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2 用行為經濟學解讀美國的次貸危機 高額獎金是把雙刃劍:激勵與壓力

最近,公眾對高級管理人員的天文數字薪酬表達了強烈的抗議。公眾最根本的憤慨情緒在於,那些人把我們的錢財管理得一塌糊塗,卻還拿著那麼高的薪水,有失公平。大家認為,銀行經理們的才幹能力是否配得上他們的回報,很難判定。因為銀行經理們的工作失誤,引發了重大災難,而他們居然還能拿到高額獎金,更有甚者,有些獎金還是來自政府的救助款項,這都是納稅人的錢,自然招致千夫所指。

毫不奇怪,銀行經理們進行了反擊,聲稱高工資是必需的,那些關鍵的崗位工作壓力大,技術要求高,需要吸引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才擔任,如果對工資封頂,那些有才華、有價值的銀行經理就會另謀高就。自由市場的基本法則就是:如果不能招募,並且留住最好的業務人才,這些人才就會流失,我們的經濟就只能由剩下的那些不那麼稱職的人來管理——到頭來,就把我們全都帶到陰溝里去了。

我們姑且不把它看作自私自利的銀行經理與道德上被激怒了的納稅人這兩方意識形態之爭,更有用的是,問一下我們對高額獎金與工作業績兩者之間的關係了解多少。

為了觀察獎金是如何影響工作表現的,我和尤里·格尼齊、喬治·勒文施太因、妮娜·馬薩爾進行了幾次實驗。有一次,我們給實驗參與者布置了一系列需要集中精力進行記憶和創新的任務。例如,我們要求他們完成塑料框里的拼圖題,推算排列一系列數字的記憶遊戲,向固定目標投射網球,還有其他幾種類似的活動。我們宣布對成績特別優異者給予不同數額的獎金(數額從較低、中等到非常高不等)。我們把人平均分成三組:對第一組人,我們許諾的獎金數額很低(與他們的工資水平相比),第二組的獎金數額中等,最後一組的獎金數額非常高。

對了,如果你問到哪裡能參加這樣的實驗,那我告訴你,實驗是在印度進行的,那裡的生活水平比較低。這樣一來,我們給的錢在當地人看來就是相當可觀的,同時,這樣做也可以將花費控制在我們的實驗預算之內。獎金金額最少的是50美分,相當於當時印度農村人口一天的工資;中等獎金是5美元,相當於他們兩周的工資;最高獎金是50美元,大約相當於他們5個月的工資。

你認為結果會怎麼樣?那些實驗參與者會按照他們預期獎金數額的不同,努力程度也不同嗎?獎金最少的一組表現最差,獎金中等的表現一般,獎金最高的表現最好嗎?我們把這個問題交給一群商學院的學生回答,他們很自然地認為,業績會隨獎金數額的增長而增長。在商界,這一假定實際上就是自然法則,這一邏輯推動企業管理人員不斷要求更高的薪酬。實驗結果表明,許諾獎金最高的一組在每一項任務中的表現都是最差的,中等獎金那一組的表現與最低獎金的一組沒有什麼不同。

我們把這個實驗拿到麻省理工學院去做,結果也一樣。實驗是這樣的:我們讓大學生分別完成兩項用時4分鐘的任務,設置一個非常高的獎金(600美元),一個比較低的獎金(60美元)。兩項任務中一項需要認知技能(數目相加),另一項只需要機械性操作(快速點擊鍵盤)。我們發現僅僅需要機械性操作的任務,獎金能起到我們預期的作用:獎金越高,表現越好。但是一旦任務涉及初級的認知技能(如投資或銀行的工作),實驗結果就和我們在印度實驗的結果一樣了:預期的獎金越高,實際表現越差。

我們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金錢獎勵經常是把雙刃劍。它激勵人們努力工作,但是如果獎金數額過大,反而會事與願違地影響實際業績。如果我們的實驗是對現實世界的模擬,那就說明高額獎金不但加大了僱主的成本,而且會妨礙管理人員發揮他們最大的工作能力。

