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陷入自我欺騙 我們會本能地高估自己的能力與智商

這個實驗方案的靈感來自飛機座椅背後口袋中的一本贈閱雜誌。在某次飛行中,我翻閱雜誌時,發現了一套門薩測試題(用來測試智商的題目)。由於我比較好勝,便想要一試身手。試題要求中提到,測試的答案就在題目的背面。回答完第一個問題後,我就翻到了後面看我的回答是否正確。你瞧!我答對了。當我繼續做題時,我注意到自己還是會做一道題核對一次答案,而我的眼睛也會不自覺地掃到下一道題的答案。由於瞥到了答案,我發現下一題變得更容易了。最後,我回答出了大多數的問題,這使我相信自己是一個天才。但我也開始思考,我的得分那麼高到底是因為我特別聰明,還是因為我不經意間瞥到了答案(當然,我這樣做的潛在原因就是想提高自己的智商測試成績)。

當答案寫在另一頁中或者倒著印刷時(許多雜誌和學術能力評估考試指南通常會這麼做),基本情況都會如此。在備考階段做練習題時,我們總會使用答案來使自己相信我們是聰明的,如果答錯了,我們就會說服自己確信真正考試時我們絕不會犯這麼糊塗的錯誤。無論採用哪種方式,我們對自己的聰明程度總是持樂觀態度,且我們也樂意接受這種做法。

實驗第一階段的結果表明,參與者傾向於通過先看答案來提高答題成績。但這個結果並不能說明他們採用的是明顯而老套的欺騙方式還是自我欺騙的方式。換句話說,我們仍然不清楚參與者到底是知道自己正在作弊,還是一直在說服自己他們自始至終都知道正確答案。為了弄明白這一點,我們在下一個實驗中增加了另一個元素。

假設你參加了與上一個實驗相類似的實驗。你做完了含有8道題的測試,並正確回答了4道題(正確率達50%),但因為看到了答卷下方的答案,你稱自己解決了6道題(正確率達75%)。現在,你認為你的正確率是在50%的範圍內,還是在75%的範圍內?一方面,你可能覺得自己是看了答案才得了高分,所以你實際的正確率應更接近50%。另一方面,你得到了解決6個問題應得的報酬,所以你可能會相信自己解決類似問題的正確率更接近於75%。

此時,我們進入實驗的第二階段。完成數學測試後,實驗人員會請你預測自己在下一個測試中的表現。在下一個測試中,你將要回答與上一個測試性質相同的100個問題。這一次,答卷的下方沒有答案(因此,沒有參照答案的機會)。你覺得這次你的成績會如何呢?是根據自己在第一階段的實際正確率(50%),還是根據被你誇大後的正確率(75%)來預測呢?在這個問題上,存在一個邏輯:如果你覺得自己在之前的測試中看了答案,成績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實水平,你預測自己的正確率就會與本次實驗沒有答案供你參照的情況下的正確率相同(8道題中有4道回答正確,或正確率為50%)。但假設你相信自己真的答對了6道題,且這6道題是由你獨立完成的,而不是因為偷看了答案,你可能就會預測自己在下次測試中有可能正確解答更多題目(接近75%的正確率)。當然,事實上,你只能正確解答大約一半的題目,但自我欺騙會使你的自我感覺良好,就像前文提到的螃蟹,你對自身能力的信心會增加。

結果表明,參與者經常會自我感覺良好。他們對自己在第二階段測試成績的預測說明,參與者不僅在第一階段偷看了答案,並因此得了高分,還很快就確信自己能得這麼高的分。在第一階段有機會作弊的人基本上都會開始相信,高分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答題的正確率。

但如果我們根據參與者對第二階段得分預測的正確率提供報酬,又會發生什麼呢?在第一階段,參與者利用參考答案來提高分數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如果有了錢的驅使,我們的參與者也許就不會如此絕對地忽視這個事實了。為了驗證這個猜想,我們重新找了一組參與者,重複了相同的實驗,這次,如果他們能正確預測自己在第二個測試中的成績,他們將得到20美元的最高報酬。但是,即使有了金錢的誘惑,他們仍然傾向於將高分歸功於自己,並高估自己的能力。儘管他們有著力求準確的強烈動機,自我欺騙還是佔了上風。

我就我研究的內容針對不同的人群(從學術型到工業型)進行了很多次的演講。演講開始時,我通常會先對某項實驗、該實驗的結果,以及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進行描述。但我經常發現有些人對於實驗結果並不感到驚訝,還總是說他們早就預料到了。對此我很困惑,因為作為這些實驗的發起者,我自己都常會驚訝於實驗結果。我想知道,難道這些聽眾真的具有如此敏銳的洞察力嗎?他們怎麼可能比我還早知道實驗結果?或者這只是一種出於直覺的後見之明?

最終,我想到一個方法來反駁這種「我一直都知道」的感覺。我開始請聽眾預測實驗的結果。在描述完實驗設計、測量內容之後,我給了他們幾秒鐘的時間思考。然後,我會讓他們對實驗結果進行投票,或寫下他們的預測。只有在他們說出或寫下自己的預測之後,我才會揭曉結果。好消息是,這種方法很有效。運用這種「先提問」的方法,我很少聽到「我一直都知道」的回應。

人們都有一種自然傾向,即說服自己相信自己一直都知道正確答案,為了讓人們都知道自己常有這種反應,我將自己在杜克大學的研究中心命名為「後見之明中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