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薦序二 揭開不誠實的黑箱

你痛恨商業中的不誠信行為和政治家的欺騙行為,反感婚姻中的不忠行為以及遍布各個領域、近乎無處不在的種種不誠實行為嗎?答案恐怕是肯定的。這些年來,各類誠信危機不斷上演,讓中國人吃盡了苦頭,特別是食品安全危機幾乎快要把國人逼瘋了!

在痛恨不誠實行為的同時,你或許會想:該如何去改變這些不誠實的行為呢?

理解問題是正確解決問題的開始。如果我們想要改變某個行為,那我們首先就要正確地理解這一行為。如果我們根本不理解不誠實的行為,那我們也很難去改變這一行為。憤怒又有多大的作用呢?

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人們憤怒有餘,卻沒有下功夫去研究不誠實行為。芝加哥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曾提出,有關誠實的決策與其他多數決策一樣,都是以成本—收益分析作為根據的。但貝克爾只給出了一個相當粗糙的猜測,而缺乏對有關誠實決策的深入研究。導致不誠實行為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人類究竟該如何去防範和減少不誠實行為呢?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像「薛定諤的貓」,長期沉睡在封閉的黑箱里。

感謝杜克大學的心理和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里,他用當前最前沿的行為經濟學方法為我們打開了黑箱,一睹不誠實行為面紗的背後,進而給出治理不誠實的藥方。這實在是不同尋常的探索,在某種程度上,其意義或許如同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艾瑞里通過實驗發現,貝克爾和標準經濟學理論並不能使我們了解有關欺騙的所有真相。首先,欺騙並不是對不誠實的成本和收益做簡單考慮後的結果。其次,欺騙程度不會隨著被抓概率的變化而變化。最後,許多人在有機會欺騙時並沒有騙人。這表明,主導欺騙的動因比傳統經濟學斷言的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式所預測的要複雜得多,也有趣得多。

如果傳統經濟學有關理性犯罪的模式不可靠,那還有什麼更好的解釋?如今,艾瑞里從大量的實驗中總結出一個新型理論,中心論點即人類的行為受兩種相反的動因的影響。一方面,我們希望自己是誠實可敬的人,有良好的自我感覺(心理學家稱為自我動因)。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從欺騙中獲益,得到儘可能多的錢(這是標準的金錢動因)。人們在這兩種動因中掙扎,尋求效用最大化。

在我看來,艾瑞里的理論是很有意思的。它表明,人的確是非常複雜的生物,並非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好處,而是一方面想盡量撈好處,但另一方面又想盡量不把自己「弄髒」。應該說,相比於傳統經濟學,艾瑞里看到人的效用其實還包含人對公義的自我形象的滿足,因此必須一併納入考察才對。

人,天生有道德追求和道德約束,這實在好比是天使,制約著我們去犯罪。但人又總是有不擇手段追求私利的衝動,這好比是魔鬼。人,就這樣在義利之間掙扎、衝突。

義利相爭的人性反映出基督教所講的人的罪性,因為義在人身上是不完全的,因此所謂的「義」或許更接近虛情假意。而在現實中有罪的人對於社會而言則是非常可怕的,因為只要環境、條件合適,幾乎人人都會自欺欺人地犯罪;總統固然是靠不住的,但其他人同樣也是靠不住的,沒有什麼人是靠得住的,就連我們自己也都是靠不住的。

艾瑞里在書中就告訴我們,紳士般的高爾夫球手會在打球中欺詐,推銷醫藥的代表與醫生之間存在著「灰色」的利益關係,並影響到醫生的公正性,金融服務業中反覆上演著監守自盜的戲碼,德高望重的學者同樣會提交有失公允的鑒定意見,甚至你的私人醫生會對你「殺熟」。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每個人在欺騙時都有個度,只要沒有超過這個度,我們就不至於有「罪惡感」,我們就都有可能會欺騙。金融危機的爆發不見得是有個大壞蛋從中搞鬼,也可能是因一群正常人集體性不誠實導致的嚴重後果。

除了上述非常重要的結論外,艾瑞里在書中還有許多精彩的發現。譬如,他通過「代幣實驗」發現:現金出現得越少,人類的道德就會越敗壞。由此你可能會馬上想到,當金融產品變得越來越虛無,越來越難與金錢聯繫在一起的時候(例如股票期權、金融衍生品和信用違約掉期),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必然變壞。

