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人性的弱點:為什麼我們不誠實? 道德準則和就職誓言的力量

有關強制推行誠實的外部措施就先說這些。這些措施在有些情況下可能有效,而在有些情況下則可能沒什麼作用。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糾正不誠實的現象呢?

實驗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詳細地介紹一個實驗,它對這一問題做了充分的證明。幾年前,我和妮娜、奧恩帶領一些參與者來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個實驗室,讓他們做一個簡單的數學測驗,一共有20道很容易的試題,每道題都給了一組數字,讓他們從中找出相加等於10的兩個數(例題如下)。測驗的時間是5分鐘,答對越多越好,然後讓他們抽籤。中籤的可以按本人的成績,每答對一道題獲得10美元的獎勵。

就像我們在哈佛商學院進行的實驗一樣,讓一部分學生直接把試卷交給實驗主持人,這是受到嚴格控制的一組。另外一組人則被要求把自己答對了多少道題寫在答捲紙上交給監考人,把試卷撕掉——很明顯,這一組人有作弊的機會。有了機會,這些參與者會作弊嗎?正如你所預料到的,他們的確作弊了(但是,並不嚴重)。

到這裡為止,並沒有什麼新東西。但是關鍵的一招是在實驗開始之前。在參與者們到達實驗室以後,我們要求一部分人提前寫出他們高中時讀過的10本書的書名,並要求其餘的人寫出《聖經》十誡的內容,記得多少寫多少。

那天晚上,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寫下10本書書名的那一組作弊了,但不嚴重,就一點點——到了這一點上,他們內心的獎賞機制(伏隔核和超我)搖醒了他們,命令他們趕快停止。

而《聖經》十誡卻創造了奇蹟!我們根本沒有告訴參與者十誡的內容是什麼——僅僅是要求他們每個人回想一下(他們沒有幾個人能把十條完全寫出來)。我們希望這個練習能在他們心中喚起誠實的意識。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弄不明白,這一切的意義究竟在哪裡。我們用了好幾個星期才得出幾個結論。

其中的一個結論是:或許我們可以把《聖經》帶回公眾的生活中。如果我們只是要減少不誠實的行為,這倒不失為一個好主意。但是,有人會反對,《聖經》意味著對某一宗教的支持,或者就是把宗教與商業和世俗社會混同起來。但是另外一種性質的誓言會解決這個問題。有關《聖經》十誡的實驗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十條中只能記得一兩條的學生和那些十條差不多全記得的,都會受到影響。這就是說,鼓勵人們誠實的並不是十誡的條文本身,而是出於對某種道德準則的深思。

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就可以用非宗教的道德準則來提高大眾的誠實水平。例如,像醫生、律師和其他一些專業人士宣誓時用的誓言——或者曾經用過的誓言?職業誓言能起這個作用嗎?

英文「職業」一詞來源於拉丁文「professus」,意思是「被公眾認可」。高級職業很久以前起源於宗教,後來又傳播、擴大到了醫學和法律方面。據說,掌握秘不外傳的高深知識的人,不僅壟斷了該知識的應用,還負有明智地、誠實地使用該種知識的責任。誓言(口頭的,有時是書面的)是對執業者行為自律的提醒,同時演化出一系列必須奉行的規則,讓他們按照高級職業的要求擔負起應盡的責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