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嬰兒期(0~2歲) 四、教育在孩子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

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天生的,但是在剛出生的時候他們一無所知,並且絲毫沒有判斷能力。嬰兒的心靈被束縛在不完善也不成熟的器官里,他們甚至感覺不到自身的存在,他們的啼哭和動作都是不受意識支配的機械行為,沒有任何個人意志在裡面。

我想重申一遍,孩子的教育在他出生時就開始了,在他還不會說話和聽懂別人的話時就已經接受教育了。經驗早於教育,在孩子認識自己的乳母時就已經具有很多經驗了。

一個人的知識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知識大多數人都知道,另一部分知識只有少數專家學者可以掌握。當然,後者與前者相比是非常渺小的。

然而,這種共有的知識並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因為它們是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的,幾乎沒有花費什麼力氣,而學問卻受到重視。

嬰兒的感覺全是感性的,他們唯一能感覺到的只有快樂和痛苦。因為他們沒有行動能力,所以要想讓他們形成對外物的表徵性的感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當那些外物時而消失時而出現,變化形狀或者大小的時候,那些表徵性的感覺會反過來讓他們處在習慣的支配之下。

嬰兒總是習慣於把眼睛朝向有陽光的地方,如果光線總是從一個方向射入,那他們的眼睛就會長時間地偏向同一個方向。為了防止他們成了斜視,我們必須採取措施讓他們背向陽光。另外,他們也要儘快習慣黑暗,否則的話一關燈他們就開始大哭大鬧。

如果我們總是讓他們定時吃飯、睡覺,那他們每過一定的時間就要吃飯或者睡覺。可他們並不是真的餓了或者困了,只是出於習慣才去這樣做而已。

換句話說,他們本來只有自然需要,可習慣卻給他們增加了一種新的需要,我們必須阻止這種現象的出現。

孩子擁有的唯一習慣應該是不染上任何習慣。我們不能總是用同一隻胳膊抱他,不能總讓他使用同一隻手拿東西,不能讓他到了時間就想吃飯、睡覺,而是讓他自由支配自己的身體,當他有了自己的意志之後,就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斷力之後,我們就不能什麼東西都讓他接觸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可由於他太過柔弱,所有的新事物都會讓他恐懼。只要他養成了不被外界事物影響情緒的習慣,這種恐懼就會消除。

如果一個孩子沒見過蜘蛛,那他很可能就會被這種動物嚇著,甚至他長大之後,這種陰影都不會消除掉。我在鄉下就從沒有遇見過害怕蜘蛛的人,無論男人、女人還是小孩。

我們選擇讓孩子接觸到的東西,決定了將來他是成為一個膽小鬼還是一個勇敢的人。有鑒於此,我們要在他學會說話或聽話之前就對他就進行教育。

我們要多讓他接觸新的東西,包括難看的或醜陋的以及其他一切古怪的動物,但是一開始的時候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他的面前,而是讓他先從遠處看,因為這需要一個習慣的過程。

孩子對面具似乎天生就充滿了恐懼。在我幫助愛彌兒克服面具恐懼時,我先挑選了一個比較好看的面具給他看,然後讓一個人當著愛彌兒的面戴上面具,緊接著我笑了,在場的其他人也笑了,愛彌兒見狀也笑了起來。

然後,我拿出比較難看的面具讓愛彌兒看,當他習慣後,我又拿出比較兇狠醜惡的面具給他看。我想,如果我安排恰當,當愛彌兒看到醜惡的面具時也會哈哈大笑,我也不必擔心有人會戴著面具嚇唬他。

當赫克托和安德羅馬克分別的時候,他頭盔上的羽飾把他的兒子小阿斯塔納克斯嚇壞了,以至於他沒有認出那是自己的父親,於是大哭著一頭扎到乳母的懷裡,他的母親在一旁哭笑不得地看著他。

為了消除兒子的恐懼,赫克托採取了這樣的措施:他把頭盔摘下來放到地上,然後去哄他,等他慢慢地鎮靜下來了,赫克托又拿起自己的頭盔,隨意擺弄著上面的羽毛,並叫他過來一起玩。乳母見狀也笑著走過來,從赫克托手裡拿過頭盔戴在自己頭上。

