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測試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式 如果可以,你會選擇作弊嗎?

貝克爾與傑夫的欺騙方式都由3個基本要素構成:一是從罪行中獲得的利益;二是被抓住的可能性;三是被抓後受到的可預料到的懲罰。通過第一個要素(收益)和後兩個要素(成本)相比較,理性的人們就能判斷觸犯某項罪行是否值得。

現在,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式可能就是人們對誠實與欺騙所做的決策方法的確切描述,但從我的學生(和我自己)對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式這一含義的擔憂表明,這種方法的實際作用值得深究。(下面幾頁內容會引入整本書關於測評欺騙的方法的詳細內容,所以,請加以注意。)

我和我的同事妮娜·馬薩爾(多倫多大學教授)及昂·埃米爾(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教授)決定更深入地研究人們是如何行騙的。我們在麻省理工學院(當時我在此任教)的校園裡貼滿告示,上面說歡迎學生參與我們的實驗,參與者只需拿出1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賺得10美元。 指定時間一到,實驗參與者走進某個房間,坐在帶有小桌的椅子上(典型的考試用椅)。接著,每位參與者都會得到一張畫有20個矩陣 的紙(矩陣的結構與第8頁圖1–1中給出的例子類似),並被告知其任務就是找出每個矩陣中相加得10的兩個數字(我們稱其為矩陣任務,這本書會常提到這個任務)。我們還告訴他們,他們有5分鐘的時間來完成這20個矩陣任務,解決的數量越多越好。每得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就可獲得50美分(金額會根據實驗的不同而有所調整)。當實驗人員說「開始」時,參與者將紙翻開,儘可能快地解決這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下一頁(圖1–1)便是這張紙的一個模板,其中一個矩陣是放大的。你能在多短的時間內找到加起來等於10的一對數字呢?

所有參與者就是這樣開始這個實驗的,但是在最後1分鐘發生的事會因某些特殊條件的出現而有所不同。

設想你正處於控制條件組中,且正忙著儘可能多地解決這20個矩陣問題。一分鐘過去後,你解決了1個。兩分多鐘後,你解決了3個。最後,時間到了,你完成了4個矩陣問題,賺到了2美元。你走到實驗人員的桌子前,遞交了答卷。檢查了你的答案後,實驗人員讚賞地笑了,說:「解決了4道題。」然後,數出你應得的錢,說道:「來,這是你的獎勵。」你拿了錢,便離開了。(在這個控制條件組中,分數代表此矩陣任務的實際完成情況。)

現在,假設你處於另一個被稱作粉碎機條件的實驗中。在此條件下,你有機會作弊,且其條件與控制條件組相似,不同的是,5分鐘後,實驗人員會告訴你,「現在時間到了,請數出你的正確答案,並將你的答卷放入房間後面的碎紙機里進行粉碎,然後告訴我你正確解決了多少個矩陣問題。」當你處於前一條件組,你可能會乖乖地算出答案,粉碎答卷,報告你的測試結果,然後拿錢離開。

如果你參與的是粉碎機條件下的實驗,你會怎樣做?會作弊嗎?如果會,會謊報自己算出了多少個正確答案呢?

有了這兩種條件下的結果,我們就可以比較參與者在無法作弊的控制條件下的表現及在可以作弊的粉碎機條件下的表現。如果得分相同,我們就能得出參與者沒有作弊的結論。但如果根據統計結果看出人們在粉碎機條件下做得「更好」,那麼我們就能得出結論:一旦有機會銷毀證據,參與者就會誇大自己的表現(欺騙)。而參與者聲稱自己正確解決的矩陣問題數與其在控制條件下實際解決的矩陣問題數之差,就是他們的欺騙程度。

結果也許並不令人意外,我們發現一旦有機會,許多人就會謊報他們的得分。在控制條件下,20個矩陣問題中參與者平均可以解決4個問題。而在粉碎機條件下,他們聲稱自己解決的平均問題數為6個——比控制條件下多了2個。總體表現的提高並不是幾個人對自己解決的矩陣問題數謊報得太多的結果,而是很多人各謊報了一點兒的結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