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所有權的個性:為什麼我們會依戀自己擁有的一切? 如何治療所有權依戀症?

當然,「虛擬所有權」是廣告業的主要動因。我們看到幸福的小兩口駕駛寶馬敞篷車賓士在加州海岸大道上,我們會想像自己也在其中。我們從戶外服裝的頂級品牌巴塔哥尼亞運動衣圖冊上看到一件化纖羊毛混紡套頭衫——我們開始想著它已經是自己的了。人家已經把圈套設好了,我們還高高興興地往裡鑽。我們甚至在一無所有時就已經把自己當成所有者了。

還有一種方式可以吸引我們成為所有者。有些公司經常開展「試用」促銷。舉例來說,假如我們已經裝了有線電視的基本月租項目,並被引誘進了「數字黃金套餐」的特價「試看」中(每月59美元,正常價格是89美元),不管怎樣,我們都可以告訴自己,我們可以隨時回到基本月租或者降到「白銀套餐」。

然而,一旦我們試看了「黃金套餐」,我們就自認為已經擁有了它。我們真的會有自制力再降回基本月租,甚至「白銀套餐」嗎?我懷疑。剛開始,我們可能認為自己可以很容易地回到基本服務,可一旦我們習慣於享受數字圖像,就會把對它的所有權融入我們對世界、對自己的觀點中,很快把它合理化而忘記了付出的代價。更進一步,我們對損失的懼怕,失去效果優良、畫面清晰的「黃金套餐」圖像,還有那麼多頻道,讓人真的難以忍受。換言之,在我們購買「數字黃金套餐」之前,可能還不確定89美元的全價到底值不值;可一旦我們試用了它,所有權的情緒就涌了上來,一個月多花幾十美元不要緊,失去「數字黃金套餐」可真是太痛苦了。我們以為自己能夠回頭,但實際上,它比我們預期的要困難得多。

商家同樣的把戲還有一個例子,那就是「30天不滿意保證全額退款」。如果我們拿不定主意是否買一套新沙發,這種允許讓我們改變主意的「保證」實際上會促進我們最終把它買下來。我們可能認識不到,一旦沙發到了家裡,我們的觀念就會改變,我們會把它當成「我們的」沙發,而把退還沙發看成一種損失。我們起初會認為把它拉回家不過試用幾天,但實際上,我們真的已經把它當成自己的了,沙發在我們心裡所點燃的情緒,是當初我們無論如何也沒預料到的。

所有權不僅局限於物質。它對人的觀點、看法也同樣適用。一旦擁有了一種觀念——不論是有關政治還是體育,我們會怎樣呢?我們或許對它會過度熱愛、依戀,我們對它的珍視程度超過了其固有價值。司空見慣的是,我們對它難以割捨——一想到要失去它,我們就惶惶不可終日。那麼它給我們留下的是什麼呢?它轉變為一種意識形態——僵化而且頑固的意識形態。

對於「所有權依戀症」,我們還沒聽說有什麼有效的治療方法。正如亞當·斯密所說,它已經被編織進了我們的生活之中。但是,認識到這一點就會有益處。我們可以抵制周圍隨處可見的,那些讓我們改善生活質量的誘惑——買更大的房子、買第二輛汽車、買洗碗機、買剪草機,諸如此類。不過,一旦要我們把擁有的東西出讓,降低生活檔次,心裡可就太難受了。就如我前面所說,所有權直接改變了我們觀察的角度。冷不丁退回到擁有之前的狀態無異於遭受損失,我們難以忍受。於是,我們在生活節節向上時,還想當然地認為如果需要隨時可以倒退回去,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例如,從住大房子降低檔次回到小房子,就是一種損失的體驗。由此造成的心理上的痛苦,我們願意做出一切犧牲來避免——甚至就房子來說,被每月的按揭還款弄得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

我自己的方法是,用「非擁有心態」來看待每一樁交易(特別是大筆的),把自己和感興趣的物件適當拉開距離。有了這樣的努力,我不敢說能像印度托缽僧人那樣,奉行對物質世界無欲無求的信條,但至少我可以嘗試像禪宗弟子那樣,對世間萬物,盡量待之以平常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