我還發現,如果那些雷聲不是很響,或者不會對他們的耳朵造成傷害,孩子們一般都不害怕打雷,只有當他們覺得雷聲確實能危及他們的安全的時候,他們才會感到害怕。

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要藉助於習慣的力量來幫他們消除恐懼。只要我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有足夠的耐心,他們就會像成人一樣對什麼東西都不再感到害怕。

在生命的最初狀態,孩子的記憶力和想像力尚未獲得發展,只有那些能夠刺激他們的感官的東西才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

他們所有的知識來源於感覺,所以我們要循序漸進地讓他們接觸外界的東西,這個過程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記憶力,直到有一天他們能夠理性地記住這些東西出現的次序。由於孩子只有感覺,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告訴他們這種感覺是由哪種事物帶來的就可以了。

出於好奇,他們看到什麼東西都想去摸一摸,手腳一刻都不停下來,這時候我們千萬不要去阻止他們。

因為只有經過親自體驗,充分運用自己的視覺和觸覺,他們才能慢慢學會分辨事物的冷熱、軟硬、輕重、大小、形狀以及其他一切用感官可以感知到的性質。

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孩子才會知道有些事物和自己不是一體的,而是離自己有遠有近。起初,孩子的頭腦里是沒有距離的觀念的,所以凡是他們看到的東西,他們都會伸手去抓,不管那個東西是在他身邊還是離他很遠。

他使勁伸著自己的胳膊,好像在命令那件東西來到自己的身邊,或者命令你幫他把東西拿過來似的。其實不是這樣的,他只是無法分辨距離的遠近罷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要讓孩子經常待在一個地方,而是要讓他們經常出去走走,好讓他們感覺到位置的變換以及距離的存在。

當他們有了距離感的時候,他們要去的地方就不能再由他們自己決定,而是由我們做主了,因為只要他們感覺自己是對的,他們就會按照自己的感覺去行動。

由於嬰兒的身體比較柔弱,處境也比較艱難,所以他們總是用啼哭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於是就通過啼哭向別人尋求幫助。

餓了渴了,他們會啼哭;冷了熱了,他們會啼哭;想動卻不能動,他們會啼哭;想睡卻不能睡,他們會啼哭。只要感覺到了不舒服,他們就會啼哭。

由於他們的器官發育得很不完善,所以他們還沒有區分不同感受的能力,對他們來說,凡是不順心的事情都會給他們帶來痛苦。

我們很少會關注嬰兒的哭聲,但是他們和這個社會最初的關係卻是在啼哭聲中產生的。如果說社會秩序是一條長長的鎖鏈,那這就是其第一環的起點。

當孩子感覺不舒服的時候,他就會啼哭。我們要努力去發現到底是什麼原因沒有讓他們得到滿足。只要我們滿足了他的需要,他們就會安靜下來。

可如果我們無法找出其中的原因,他們就會大哭不止。於是我們只好哄他們入睡,慢慢地搖著他們,拍著他們,給他們唱催眠曲。

如果這些都不奏效的話,我們就會失去耐心,開始呵斥他們,甚至打他們。這樣的教育方式很怪異,但卻被我們理所當然地運用著。

對於孩子這種易怒的性格,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起初,孩子們的啼哭表達的是一種請求,一旦得不到滿足,請求就會變成命令。如此一來,他們由於柔弱的身體而對別人產生的依賴到頭來卻演變成了對別人的支配和命令。

他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想法,不是出於本身的需要,而是我們的侍候。我們發現,道德的影響並不是源於人的天性,所以從孩子剛一出生,我們就必須特別在意他們不同的表情或不同的哭聲所表達的訴求。

孩子伸手去拿遠處的某個東西,如果他一聲不吭的話,很可能是因為他分辨不出自己和東西之間的距離。但是,如果他大哭大鬧,那就是在命令那個東西主動過來,或者讓我們幫他去取。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我們可以把他抱起來,帶他去拿那個東西。如果是第二種情況,我們就不要理他,如果他哭得更厲害了,我們就更要對他視而不見。

這樣就會讓他知道自己不是誰的主人,而且沒有權利對任何人或者任何東西下命令。孩子看見了一個東西,或者別人拿給他一個東西,如果他想要的話,我們不要拿給他,而是抱起他過去拿。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他啟發,而且這種給他啟發的方法也與他的年齡相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