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帝國主義引起的反應 布爾戰爭:羅得斯的敗著

我們已經談到保羅·克魯格的性格和德蘭士瓦的布爾人。年邁的「保羅大叔」是個獨裁者,但是在他更進步的臣民中有大量反對的聲音,雖然大體而言文明和文化水平依舊是17世紀的。然而,在1884年發現黃金以及1886年發現威特沃特斯蘭德金礦後,整個局面已經改變;後者經過四十多年的開採後,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金礦儲量,據報道(1939)稱,超過了美國擁有的巨大儲量,佔全球開採供應的一半以上。

淘金熱立即為德蘭士瓦帶來了大量移民,主要是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曾經瀕於破產的德蘭士瓦政府,突然變得富有起來,並且有能力進行現代戰爭。17世紀簡樸的農民發現自己突然陷入19世紀晚期最骯髒的強權政治和帝國主義金融時代。簡而言之,外國人在十年內建造出許多城市——約翰內斯堡從一個小村莊增長到1896年的十萬人口——並威脅著所有舊時的生活方式,包括精明、狹隘和頑固的克魯格的至上權威。布爾人本已在1893年的總統選舉中擊敗他,但儘管相信存在故意計錯票數的行為,他還是被宣布以微弱多數當選。他繼續掌權並能推行他的政策。

這些政策包括不允許向任何外國人投票,即使是市政選舉,雖然他們創造了國家的財富;不允許外國人在政府擁有發言權,儘管在他的授意下他們被課以重稅。甚至他們的孩子,幾乎全部是英國人,也被要求只能接受荷蘭語教育,而那些學校是由英國工業和稅收支持的。在幾乎完全由英國人修建和英國人居住的城市約翰內斯堡的十萬英國人以及在該國其他地方的數千英國人,完全處於這個老傢伙的控制之中,他僱傭荷蘭和德國代理人幫助他攫取英國人創造的大部分財富,即使他的本族人也希望推翻他。當更進步的布爾人感到惱怒,英國人自然無法忍受,他們基本上甚至不允許成為公民,只是作為奶牛被使用。

與此同時,在南非還有另一個與克魯格一樣頑固和意志堅強的人。在帝國歷史上,塞西爾·羅得斯的形象將永遠赫然聳立,儘管他犯過錯誤。如果說他把那個時代帝國建立的指導原則表述為「慈善事業加上5%」,那麼他有時似乎一心想著獲得來到他面前的巨大財富,可他不僅貪婪,而且是龐大帝國夢的夢想家。財富對他來說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權力的一個重要槓桿。也許他思想中的主要缺點就是認為有了這個槓桿他能完成任何事情,雖然他的野心是為了帝國而不是他自己。他以有點笨拙的方式懷揣著不列顛民族神聖使命的信念,並把自己的生命和財富奉獻到它的推進之上。一段時間,他是金伯利鑽石礦區和多個礦井的核心人物。作為英國南非公司的總經理和實際的獨裁者,以及開普殖民地的總理,他塑造了這個廣袤大陸的南部的命運。他夢想從地中海到開普的一片全紅的 地帶和從開普到開羅的鐵路在英國的土地上修築,為英國人所有。對於尖銳的種族問題,羅得斯認為荷蘭人和英國人之間的平等是唯一解決辦法,並與開普殖民地的阿非利卡人同盟(Afrikander Bund) 的領導人霍夫邁耶結成聯盟。他也積極關注教育事業和本土問題的公平處理。在開普殖民地,不僅荷蘭人和英國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而且黑人也有選舉權。在他的任期內,該殖民地與納塔爾和奧蘭治自由邦以關稅同盟的形式統一起來,且隨著南非公司管轄下領土的發展,為紀念他而被命名為羅得西亞,對落後的德蘭士瓦形成合圍之勢。

