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拖沓的惡習與自我控制:為什麼我們信誓旦旦的事情卻總是做不到? 過度消費是明智之舉嗎?

我們放眼看一下美國當前的景象:鱗次櫛比的大房子,各種大規格、大排量的汽車,還有家裡看的大屏幕等離子電視機。在這一連串「大」的後面,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大」現象:自「大蕭條」以來個人儲蓄的最「大」降幅。

回到25年前,兩位數的儲蓄率是美國的常規水平,1994年,儲蓄率還保持在將近5%。但是2006年,美國的儲蓄率變為負增長——比如說–1%。美國人不但不儲蓄了,而且他們花的比掙的還要多。歐洲人比美國人要好得多,他們的平均儲蓄率是20%,日本人是25%,中國人是50%。美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認為,原因之一是美國人已經被過度消費的惡習打敗。例如,我們回顧一下用來安身和存放家當的房子,看看壁櫥的尺寸:就拿我們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房子來說,它建於1890年,根本就沒有壁櫥。20世紀70年代蓋的房子,壁櫥稍大一些,大概能放得下一個乳酪火鍋,一盒八軌道錄音帶,還有幾件迪斯科舞裙。但是,如今的壁櫥可就大不一樣了。廣告上說的「房間式壁櫥」並非誇張,一個成人進去走上幾步也沒有問題。而且,不管這些壁櫥多寬多大,美國人總有辦法把它們塞滿,裡面各種各樣的東西可以一直堆到壁櫥門口。

另一個原因是(問題的另一個側面)近些年信用卡消費額的爆炸性增長。每個美國家庭平均擁有6張信用卡(僅2005年,美國各家信用卡公司就寄出了60億份直接推銷信用卡的信件)。可怕的是,每個家庭使用信用卡的平均消費額約為9000美元;並且每10個家庭中有7個都是將信用卡額度花在了諸如食品、日用品和衣服一類的基本消費上。

因此,如果美國人像過去,或者像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一樣學會儲蓄,把錢放一點兒到餅乾筒里,有些東西等買得起時再買,不是更明智嗎?為什麼當我們應該把工資的一部分存起來的時候卻不去存呢?為什麼我們不能少買些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能發揮昔日良好的自制能力?

中國人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又說,「莫待無花空折枝」。這兩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我們大多數人都明白。但實際上,我們一邊保證要儲蓄防老,一邊卻把錢花在度假上;我們發誓要節食,但是點心車一推過來,我們就招架不住誘惑;我們決定要定時檢測膽固醇,也和醫院預約過了,但到時候又沒有去。

因為受到短暫衝動的影響而偏離長遠目標,我們失去了多少呢?不參加體檢、不去鍛煉對我們的健康影響有多大呢?忘記了自己「多儲蓄,少消費」的誓言又使我們減少了多少財富呢?在與拖沓惡習的鬥爭中,為什麼我們一再打敗仗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