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帝國主義引起的反應 印度的寇松:最好的舊式

現在目光轉向印度本身,我們發現在寇松勛爵擔任副王的1899~1905年期間,印度的舊的政治體制和舊的帝國關係或許正處於最好的狀態。在他到達之前印度經歷了幾年的荒年和饑荒,到那時為止,印度只有二萬二千英里的鐵路和少量設施。在之後1906~1907年和1918~1919年的大旱之中,鐵路得到了大幅延伸和改進,因此食品可以更方便地運輸到饑荒最嚴重的地區。然而,雖然寇松有著明顯的局限性,他把孟加拉分成兩個省的決定是個嚴重的判斷失誤,但他大大提升了政府管理水平,並在危險的轉型時期的多年中,很受印度受過良好教育的階層的歡迎。儘管他長期遭受嚴重的疾病的折磨,這點很少有人知道,但他不僅工作勤勉,而且注重細節,對自己為印度能夠做什麼和應該做什麼都深具信心。

印度的阿喀琉斯之踵是西北邊疆,涉及與土著部落和與俄國的關係。寇松在這個區域建立了一個新省,將冒犯了當地人的英國軍隊撤出接觸地段,取代他們的是當地具有優秀的戰鬥素質和無可置疑的忠誠的「開伯爾步槍隊」。這個體制運作良好,所有軍事力量由基奇納勛爵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重組,西北邊疆成為整個印度國防的關鍵所在。俄國的威脅仍在繼續,當得知這個國家派遣了一個神秘的使團到中國西藏這片隔離於喜馬拉雅山之外的更神秘的土地時,寇松也針鋒相對地派遣了一個自己的考察團,他們不得不穿越一萬九千英尺的高山進入這片禁土,並與達賴喇嘛簽訂了條約。

寇松最薄弱的一點是他未能理解當地人的力量和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情緒。他清醒、嚴峻、能幹,但沒有意識到他把孟加拉省一分為二激起了孟加拉人的憤怒,而他試圖推行的教育改革又與印度人的感情相抵觸。教育系統亟需徹底改革,但加強英國的控制只會引起西化的印度人這個新階級的對立情緒,因為此前他們曾被鼓勵自己管理這個系統。遠為有利的是,在美國資金的大力幫助下,他支持發展科學的農業和灌溉,並鼓勵建立英國式的合作社這一運動。無論是財政刺激問題,還是提高效率、整頓官僚主義、能源問題,寇松都成功了,印度的經濟地位獲得了提升。

然而,他不理解他所統治的人民。他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也沒有意識到他鄙視的本國文報(vernacular press)的影響力。他認為國民大會只是可以忽視的不重要的政治鼓動的中間環節。這並不是說他對印度人民和他們的歷史漠不關心,他對這個種族的歷史古迹和輝煌建築的恢複工作,超過了任何其他總督。他只是不理解表面下涌動的種族和民族感情的深層潛流。他也許有點陶醉在1903年1月他為愛德華七世宣布就任印度皇帝所安排的宮廷典禮的富麗堂皇之中。這也許是印度曾見證的最絢爛的場面,而當權王公們的忠誠也許遮蔽了沒那麼光鮮的人對總督的想法,他們的命運並非明顯要綁定在英國的王權上。

當年邁的女王-女皇於1901年1月22日駕崩時,她的在位時間已超過伊麗莎白或喬治三世。她如此長時間地佔據公共舞台的中心,成為帝國權力和穩定的象徵,因此她的離世幾乎就像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或議會大廈消失。她生前未能看到布爾戰爭的最後勝利,可謂是在帝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刻故去的。雖然她的受歡迎程度有所下降,部分原因在於她很少公開露面,但人民對她的哀悼是真誠的。沒有哪個民族比英國人更喜歡穩定,更不喜歡變化。他們似乎感覺到某種確定和穩定的東西從英國生活中消失了。的確如此,但離開的不僅僅是作為個人、君主或象徵的女王。整個世界將在未來幾年迅速變化,變得與19世紀的狀況如此不同,以至於那些個人記憶不返回到1880年代或1890年代的人根本無法理解這些變化意味著什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