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個喜憂參半的結局:我們的行為不理性也不完美 誰才是「真正」的騙子?

我們所有測試中的參與者,人數加起來應該有幾千人了。偶爾,我們也會遇到非常貪婪的騙子,他們想得到儘可能多的錢。例如,在矩陣題數為20個的實驗中,我們雖然沒碰到過稱自己解決了18個或19個的人,但有一次,有位參與者稱自己正確地解決了全部20個矩陣題。確實有一些人在做了成本—效益分析後,決定儘可能多地帶走錢。但值得慶幸的是,這樣的人並不多。他們似乎只是個別情況,不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們只損失了幾百美元。(這麼多錢不至於讓人驚訝,也不是很糟糕。)同時,大多數參與者只謊報了為數不多的數目,但因為這樣的參與者有成千上萬,我們損失的錢也有成千上萬——比貪婪的騙子得到的錢多得多。

我覺得,從貪婪的騙子和小騙子給我帶來的財產損失來看,我們的實驗能大體上表示出社會中的不誠實現象。很少有人會大範圍地偷盜,但到處都有小打小鬧地行騙的人。他們通過多報自己工作的時間,申請保險索賠時誇大自己的損失,給別人推薦不必要的治療方案等方法行騙。公司也有許多佔小便宜的手段。例如,信用卡公司不給出明確的原因就小幅提高利率,收取各種隱藏的費用和罰款(在公司里,這些費用和罰款通常被稱作「附加稅」)。或者,銀行總會在處理支票時表現得不積極,這樣就能多保留一兩天儲戶的錢,還會對透支收取保護費,或對使用自動取款機收取額外的費用。所有這些都說明,關注惡性的不良行為顯然很重要,但抑制那些程度雖小卻普遍存在的欺騙可能更重要。因為這種欺騙在大多數時間都對我們有影響,我們既可能是欺騙他人的人,也可能是受騙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