不用現金的交易其實是一種試探。《聖經》中有一種說法,就是有罪的人很難勝過試探,因此最好的辦法並不是去試探,而是遠離試探。但很可惜,如今的市場經濟正越來越走向「試探經濟」:不僅真金白銀越來越讓位於虛擬貨幣,各種委託—代理關係也越來越豐富,其鏈條越來越長,最終便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的疏遠,欺騙也就更容易發生,進而無處不在。

有一個有趣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人專門研究為何納粹的暴行會在歐洲文明社會出現。結論是:人們已經被某種虛無縹緲的主義迷惑,全神專註於「社會實驗」,而忘了是在屠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生命。斯大林曾說,殺一個人是殺人,殺100萬人,只是數字。同理,我們拿100元錢是偷,可能沒人干;但通過網上銀行詐騙,只是數字,沒準大家都會幹。

今天中國社會盛行的賄賂也是這樣。你去送錢恐怕是會遭到拒絕的,因為這是赤裸裸地行賄,但你改為送張卡,人家很可能就「笑納」了。為什麼國有企業改制資產被侵吞,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其中基本不是現金交易,而只是股權的置換,因此不容易讓人產生「道德警覺」,更容易令人利令智昏。

也許你沒注意到,我們疲憊的時候更容易衝動購物;在壓力較大時往往經不住誘惑,會選擇那些不健康的食物。艾瑞里由此又有重大發現,當人處於「自我耗竭」的時候,也更容易產生不誠實行為。因為領導(包括企業家)常常處於高度緊張、自我耗竭的狀態,他們需要釋放壓力,需要彌補心理失衡,因此會比正常人更需要安慰,更容易受誘惑,更容易撒謊,更容易跌倒。有人提醒說,千萬不要過於忙碌,讓魔鬼鑽了空子。牧師在一旁說,不,忙碌本身就是魔鬼。

艾瑞里還有許多其他很好的發現。比如,穿戴冒牌服飾的人可能更不誠實;我們會本能地高估自己的能力與智商;我們總喜歡誇大自己取得的成就並信以為真;我們的決策大多是依靠直覺做出的;愛說謊的人的大腦結構與常人不同;創造力越強,粉飾不誠實行為的能力越強(例如設計師和廣告文案撰寫人的道德彈性最大,而會計的道德彈性最低);一個人不誠實的程度與他的智商無關;為了報復而選擇欺騙他人。

除解釋不誠實之起因,艾瑞里還推薦了一些能簡單有效地減少不誠實的辦法。比如,只要有道德標準的提醒,人們就會表現得更誠實。因此,在人們容易受到誘惑而發生欺騙行為時,進行道德提醒可能是個明智的做法。通常認為簽名只是一種確認信息的方法(當然,簽名的確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現在我們還注意到設定在表頭的簽名還有道德提醒的作用。也就是說簽名的位置不同,謊報信息的程度也不同。建議我國的稅務部門以後在設計報稅單時,可將道德提醒的簽名放在表頭。

艾瑞里談到了宗教對於誠實的價值,並推薦在政治、商業中借鑒。他引述《猶太法典》中記載的故事:一名宗教教徒非常渴望性,然後決定去嫖妓。當然,他的宗教信仰絕不會寬恕他的這種做法,但他對性的需求又十分迫切。和妓女獨處一室後,他開始脫衣服,在脫襯衫時,他看到了自己身穿的有4個節邊的流蘇內衣。看見流蘇內衣後,他就聯想到猶太教的戒條,於是快速地轉過身去,離開了房間,沒有做出違反其宗教準則的行為。

艾瑞里還建議,應該排除利益衝突。例如,通過副業賺取報酬的財務顧問;擔任某公司諮詢顧問的審計員;當客戶贏利時可獲得一筆可觀分紅,而客戶輸得一乾二淨時自己卻什麼也不損失的金融專業人士;靠給公司評級獲取利益的評級機構;接受企業和說客的資金和支持,以換取他們選票的政客。在這些例子中,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制訂規範來避免。

最後,我們用圖1來概括艾瑞里探索之旅的主要發現:左方表現的是增加不誠實行為的因素(合理化的能力、利益衝突、創造力、一個不道德的行為、精神耗竭、別人從我們的欺騙中獲益、看見別人的不誠實行為及有著不誠實風氣的文化氛圍),右邊是減少不誠實行為的因素(保證、簽名、道德提醒和監督等),中間是沒有影響的因素(能獲得的錢數和被抓住的可能性)。如果你有足夠的悟性,或許這張圖可以幫助你,甚至對未來中國的誠信之路該如何起航、如何避免做無用功都有重要的啟發!

《怪誕行為學4:誠實的真相》是一本好書,我非常樂意推薦朋友們學習、分享和思考!

趙曉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