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維多利亞時代早期 克里米亞戰爭:提燈女神

但是,英國以外的世界也在變化。在大陸,拿破崙二世復辟帝制,權力的脆弱平衡就像風暴中的大海一樣起伏不定。尤其是東方問題再次降臨,還有被俄國沙皇說成是「歐洲病夫」的土耳其的問題。

法國和俄國都為基督教所珍視的一些地方,尤其是聖墓堂(Holy Sepulchre)的歸屬問題,進行了一些外交活動,但兩國都對蘇丹的提議不滿意。實際上還有更大的問題捲入國際政策錯綜複雜的聯繫之中,俄國提出瓜分土耳其帝國,建議英國奪取克里特島和埃及作為戰利品,但遭到英國拒絕。土耳其對待基督教徒和臣服民族無疑是惡劣的,但如果土耳其帝國消失,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區將出現一個真空,紛爭和世界大戰的狂風將驟然而來。俄國的眼睛一直盯著君士坦丁堡,視其為一個不凍港和攻擊一些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航線的據點。另一方面,英國一直擔心俄國威脅印度,真實的或想像的。大國之間的局勢一點點地惡化,在土俄戰爭爆發後,英國作為法國的盟友立即被捲入其中。

戰爭本身並不光彩,雖然它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它葬送了外交官、政治家和將軍的名聲。英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違背首相阿伯丁的意願,助長了敵意發作,後來阿伯丁辭職讓位給全心支持戰爭的帕默斯頓。在戰場上,英軍司令拉格倫勛爵表現無能。陸軍部的管理完全失靈,連為僅僅兩萬人的遠征軍提供食物和醫療補給都可悲地失敗了。只有一個人,一個英國女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在這場戰爭中獲得了不朽的聲譽。

戰爭的後果與軍事行動完全不相稱,這裡無需多說,或者說與和平條約的正式條款極不相稱。路易·拿破崙,一個有拿破崙一世的野心而無他的能力的人,發揮出精明的手腕,使法國從這場衝突中成為歐洲大陸的主導大國。老練的義大利政治家加富爾也把手腕耍到了極致,在拿破崙的幫助下,向站在俄國一邊的奧地利發難,成功地把對奧地利統治的控訴傳遍天下,為義大利將來的獨立和統一鋪平了道路。

對英國來說,戰爭的結果體現在精神上而不是物質上。自由貿易被證明不足以維持世界和平。1854~1855年可怕的「克里米亞寒冬」顯露了英國總的無能,來自水晶宮的洋洋自得的滿足感被這種揭穿的真相理所當然地粉碎了。塞瓦斯托波爾城外的英軍狀況,是由第一個現代戰地記者、《泰晤士報》的威廉·羅素對公眾發出的,給萬國博覽會的激情享受澆了一盆冷水。由於隨之而來的英國選民的憤怒,由官方委派去幫助照顧傷員的南丁格爾小姐被授權籌組婦女從未擔負過的工作。在困惑不解的陸軍軍官面前,她所完成的工作幾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在英軍正遭受嚴重傷病減員的斯庫台(Scutari),她建立了第一所現代後方醫院,使英軍死亡率從42‰降到了22‰。此後的幾年,她救助了多少人已經無法統計,因為她的工作不僅僅是一場小型戰爭中的事件。戰後她不但繼續工作,重建陸軍醫務處,而且由於她的影響,國際紅十字會也在1864年的《日內瓦公約》中產生了。她就這樣不經意地提升了女性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在全球各地所有諸多方面的女權運動中都感覺到了她的名字的魔力。

那些戰役的名稱——阿爾瑪戰役(Alma)、巴拉克拉瓦戰役(Balaclava)、英克曼戰役(Inkerman),連同包圍和攻陷塞瓦斯托波爾的戰役——都被載入軍團榮譽冊,有助於軍團精神建設,而這種精神在英軍歷史上如此關係重大。即使在三年戰爭的漫長記錄中他們犯下了一個最嚴重的錯誤,但烈士們所表現出來的為國捐軀的英雄主義精神,已經融入這個民族的精神生活,如丁尼生的《輕騎兵的衝鋒》一樣名垂千古。

在更大的國際舞台上,這場相對不重要的局部戰爭證明意義重大。從此,義大利逐漸歸於統一。法國表面上成為歐洲大陸的領袖,模仿拿破崙尋找頭頂的榮耀,卻招致奧地利和英國的反感。幾年後,當俾斯麥領導下崛起的德國應該收拾它時,德國將被允許以自己的方式行動,之後一系列事件紛紛上演,直到我們這個多事之秋。「病夫」被宣布恢複健康了,到目前為止,博斯普魯斯海岸沒出現國際真空。至於和平會議,列強達成了《巴黎宣言》:廢除私掠船制度;封鎖必須有拘束力,被認可;對於中立國船舶的敵國貨物,除戰時違禁品外,不得緝拿。

目前,也許對未來不妙的是,戰爭似乎帶來了一種沙文主義者的精神。當帕默斯頓以他慣用的高壓手段,尤其是對較弱的國家,使英國捲入了與中國的第二次戰爭,議會就此事迫使他下台,但他又獲得大多數選民的支持而復職。也反對過克里米亞戰爭的科布登和布萊特,回到他們的家鄉選區競選,都失敗了。法國再次加入爭鬥,而中國不敵有現代武器的歐洲軍隊,不得不承認在北京的外國代表,開放天津等幾處通商口岸,同意鴉片交易獲得官方地位的規定。作為對殺死二十個外國人的懲罰,皇帝美麗的圓明園慘遭焚毀。

這件事多少不快地揭示了脾氣暴躁的首相的性格,即他特別喜歡這種故意破壞行為。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出於對未來著想,雖然法國人參與了這場戰爭,但他們和英國人之間的感情已經成為這樣,以至於一個問題被提到英國內閣面前:是否讓遠征軍裝備舊式來複槍,這種槍已經足以對付中國人,而不是裝備新式的阿姆斯特朗炮,以免新武器的秘密可能被法國人知曉。與此同時,英帝國內部一直有重大而令人欣喜的事情發生。在討論最驚心動魄的印度暴動之前,我們先講述發生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更單調乏味的,但從長遠看幾乎同樣重要的事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