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兒童期(2~12歲) 三、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法則」

現在來談談實踐。前面已經提到過,當孩子們索要某件東西的時候,我們要先判斷他們是不是真的需要,然後再決定到底給不給他們。同時,他們的任何行為,都不應該是為了執行你的命令,而是出於自己的需要。

在孩子的辭彙中,不應該有「服從」和「命令」這兩個詞,與之相對應,「責任」和「義務」也要剔除,取而代之的是「力量」「限制」「柔弱」和「需要」幾個詞語。

在還沒擁有理性的年紀,孩子的頭腦中是沒有精神存在和社會關係的概念的,平時跟孩子的交流中,我們要避免提及與之相關的詞語,以免孩子賦予這些詞語一些主觀的、錯誤的意義,致使以後難以糾正過來。

洛克有一個很重要的也很時髦的觀點,「用理性去教育孩子」。誠然,理性很重要,可我並不贊同他的說法。我發現,那些用理性教育法所培養出來的孩子非呆即傻。

在人體所有的官能中,理性受到其他各種官能的制約,因此發展得最遲,也發展得最慢,即便如此,還有人非要用它去促進其他官能的發展!

人們普遍認為,理性是一種很重要的品質,一個有理性的人必定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所以人們非常樂衷於把理性用於對孩子的教育中去。

理性本來是教育的結果,卻被那些人當成了教育的手段,這簡直就是本末倒置。如果孩子們能夠去配合理性教育,那他們還有什麼接受教育的必要呢?

在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無論是已有的還是即將發生的差不多都脫離不了以下對話模式。

老師:你不應該那樣做。

孩子:為什麼?

老師:因為那樣做是不對的。

孩子:不對!哪裡不對了!

老師:你就不應該那樣做。

孩子:我做了不讓做的事情,那就不對了嗎?

老師:你犯了錯誤,要接受懲罰。

孩子:那我就偷偷地做。

老師:有人會在暗中監視你。

孩子:那我就躲起來做。

老師:我會讓人盤問你。

孩子:那我就說謊。

老師:說謊是不對的。

孩子:為什麼不對?

老師:因為說謊不好。

……

對話就這樣無止境地循環著。趕快停止這樣做吧!這種教育方法沒有絲毫用處,孩子根本就不理會你這一套。孩子沒有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更不會明白你那些大道理。

成人之前,孩子就應該像孩子一樣去生活,這是自然秩序。如果我們非要違背自然秩序,用各種人為的方法催熟那些還未成熟的果實,就算它們長得再漂亮,味道也是酸澀的,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我們培養出來的只能是少年老成的博士生,那些本該天真可愛的兒童卻在我們的手下變得老態龍鍾。

兒童認識事物、思考問題和感知外界的方式和成人是不一樣的,用我們的方式去代替他們的方式,再也沒有比這更愚蠢的行為了。我的學生在10歲的時候長高到五尺的話,我會深感欣慰,至於他有沒有判斷力,我根本就不關心。

如果你想要利用說服這種手段使孩子相信他必須服從,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在你所謂的說服中,存在著一定的暴力和威脅或者討好和許諾。

所以,即使孩子表現出一副被成人說服的樣子,也不代表說服是有效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害怕被迫答應,或者被一時的誘惑吸引而答應。

孩子很聰明,能很快了解到服從對自己的好處以及反抗會帶來的種種壞處。但是,由於成人的要求往往與孩子的意願相反,完成成人的要求對孩子來說是很痛苦的事情。

於是,孩子便開始陽奉陰違,表面服從,實際上仍然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如果不小心被發現,便立刻承認錯誤,這樣可以避免受到更大的責罰。

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對於孩子來說,「服從」是個很難理解的概念,也無法理解其中的原因所在。

但是,由於孩子害怕會吃到苦頭或者急於得到原諒或者你一再地強迫,導致孩子只好無奈地服從。你以為說服了孩子,實際上是孩子害怕和厭煩的一種表現。

事實上,判斷力對一個孩子來說除了限制其體力的發展,沒有絲毫用處。關心孩子的體力,注重成人的判斷力,這才是符合自然的行為。

不同年齡的學生要採取不同的對待方法。首先,你要擺正他的地位,並且把他固定在那個地位上,不要讓他企圖逾越那個地位。如此一來,他就可以在擁有智力的概念之前親自體驗其中最重要的教訓了。

