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解釋非理性行為

梁小民

那是30多年前,我在東北林區工作。有一天,當地商店的經理來找我說:「咱們店裡的白糖賣不出去,眼看快到夏天了,再賣不出去就變質了。你是學經濟的,能不能給我想個辦法?」我知道,雖然當年物資短缺「要嘛沒嘛」,但林業局用木材換了不少白糖,然而當地人吃糖不多,糖並不緊缺。我想了想,告訴他,你在商店門口貼個告示,寫上:「本店新進白糖一批,每戶限購兩斤,憑本購買,欲購從速,過期不候」。告示貼上後不久,白糖就賣完了,甚至還有人求這位商店經理多批幾斤。

讀完《怪誕行為學》我才知道,其實我是進行了一個行為經濟學的實驗。在不缺白糖的情況下,於入夏前買白糖的行為並不理性。但在物資短缺的環境下,人們總喜歡儲備物品(當時我管家,各種短缺的物品,如白糖、肥皂、洗衣粉等都有為數不少的儲備)。講自由購買,人們會覺得供給多,不購買;講憑本限購,人們就會覺得供給有限,即使不需要也要買。何況憑本購買是一種權利,放棄這種權利是一種損失。把滯銷的東西作為限量購買的東西,人們就會有這種非理性的購買行為。本書也提到了類似的事例。

經濟學總是假設人是理性的,會不自覺地依此行事。絕大多數情況也的確如此,但這個世界上還有大量用理性經濟學原理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一個青年人原本希望三年內年薪能達到10萬元,結果三年內年薪達到了30萬元,而當他知道他的同學年薪為31萬元時,為什麼又對自己的年薪不滿意了?一種無人過問的黑珍珠為什麼與其他價格高昂的珠寶放在一起時,身價高出數十倍?人們為什麼願意接受對自己毫無用處的贈品,甚至為此花很大力氣去瘋搶或者排隊?為什麼人們對義務幹活兒幫助他人感到很高興,而對幹活兒掙錢反而感到不高興?為什麼人在性興奮時會選擇一些極危險的行為?為什麼我們總是「言而無信」,做不到許多該做或承諾要做的事情?為什麼我們會高估自己?為什麼面臨多種選擇時,我們反而會迷失主要目標?相同的阿司匹林,為什麼50美分的管用,5美分的就不管用?諸如此類。

行為經濟學正是要解釋這些問題的。行為經濟學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人的行為,是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它對人類各種行為的解釋比傳統經濟學更微妙、更複雜,也更現實。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原理解釋不了上述各種奇怪的現象,但行為經濟學卻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行為經濟學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因此又被稱為「實驗經濟學」,對這門學科做出貢獻的馬修·拉賓獲得了2001年美國經濟學會頒發的克拉克獎,而對這門學科做出開拓性貢獻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和喬治·梅森大學教授弗農·史密斯則因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已逾越40歲以下者可獲得克拉克獎的年齡限制)。諾貝爾獎委員會對他們的評價是:「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有效地結合,從而解釋了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決策」「發展了一整套實驗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實驗室里研究市場機制的選擇性方面」。

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現象,尤其在不確定的轉型時期,這種現象更多。如股市的暴漲和暴跌,深圳房市的暴漲和暴跌,自殺人數的增多等。因此,行為經濟學對轉型中的中國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有更多的現實意義。但是,要讓普通人去讀卡尼曼和史密斯的原著和論文,還是太難了,甚至連有的中國學者寫的介紹行為經濟學的著作,也很難讀下去。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輕鬆讀完本書。

這本書書名的英文原文是「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直譯出來是「可預期的非理性:形成我們決策的背後力量」,能更確切地反映出這本書的內容,當然改譯之後也不失原意,且更能吸引眼球。這本書用實驗的方法解釋了各種我們司空見慣而又不能解釋的現象。它並不是一本介紹行為經濟學的純理論或學術著作,它從我們常見的一些現象入手,介紹了行為經濟學的基礎內容與方法,讀起來妙趣橫生。讀完之後,你會覺得自己對人類行為的理解進入了一個認知的新領域。它兼備了暢銷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譯文也頗為準確、流暢。

許多人都喜歡在機場買一本閑書看。現在,我要建議你選擇一本《怪誕行為學》這樣的經濟學普及作品,你一定會收穫更大,而且這本書讀起來比很多書更有趣。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