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帝國主義引起的反應 英國的孤立:強大到沒朋友

原因部分在於道德,如果我們在談論國際關係時仍然能用這樣一個詞的話;部分在於政治。在新世界,英國無所忌憚。正如我們所見,美國自「奧爾尼-委內瑞拉事件」的短暫寒冬之後做出的引人注目的反應,大多得益於美西戰爭中英國表現出的明顯友好的態度。自從18世紀兩國分裂後,英美關係長期以來沒這麼好過。但必須指出,如果說英國人自己有相當一部分——詹森遠徵令他們十分不悅——認為布爾人戰爭是強加給一個白人小國的,只因為它阻擋了帝國主義前進的道路,其他國家的人民可能更容易得出同樣的印象,他們認為英國總是更注重羅得斯所說的「5%」甚過「慈善事業」。美國人此時正在經歷一個特定的自負階段,因為他們將古巴交給了古巴人,而且以二千萬美元從西班牙手裡購買了菲律賓群島和波多黎各群島,儘管他們輕鬆戰勝了這個衰敗的國家。大西洋對岸有一種感覺,英國在玩一場相當骯髒的遊戲,它對布爾人的戰爭是頹廢的商業帝國主義幾乎處於谷底的樣本。但美國方面沒什麼讓英國擔心的。

而歐洲的情況不同。英國長期以來不得不艱難地扮演一種雙重角色。從一個角度來看,它的政策必須基於一個以不列顛群島為中心、領土遍布全球而在歐洲幾乎沒有屬地的帝國這一國情而制定。從另一個角度看,由於距離歐洲大陸僅僅二十英里,它必然會受到歐洲列強和大國格局的影響,這些國家不僅覬覦它邊遠的屬地,而且那些近鄰有可能直插它的心臟——大不列顛本島。目前這種威脅的程度可以從英國首相每天散步都在背上套一個防毒面具的事實中顯示出來。在飛機和空投炸彈時代之前,海軍可以扼守狹窄的海峽,但即使如此,歐洲大陸強國也能夠對英國的政策施加巨大和威脅性的影響。

隨著布爾人戰爭危機的逼近,歐洲五大強國分成兩大集團:法國和俄國的兩國同盟和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的三國同盟。英國被完全孤立了。它或者可以嘗試重建歐洲協調,即對歐洲問題感興趣的六個大國以會議和和平解決爭端的方式合作共事,或者與似乎更有前途的那個集團結盟。

這兩種方法都失敗了,剩下的唯一選擇是在處於不利地位的情況下,試圖就長期存在的爭端和摩擦點進行談判。亞美尼亞、克里特島和其他地方的問題表明這個辦法有多困難。俄國正在考慮向地中海推進,以獲得一個「不凍」港;德國開始夢想制海權和「東進」,以控制近東地區。柏林-巴格達鐵路計畫是一個不祥的預兆。應該允許俄國控制君士坦丁堡或德國人控制波斯灣嗎?這只是其中一些深深影響英國海上運輸線的問題。英國政策幾乎唯一指望德國來保持它在埃及的地位,現在德國開始變得不安分起來。德皇正在考慮建設海軍和海外帝國。1897年海軍上將馮·提爾皮茨成為海洋部長後,就全身心地投入大幅擴建海軍的事業中。在通往新德意志帝國的道路上獲得的第一個殖民地就是中國的膠州半島。俄國隨後侵吞了中國東北的旅順口。英國以嚴格的保密條款尋求與德國結盟,但德皇立即將談判內容出賣給了俄國沙皇。

沙皇提議召開一次會議,時間定在1899年5月或6月,所有國家的政府獲邀來商討減少軍備和修訂戰爭規則的問題。也許除了俄國,歐洲沒有一個國家真正想要限制軍備,英國否決了美國提出的公海上的私人財產享有豁免權的議案。此次會議唯一的結果是成立了海牙國際仲裁法庭,這是朝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方向上邁出的真正一步,雖然後來證明它只是一小步。1940年「強權政治」對世界的統治甚至超過了1899年。在1898年夏季,一直在為與德國結盟忙碌的約瑟夫·張伯倫與該國達成了一個條約。這項條約規定,德國應該被允許獲得大部分葡萄牙所主張的非洲領土,如果葡萄牙願意處理掉它們的話,而英國則將宣布對德蘭士瓦的任何主張。在第二年的11月,德皇來到溫莎慶賀他的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的生日,張伯倫再度呼籲兩國結盟,但德國首相比洛建議建立一個包括德國、英國和美國在內的三國聯盟。這在英國是不得人心的,任何政治家只要理解美國對歐洲的孤立主義情緒,應該也能意識到這項提議在美國不可能被接受。張伯倫在講話中支持這一提議,卻被德國拒絕和冷落了。

提爾皮茨在國會為德皇爭取到一項法案的通過,使海軍規模比兩年前增加了一倍。克魯格訪問了德國和法國,尋求在布爾戰爭問題上的支持,只是在中國發生了義和團事件,對此德國多少站在英國一邊,妨礙了德國政府對克魯格的慫恿。這個年邁的布爾人已經獲得了法國總統的正式承認,但德皇拒絕提供同樣的禮遇。與此同時,英國與法蘭西共和國的其他事務也進行得並不順利,而從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一眼就能望見多佛的懸崖。

上文有述,這個國家在埃及問題的關鍵時刻拋棄了英國,對英國坐視不救,拒絕承擔維持這個尼羅河國家的秩序的責任,而且自那時起扮演著狗佔馬槽的角色,一直反對英國在埃及的支配權。正是這一點迫使英國投入德國的懷抱。埃及,正如我們也知曉的,之前堅定地宣稱對蘇丹的所有權,但是由於財務狀況和軍隊的失敗不得不放棄。

克羅默勛爵非凡的政績最終不僅讓英國重新奪回埃及成為可能,而且在那裡重新建立了秩序。這片廣闊地區的重要性體現在,獨自維繫著埃及生命的尼羅河有超過一半流經這裡。狂熱的馬赫迪派土著人導致當地陷入了無政府狀態,並恢複了內陸邊遠地區殘酷的奴隸貿易。經過最精心的準備之後,赫伯特·基奇納爵士,即後來的喀土穆的基奇納勛爵,埃及軍隊的司令官,發動了一場歷時兩年半的戰役,最終在恩圖曼(Omdurman)取得勝利,這裡距離授予他頭銜的城市不遠。儘管英國獨自再造了埃及,埃及的國際地位仍然是複雜和飽受爭議的。蘇丹的情況則非如此,它服從於英國和埃及的聯合統制。然而,一些法國探險家已經滲透到法紹達(Fashoda),這個地方甚至在喀土穆所在的尼羅河位置的上游,而就在英法兩國關係因英國公開聲明對德雷福斯上尉的支持而陷入緊張之時,法國提出一項領土要求,但被拒絕。1898年的「法紹達事件」是布爾人戰爭的歐洲背景和當時英國孤立的一部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