千萬不要對他下命令,無論要求他做什麼都不可採取命令的方式,甚至不能讓他感覺到你的話里有命令的成分。但是,你要讓他知道,他是柔弱的,而你是強大的,所以他要按照你的安排生活。

你要儘早讓他知道,每個人身上都背負著大自然所賦予的枷鎖,而且任何人都無法將其甩掉。你也要讓他知道,這個枷鎖源於事物的本來狀態,並不是人為地強加給他。你還要讓他知道,限制他的行為的不是別人的權威,而是自己的體力。

對於那些他不應該去做的事情,你不要上前阻止,也不要對他解釋或對他講道理,你只要在旁靜靜地加以提防就夠了。

如果你本就打算把某個東西給他,那他一開口就要,你立即給他就是,千萬別等他向你發出乞求或者讓他答應你的條件才給他。

答應他的時候你要面帶微笑,拒絕他的時候你要義正詞嚴,千萬不能搖擺不定。一旦把「不」字說出口,那這個字就要有絕對的分量,就好像一堵銅牆一樣,等他碰上個五六次,就不會再試圖往上撞了。

最糟糕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在他的意志和你的意志之間搖來擺去,你們兩個在到底是應該服從誰的意志這件事情上爭論不休。我覺得,讓孩子做主比讓你做主要強上百倍。

這種現象很奇怪,自從我們開始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培養以來,就總是拿諸如名譽、嫉妒、猜疑、貪婪、怯弱和虛榮這些最可怕、最容易刺激心靈也最容易敗壞道德的慾念去教育那些身心都沒有發育完全的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可想而知。

在他們還沒擁有獨立的判斷力之前,你每向他們灌輸一次這樣的思想,他們就向罪惡的深淵邁進了一步。

可那些愚蠢的老師竟然還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是在教人為善,並且還一本正經地宣稱:「這才是真正的人呢。」沒錯,這就是你所造就的人。

你嘗試過各種手段去教育孩子,可唯一有效的卻被你忽略了,那就是有限制的自由。

不要用惡毒的話去教訓你的學生,而是要讓他們從所經歷的事情中去吸取教訓。也不要用嚴厲的方式去懲罰你的學生,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裡。更不要讓他們向你道歉,因為他們本無意冒犯你。

他們的腦中還沒有形成是非善惡的觀念,所以他們所做的每一件錯事都不是明知故犯,你不能以道德的標準來評判他們的做法,更不應該去懲罰或者斥責他們的所作所為。

如果你想用桎梏約束孩子,就只能讓孩子更加活潑好動;你的約束力越強大,孩子的反抗力就越強,以此補償自己。

我們知道,如果讓生活在城市中的兩個小學生到鄉下去,他們惹出的麻煩恐怕比整個村子的孩子惹出的麻煩還要多。

同樣地,如果讓城裡孩子和鄉下孩子待在一個房間里,在鄉下孩子沒有做出任何行動前,城裡孩子恐怕就已經把屋裡弄得烏煙瘴氣。

這是為什麼呢?我想,這是因為對於城裡孩子來說,自由的機會太少了,所以才會如此肆無忌憚地搞破壞,而對於鄉下孩子來說,他一直生活在自由中,所以對一時的自由也沒有多大的感觸。

即便如此,鄉下孩子因為經常受到別人的誇獎或者約束,他的這種自由狀態和我所希望的自由狀態還有一定的差距。

我們應遵循人的本性中最初的衝動,因為人的心靈里生來就沒有邪惡,這一點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任何邪惡的慾念都是在成長過程中以某個時間和某個地點侵入人心的。

自愛,從廣義上說又叫自私,是人類天性中特有的一種慾念。無論是對它自身,還是對我們,這種自私都是必不可少的。

由於自私是一個中性的概念,而且不一定涉及其他人,所以會導致怎樣的後果,完全取決於我們怎樣運用它以及運用時所處的關係。

在理性產生之前,自私是不受支配和引導的,但這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的動機都不能是別人在看他或者是在聽他。

換句話說,孩子不能因為別人的眼光或者評價就做出或者改變自己的行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應該是出於本身自然的需要。如此一來,就不用擔心他做惡事了。

可這並不意味著他不會傷到自己或者不會給別人添亂,又或者不會打壞珍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