在那裡的外國人——被布爾人稱為「外國僑民」(Uitlanders)——已經變得絕望。羅得斯堅信,他心目中的南非帝國的未來只有通過荷蘭人和英國人的誠懇聯盟並在後者的領導下才能實現,而他自己是註定要實現這一目標的人。以他的幹才不會有任何問題。他也具有偉大政治家的許多品質,但他缺乏一項必不可少的——耐心。他總是在立遺囑,體現他的思想(羅德獎學金 的設立就是一例),而且時常因想到生命的短暫而倍感苦惱。

正是這種個性導致他犯下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他對克魯格政權的不妥協失去耐心,這似乎阻礙了他的計畫。外國僑民計畫組織一次武裝起義反抗布爾人的政府,以使他們遭受的不公得以糾正。不幸的是羅得斯支持這些計畫,而他的朋友、羅得西亞的行政長官詹森博士,在邊境做好了準備,打算在約翰內斯堡和比勒陀利亞的外國僑民舉事時進入德蘭士瓦支援他們。除了這個計畫的瘋狂之外,時機選擇也完全出錯,起義並未按計畫發生。詹森不顧這些情況和羅得斯下達的取消行動的命令,率領小股部隊越過邊境,企圖遠征德蘭士瓦。這隻能被認為是英國人對一個名義上友好的國家進行牽強的和不正當的攻擊。部隊被不光彩地擊潰和俘虜了,策劃暴動的領導人也被逮捕。

牌現在都捏在年邁的克魯格手裡。羅得斯毫無疑問也受到了牽連,立即辭去了開普殖民地總理一職,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以及種族聯合的政治家之夢。德蘭士瓦的布爾人再次團結在他們的總統周圍,並獲得了開普殖民地和奧蘭治自由邦的同胞的支持。羅得斯去倫敦接受議會的調查,調查的方式又增加了荷蘭人的懷疑。我們將在本章的後面部分討論英德關係,但在這裡可以提一下,德皇威廉二世給克魯格發了一封電報,後者理解為電報暗示他可以指望德國的幫助。

詹森的部隊在1896年1月2日被打敗,隨後三年局勢迅速惡化。荷蘭人現在已經很大程度上聯合起來反對而不是支持英國人了。克魯格通過對德蘭士瓦境內的英國人和產業徵稅,獲得了用現代武器大力加強軍備的條件。1899年1月,這個國家大約2.1萬名英國人向女王呈交了一份請願書,請求糾正他們所受的不公待遇,包括缺少每一個英國殖民地的白人都享有的平等的政治權利。

《倫敦公約》措辭不嚴,之前已經提到,現在也能讓人感覺得到。英國政府和克魯格政府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現在並不明確。英國內閣不認為它可以干涉德蘭士瓦的內部事務,但又不願意承認克魯格的完全獨立。局勢陷入僵局。克魯格對德國的幫助有信心,也基本肯定奧蘭治自由邦會提供援助,於是確信自己比英國更強大,在最後通牒中要求英國人在四十八小時內撤走德蘭士瓦附近的所有武裝部隊。英國意識到自己已經捲入了一場嚴重的戰爭,雖然嚴重程度還不得而知。英帝國歷史上最災難性的戲劇之一的第一幕已經上演,雖然在謝幕之前錯誤將被勇敢地挽回。雖然舉行了一系列的帝國會議,但帝國在危機中的真正實力還是個未知數。英帝國下面有聯合王國、印度以及一群遍布全球的自治領和其他殖民地。除此以外,英帝國已經使自己處於一種完全孤立的地位了。它在世界上沒有一個朋友或同盟國。散布在世界各地的鬆散的一團「屬地」對它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在當時勉強維持的模糊的憲法和情感關係中、在一個充滿敵人的世界上,它們會被證明是帝國的資產還是負債呢?面對這種局勢,英國人對這些問題也不能找到確定的答案。我們可以在這裡暫時打住,來簡要追溯英國孤立的原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