們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因此我們的思想只停留在我們的眼時所能看到、雙手所能觸及的界限,而我們的理性也被束縛在這界限之內。

我們要通過感覺讓我們的思想運動起來,把感覺轉變成觀念,但是感覺的對象和思想的對象之間要有一個過渡。

感覺是我們最初的思想活動的導向,這個時候對於我們來說,世界是書本,而且是唯一的書本,而事實是唯一的教訓。

我們看到那些孩子在讀書,但這並不等同於他們在運用思想,他們只知道在「讀」,但「讀」只是一個動作,他們的思維並不一定在隨著文句運動。他們只是在學文句,而不是在接受教育。

要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就要鼓勵他們去觀察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不久之後你就會發現這個辦法卓有成效。

越是得不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越強。你只需要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他所獲得的一切知識不是由你口頭傳授的,而是由他自己探索得來的。要讓他自己去探索發現,而不是你一點一滴地去教。

在學習的過程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學生的理性,而不是你的權威,一旦你的權威壓過了他的理性,他將失去自己的見解。

比如說,你教一個孩子學地理,給他拿來地圖、地球儀之類的輔助工具,希望這些設備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

但請想一想,你為什麼不讓他先看看實物,而要讓他看這些代表實物的東西呢?在開始學習地理的時候,你應該首先讓學生清楚直觀地了解你要教給他的是什麼,所以不如讓他看實物。

在一個寧靜的傍晚,我和愛彌兒來到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在那裡,我們一邊散步,一邊欣賞日落,遼闊的地平線上太陽在緩緩落下,周圍的景物在夕陽的照耀下格外美麗,這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天日出之前,我們又來到了這個地方,清晨清新的空氣讓人精神振奮,太陽依然隱藏在地平線以下,但是它放射的數萬道光芒卻已經像火焰一樣燃燒著半邊天,而且這火光越來越強……

太陽好像突然一下子躥出了地平線,瀰漫在天空的黑暗被這光芒燃燒殆盡,那種景象讓人驚嘆不已。經過一夜的沉寂,從黑暗中重新顯現出來的綠茵更加誘人,在新日的照耀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

林中的鳥兒歡快地唱著,迎接新一天的到來。在這樣清新、美麗的景色中,一種從心靈深處發出的透徹和愉悅游遍全身,這種感覺讓人沉迷。僅僅半個小時,所見所感足以滌盪我們的靈魂。

這種感覺會讓人興奮不已,很多老師會急於把這種感覺通過語言傳達給學生,用自己的描述去喚起學生對他這種感受的認識。他以為這樣就能讓學生和他產生共鳴,以為喚起他情感觸動的景物也能觸動學生的情感,這種想法簡直愚蠢得無可救藥!

人們看到自然萬物,並將對它的感受存在心中。要想去理解萬物,首先要對萬物有所感受。的確,孩子們是在「看」各種景色,但他看到的只是它們的外表,並不理解自然萬物之間的內在聯繫。他們聽到了各種自然的聲音,但他們聽不出這些聲音之間存在的美妙關係。

他們需要一種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過的經驗和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感情,只有獲得了這些,他們才能把握對自然的綜合感受。

如果一個人沒有在荒蕪的原野上奔跑過,沒有被滾燙的沙粒燙傷過雙腳,從來沒有呼吸過烈日炙烤下令人窒息的空氣,他又如何能感受到清晨空氣的清新和美妙呢?

花兒再美,草兒再嫩,露珠再晶瑩,沙灘再柔軟,他又如何能感受到呢?如果他還沒有遇到美妙的愛情,清晨鳥兒的歌唱又怎能讓他沉醉?