有意思的是,金錢並不是引發更好(或更差)表現的唯一鞭策力量。我們在芝加哥大學對實驗做了一些改變:這次我們想要觀察一個不同的激勵動因——公眾形象。我們讓實驗參與者進行構詞遊戲,有時關起門來自己做,有時旁邊有人觀看。假定在公開場合,好勝心會驅使他們更加努力,我們想確定眾目睽睽之下他們的表現會受到什麼影響,是會提高還是降低他們的能力。我們發現,儘管這些實驗對象力圖在大家面前表現得更好,但結果卻是相反的,他們的成績比私下解答要差。

我們的結論是:社會壓力和金錢一樣,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對人有激勵作用,但是在公眾的眼皮底下,壓力就會增大,到了一定程度,壓力就會佔上風,抵消並壓倒激勵的有利作用。

我把上面的實驗結果向一些銀行管理人員進行介紹,他們非常自信地告訴我,他們本人和他們下屬的表現與我們的實驗結果絕對不一樣(我提出,只要有適當的實驗預算,就可以對他們的斷言進行實地檢驗,但他們對此不感興趣)。我猜測,十有八九,他們低估了我們的實驗結果,結論下得太早。我願意打賭,絕大多數銀行經理(即使不是100%)在面對數百萬美元的薪酬、爭取獎金帶來的壓力、害怕得不到獎金的顧慮、心思集中於獎金而分散了專註工作的精力等影響時,巨額獎金非常容易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我並不是斷言不論什麼情況下,不管工作類型和個人特點,工資給得越少,工作效率越高。我想指出的是,薪酬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它牽涉各種各樣的經濟激勵、壓力,以及人類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其中有些我們還知之甚少或者未曾考慮到。或許金錢越多等於業績越好這種天真又簡單的理論並不像人們想得那麼現實,起碼不是永遠有效。如果金錢越多就會帶來越好的業績,我們是不是應該期望那些領取數千萬美元薪酬的人業績也最好?甚至應該永遠沒有失誤?實際上,那些拿著巨額工資和獎金的人,在2008年的金融災難中一敗塗地,這一事實進一步證明高額獎金與優秀業績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

公眾憤怒的情緒此起彼伏。上任之前,巴拉克·奧巴馬曾提出過一項關於公司管理人員的「常識性」的指導方針——起碼針對那些接受政府救助的公司是這樣。這些措施要求管理人員的工資50萬美元封頂,高出部分必須以股票方式支付,在還清政府救助資金之前,這些股票不得出售。這毫無疑問使納稅人的情緒有所緩和,但問題在於,它能行得通嗎?

我認為不能。為什麼?如果我們從零開始計畫建立股票市場,並許諾年薪50萬美元外加股票獎勵,我敢肯定,會有不計其數的合格人才沖著這一薪酬爭著到大銀行當經理。他們會努力工作,不僅是為了工資,而且會為維持和穩定我們所依賴的金融系統提供重要服務。不幸的是,我們並非從頭做起。相反,我們對付的是業已存在的銀行經理們,他們拿慣了數百萬美元的年薪,外加數百萬美元的股票和獎金。多年來,企業高管已經適應了這樣的條件,他們為自己製造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證明他們拿高額報酬是天經地義的事。說到底,你認識的人里有幾個會承認自己工資太高而能力不夠?

這是個相對論的問題。與銀行經理心目中的「正常」標準相比,50萬美元的年薪似乎是有辱尊嚴、令其不屑一顧的。我猜高管們不會接受這樣的條件,即使接受了,他們也會按照他們過去實際的收入金額,耍出各種花招把自己的工資增加到他們認為「合理」和「公平」的水平上。

假如我是奧巴馬政府的財政部長,我會試圖對那些銀行經理,還有造成他們自以為心安理得的那種扭曲的制度,進行徹底改造,棄舊圖新,鼓勵建立新型銀行、實行新的薪酬機制。這些新銀行會大力推廣一種新觀念,銀行經理不是貪婪的渾蛋,他們是有道德、有敬業精神的正人君子,在整個經濟及國家的正常運行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中心作用(事實上,他們的確責任重大)。「老銀行家們」如果仍然覺得沒有幾百萬美元的工資他們就不肯幹活兒,要幹得好還需要加幾百萬美元的獎金,那他們完全可以在新的市場上進行競爭。不過有了架構更理想,工資機制更實際、更透明的新銀行,還有誰會去找他們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