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企業的特權:為什麼現金可以阻止我們作弊? 誠實與不誠實的臨界點

當然,人人都是脆弱的。

想一下屢見不鮮的保險造假現象,據估計,投保人在報告他們的家庭財產和汽車損失時,總是會編造理由多報大約10%(當然,保險公司一旦發現多報,便會立即提高你的保費,以牙還牙)。與此對照,憑空捏造詐保騙保的案例並不是很多。通常,很多失主會把丟的27英寸電視機當作32英寸來報,把丟的32英寸電視機的當作36英寸來報,諸如此類。同時,這些人不大可能直接去偷保險公司的錢(儘管這種誘惑有時是存在的),但是他們在報告丟失的東西時,僅僅把尺寸和價值誇大一點兒,道德上的負擔就會更容易承受一些。

還有另外一些有意思的做法。你聽說過「商店當衣櫥」這種行為嗎?這是指買一件衣服,把它穿到店家承諾保退的前一天,回商店退貨,全額拿回貨款,但是商家拿回去的衣服,卻又無法按原價再賣了。消費者把商店當衣櫥,他們不是直接從商店偷錢,而是在購買與退貨的邊緣上跳舞,牽涉多次界限不清的交易。這種做法帶來一個非常清楚的後果——服裝業估計每年因為「商店當衣櫥」行為的損失高達160億美元(大約等於每年入室盜竊和汽車盜竊兩項犯罪的涉案總值)。

企業費用報銷,情況又怎樣呢?人們因公出差,他們應該了解各項報銷的規定,但費用報銷離現金也是只有一步或幾步之遙。在一項研究里,我和尼娜發現,從人們為開銷舉出正當理由的能力來看,費用報銷情況各有不同。例如,花5美元為一個漂亮的異性買個杯子很明顯是不行的,但是在酒吧里給她買一杯8美元的飲料就很容易找出正當理由。問題不在於東西的價格,或者害怕被查出,而在於人們是否能夠把這筆開銷理所當然地納入合法的業務費用中。

對業務費用開支的另外一些調查也發現了相似的借口。在一項研究中,我們發現,當人們把開支收據通過公司主管的助理上報審核時,他們離不誠實就只有一步之遙,他們很容易在裡面夾進一些有問題的收據。在另一項研究里,我們發現家住紐約的商界人員,在舊金山機場(或者其他離家較遠的地方)給孩子買禮物並將其納入報銷費用的行為,比在紐約機場買或從機場回家的路上買,更覺得心安理得。這一切在邏輯上都說不通,但是交換介質一旦變成非貨幣的,我們為自己行為做出合理化解釋的能力就會突飛猛進。

幾年前,我本人也親身經歷過不誠實行為。有人非法進入了我的Skype(很棒的在線電話軟體)賬戶,並假冒我的名義從我的貝寶(Paypal)賬戶里盜用了幾百美元電話費。

我認為做這件事的人並不是毫無良知的罪犯。從一個罪犯的角度來看,既然他有智慧、有能力盜用Skype,那麼闖進我的賬戶行竊就純屬浪費才能和時間,他完全可以進入亞馬遜、戴爾,或者某個信用卡賬戶,用同樣的時間獲取更多的價值。我更願意把他想像成一個聰明的孩子,闖入我的賬戶,想利用軟體隨便「免費」打電話找人閑聊,直到後來我設法重新控制了賬戶。他可能僅僅把這件事當作對自己科技能力的測試,或者他是我的學生,我給過他低分,他決定用這樣的方式羞辱我,小小地報復一下。

這個孩子會在沒有人發覺的情況下從我的錢包里拿錢嗎?有可能,不過我猜他不會。但是Skype的某些設計和我的賬戶設置方式「幫助」他這樣做了,而且不會令他感到道德上的負擔:第一,他偷的是通話時間,而不是錢;第二,他從這一交易中沒有得到有形的物品;第三,他偷的是網路上的Skype,而不是直接從我手中偷;第四,他可能想像,這一天下來,最終要替他承擔費用的是Skype,而不是我;第五,通話費是通過我的貝寶自動轉付的。於是,我們在這一過程中離現金又遠了一步,在最終由誰付通話費這一問題上更加模糊不清(如果你還是不明白,我就說得更清楚一點兒,從那以後我就取消了與貝寶的直接聯網)。

這個人偷了我的東西嗎?當然偷了,但是很多因素使這一偷竊行為變得界限不清。我覺得他不會認為自己是不誠實的人。他偷錢了嗎?沒有。有人受到傷害了嗎?也沒有。但是,這種考慮問題的方法令人擔心。如果說我在Skype上遇到的問題確實是因其非貨幣的性質所致,那麼存在風險的事情還有很多,程度還會更大,包括內容相當廣泛的網上服務,可能還有貸記卡和借記卡服務。所有的電子交易都不通過有形的貨幣實現,這更容易使人們不誠實(對自己的不道德行為,人們無須捫心自問),有的甚至乾脆不承認有這回事。

我從這些實驗中還得到了另外一種不好的印象。在我們的實驗中,參與者都是聰明、有愛心、正直的人,他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甚至是對於非現金的貨幣例如撲克籌碼,也能把持住界限的人。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意識中都有一個臨界點,勸誡他們停止作弊,他們也就停下了。因此,我們從實驗中看到的不誠實現象或許已接近人類不誠實的底線:所謂的「好人」——那些講道德並且自認為有操守的人所不想逾越的不誠實界限。

一個可怕的想法是,如果說我們關於非貨幣的實驗所用的媒介不是立即可以兌換現金的撲克籌碼,或者參與者不那麼在乎自己是否誠實,或者他們的行為不那麼容易觀察,就很可能出現更多、更嚴重的不誠實行為。換言之,現實世界中實際發生的欺騙現象比我們在實驗中所觀察到的要嚴重很多。

假設有一家公司或者一個部門的領導者是電影《華爾街》中戈登·蓋科那樣的人物,他宣稱「貪慾就是美德」並用非貨幣工具鼓勵不誠實的行為,那麼你就會親眼見證這樣一個無賴是怎樣改變人們的心志的。這些人原本誠實而且想誠實處世,但同時也想保住自己的職位,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在這樣的狀態下,非現金的貨幣就可能使他們迷失方向,引導他們繞過自己的意識臨界點,自由自在、毫無顧忌地去撈取不誠實所帶來的利益。

對現實的觀察令人擔心。我們希望自己周圍都是心地善良、遵守道德的人,但我們必須現實一些。即使是好人也難免被自己的思維所蒙蔽,他們可能採取行動,在通往金錢報酬的道路上繞開道德準則。從根本上說,動機帶來的刺激可能愚弄我們,不管我們是不是好人,是不是奉行道德準則。

正如作家、記者厄普頓·辛克萊爾曾經指出的:「如果一個人只是靠不理解某些事情來掙錢,那麼讓他理解這些事情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現在可以引申為:如果一個人習慣於與非現金貨幣打交道,那麼讓他理解誠實就非常困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