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結束之後,孩子就進入了人生的第二個時期:兒童期。
伴隨著孩子會說的話越來越多,他們哭的次數會越來越少。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意味著人類用一種語言形式代替了另一種語言形式。
如果他們擁有了足夠的語言能力去表達自己的痛苦,而且這種痛苦沒有嚴重到無法訴諸語言的程度,他們就不會以啼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了。所以說,如果孩子總是哭鬧,肯定是看護他的人哪裡做得不好了。
如果愛彌兒邊哭邊叫嚷著他「很疼」的時候,我絕不會過去看他,直到他止住哭聲,我才會到他身邊去。
如此一來,他慢慢地就會知道哭是沒有用的。若想請求別人的幫助,他必須保持安靜,或者只能哭一兩聲。
孩子們是根據別人對他們哭聲的反應來判斷自己的感覺的,所以他們的哭聲里的意思每一次都不相同。
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孩子無論受了多大的委屈或者是遭遇了多大的傷痛,只要沒有人在他旁邊,他就很少哭。他之所以哭,大多是因為想讓別人聽到他哭。
如果他跌倒了,摔傷了頭部,磕破了鼻子或者擦掉了手指上的皮,我不會表現得一臉慌張,而是平靜地站在旁邊,或者過一段時間再走過去安慰他。
是他自己跌倒在地,所以他就得自己承擔後果。其實,受傷的時候,受傷所帶來的恐懼感比受傷本身更讓他難受。
他會根據我的反應來判斷自己受傷的程度。我表現淡定的話,自然就會減輕他所能感覺到的痛苦。如果我慌慌張張,他肯定也會緊張;如果我若無其事,他也會覺得無關緊要。
我要在他小的時候就鍛煉他的勇氣,讓他學會看清那些小痛苦,這樣將來才能直面更大的痛苦。
我不會整天小心翼翼地保護著愛彌兒,如果他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經歷過一點點傷痛的話,我會覺得是自己的失職。
人生中難免會遇到傷害,這是他應該知道的第一件事情,也是他最應該知道的一件事情。孩子們的柔弱是他們沒有遭遇過傷害的必然結果。
孩子自己跌倒了,他不至於摔斷自己的腿;孩子不小心用棍子打到自己,他不至於弄斷自己的胳膊;就算他手握一把刀子,他也不會因握得太緊而劃傷自己。
除非是我們不經意地把孩子放在高處,或者把他一個人丟在火爐旁,又或者把危險的工具放在他觸手可及的地方,否則孩子不會僅憑自己的力量就把自己折騰得遍體鱗傷。
有的人使盡了渾身解數來保護自己的孩子,可等孩子長大了他們就會發現,孩子比小的時候更加柔弱了。一點點挫折就可以把他擊垮,一點點傷痛就讓他覺得自己就要喪命。
我們都有好為人師的心理。有些東西,孩子僅憑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學會,可我們非要去教他,而對於那些必須經過我們的引導孩子才能學會的事情,我們卻置身事外。
我們想方設法教孩子走路,生怕孩子因為保姆的失職而延遲了學走路的年齡。我們費盡心思,可到頭來有多少孩子都走不好路,留下了終生的遺憾啊。
我不會給愛彌兒準備那些諸如學步車、學步帶之類的工具,我要讓他自然而然地學會如何把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的前面。走到石子路上的時候,或許我會扶他一把,其他時候我都會讓他自己走。
我也不會讓他整天悶在屋子裡,而是要帶他到室外,最好是草地上,讓他盡情地跑,盡情地跳,就算跌倒100次我也不會在意。他很快就能明白跌倒後再爬起來的意義,這足以彌補跌倒所帶給他的小小的疼痛。
雖然我的學生會經常受點兒小傷,但他的心靈是快樂和自由的,而你對你的學生的保護也恰是對他的束縛,這隻能讓他終日處於鬱鬱寡歡之中。我實在不知道你的這種做法有什麼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