由此看來,你要在適當的時候帶他去看一些東西。在獨自觀察的過程中,如果你發現他萌生了好奇心,這時候你可以先向他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自己帶著問題繼續觀察,自己去尋找答案。

就拿剛才我們列舉的看日出的例子來說吧。和他一起看完日出之後,你可以引導他去注意日出的地方的山脈以及附近的景物,並且讓他說說都看到了什麼,然後讓他回憶頭一天日落時看到的景象。

然後,你繼續問他:「你看,昨天太陽在那個地方落下去,今天卻從這個地方升起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你的話點到為止,無須多言,即便他再向你提問,你也無須回答,甚至可以把話題岔開。你要把問題留給他自己去思考和探究,別擔心,他肯定會去追究的,這就是人的好奇心。

為了讓孩子對真理完全信服,就要讓他通過自身的感受來獲得這個真理,而獲得真理的過程不能太快,應該給他充足的時間去體驗和領悟,把來龍去脈弄清楚。

如果他仍然不能自行領悟出問題的答案,你可以採取一個更為簡單的辦法:把問題顛倒過來向他提問。

如果他不能明白太陽從落下到重新升起的軌跡,那他至少清楚太陽從升起到落下的軌跡,因為這是他用眼睛就能看到的。如果你的學生不是愚蠢得無可救藥,這個推論他還是能夠自己得出的。

這樣,關於宇宙學的第一課有了一個好的開始。在這之後,我們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給學生講到太陽的運行規律以及地球的形狀,因為從一個感覺到的觀念到另一個感覺到的觀念的轉移一個慢慢運行的過程。

我們總是花很長的時間去思考同一個觀念,而且我們不能強迫學生去關注那些東西。

不過,宇宙中天體的運行都遵循同樣的原理和規律,第一課對日出、日落的觀察對學生以後的觀察是非常有幫助的。

同理解日夜更替的原理相比,理解地球自轉和日食、月食的規律要困難得多。儘管後者花費的時間要多,但要付出的努力相對要少一些。

究竟該用分析的方法還是綜合的方法來進行科學研究?關於這個問題,人們的分歧很大。但是,兩者之間我們並非要只選其一,在研究同一個課題時,我們可以用分析的方法,也可以用綜合的方法。

把這些方法應用到教育中的話,我們可以這樣做:當孩子覺得應當用分析的方法時,作為老師就要用綜合的方法去指導他。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同時採用兩種方法進行研究,可以互相驗證研究結果。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相同的結論,這會給學生們帶來驚喜。

舉個例子吧,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我會從測量我們的教室和住所開始,延伸到地理大發現和對地球各個部分的測量。當孩子們把關注的焦點集中於廣闊的太空時,我會把他們帶回地球,讓他們來關注所生活的大地,因為越是熟悉的地方對他們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他在地理課上提到的兩個地點,一個是他住的那個小鎮,另一個是他爸爸在鄉間的別墅。然後是這兩個地點之間以及附近的田野、河流,最後才是太陽的位置,以用來辨別方向。最後一點才是所有事物的匯合點。

他完全可以自己繪製一張非常簡單的地圖,先畫好兩個地點,然後按照他對這兩個地點之間及附近事物的了解估算出距離,再一步一步地把那些地方添加到地圖上。等這些都完成之後你就會發現,讓孩子把自己的眼睛作為羅盤去實踐,這其中的益處超乎你的想像。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在有些情況下我們要對他加以指導,但指導不能太多,最好不要讓他察覺出來。如果他錯了就讓他錯下去,無須糾正,也無須說什麼,直到他自己意識到錯誤,然後自己去改正。

如果非要給他提示的話,也不要非常明確地指出來,你可以為他設計一個情境,讓他自己去察覺錯誤。如果一個人從來不犯錯,他就永遠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更學不會用正確的方法去學習。

不管在何種情況下,最重要的不是他學習了哪些知識,而是他學會了如何去獲取知識。

學了地理之後,他的頭腦中有沒有關於地圖的完整而清晰的印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夠了解地圖上的符號和圖案都代表了什麼,同時還要讓他掌握地圖的製作方法,這才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

你教的學生只會看地圖,而我教出的學生卻能自己畫地圖,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