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帝國與法國大革命 人民之間的戰爭

皮特曾試圖推行對法和平政策,儘管當法國威脅要入侵荷蘭時他提出了抗議,英國一直拒絕允許低地國家的海岸被任何大國所控制。已經決意入侵荷蘭並嘗到了軍事甜頭的法國——這將是它一個多世紀的噩夢——通過1793年對荷蘭和英國宣戰,幫皮特明確了他的政策。

皮特幾乎沒有他父親的才能來進行大規模戰爭,也沒有意識到這是第一場不是政府之間而是人民之間的戰爭。法國政府軟弱、拮据和低效,但法國人民受到各族人民自由平等的新夢想的鼓舞。皮特本期望經費、資源和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缺乏,會讓法國在幾場戰役中便破產,但對於法國人自己以及作為對他國的宣傳來說,自由平等學說令人陶醉到無法預見的程度,抵消了這一缺乏。然而,如果得到正確的規劃和執行的話,這場經歷了四個階段的戰爭本會摧毀法國,長遠地延遲民主制和民族主義的到來。頭兩年的鬥爭中,英國擁有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皮埃蒙特 等盟友。如果他們集中兵力直接指向巴黎,進攻未經訓練的敵軍,很可能會征服那座城市並撲滅革命。然而,這一失算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無論是好是壞,從此展開的命運畫卷,我們今天在對未來的恐懼中還百思不解。

皮特決定沿襲他父親制定的路線,只派少量部隊去大陸支援盟國,主要依靠海軍。然而,他未能完全貫徹執行並取得成功。由於軍官腐敗,陸軍內部問題重重,派往弗蘭德斯、由約克公爵率領的部隊被擊敗。另外,皮特在三年之內向西印度群島派遣了一支大部隊,由於氣候、疾病、醫療不當和給養不力,八萬人死亡或者被宣布不適於服役。這項設計欠妥(如果不是致命)的派遣任務,部分原因在於皮特想使那裡的殖民者免受奴隸起義的恐懼,部分在於他想佔領更多島嶼來補償英國納稅人的戰爭開銷。事後看來,這至少是一個短視的政策,因為佔領巴黎可以節省二十年的戰爭開支而不是兩三年。至於盟友,對普魯士的特別巨額援助主要用於徵服波蘭而不是法國,結果波蘭被普、奧、俄三國瓜分,英國一無所獲,法國無所損失。普魯士退出反法聯盟去享受它的新屬地。到1796年,只有英國和奧地利留在反法聯盟中對抗真正的敵人。

皮特如此大方地把錢送給盟國(1796年給奧地利一國就有四百萬英鎊),以致英國資源緊張到這個程度:第二年英格蘭銀行不得不暫停黃金支付,在後來的二十四年依賴紙幣運營。很大程度上,是貿易、市場和製造業創造的新財富讓英國挺過來了。然而,競逐的結果如此令人失望,皮特實際上提請講和,條件是法國放棄它在奧屬尼德蘭和義大利所征服的土地。在此期間,法國獲得了必要的時間來重組卡諾統帥的軍隊,天才拿破崙的崛起初現光芒。對英格蘭的回答是兩萬法軍試圖入侵愛爾蘭,結果只是因為海峽上空的風暴而受阻。海峽風暴經常在關鍵時刻拯救英國,但在我們這個時代它們不再提供狂風巨浪的保護。

1797年幾乎是全然陰鬱的一年。英格蘭銀行暫停了黃金支付,西班牙和荷蘭變成了法國的盟友,而奧地利實現了議和。面臨聯合艦隊進攻英國的威脅,海軍上將約翰·傑維斯爵士決定趁西班牙艦隊離開聖文森特角之際予以伏擊,結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納爾遜的天才和勇敢,他通過違背指令,扭轉了可能的失敗。這場勝利,作為這一年系列行動的唯一亮點,也被愛爾蘭的局勢(下文再述)掩蓋了光芒,隨後就是斯皮特黑德的艦隊和駐紮在諾爾守衛泰晤士河入口的水兵發生嘩變。皮特又一次提出與法國講和,甚至同意奧地利割讓它的尼德蘭省份,而且把英屬西印度群島的一些島嶼轉讓給法國。法國拒絕了,英國發現自己正獨自面對世界。

與此同時,拿破崙已經成為法國的軍事領袖,正沉迷於他的第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幻想之中,像他後來征服俄國的計畫一樣,這將被證明幾乎是一次致命的失敗。法國人曾試圖通過離間愛爾蘭來給英國背後一擊,這是一個足夠合理的計畫,但現在拿破崙,懷著征服東方的夢想——從亞歷山大大帝到我們這個世紀的德國人,都深深地受到這個夢想的誘惑——決定通過征服埃及,以利用那裡的形勢進軍印度,這一點我們將在下一章敘述。

儘管英國的勝算微乎其微,皮特決定向地中海再派一支艦隊,法國威脅要把這裡變成法國的「內湖」。英國海軍大臣斯賓塞勛爵,出於某種運氣和識別人才的慧眼,從部隊中挑選出了最年輕的海軍將官之一霍雷肖·納爾遜,來保證地中海的暢通。一部分西班牙艦隊還在海上,法國艦隊估計在土倫。這項計畫潛藏風險,同時拿破崙正在隨他的軍隊航行。納爾遜到處巡航,不確定哪裡會發現敵人,直到拿破崙安全登岸並佔領了下埃及地區。隨後,英國指揮官發現法國艦隊停泊在阿布吉爾灣(Aboukir Bay),但是天色已近黃昏,無法確定亮光是否會持續到擺開陣型。艦隊拋錨在離岸很近的位置,納爾遜也沒有像樣的港口地圖。

然而他胸有成竹,儘管行動謹慎,他具有那種非凡的能力來識別「五分鐘立即最需要考慮什麼,最不需要考慮什麼」。天亮前整個法國艦隊實際上被摧毀或被俘獲。對此,世界首屈一指的海軍權威讚譽為「無疑英國艦隊獲得了最近乎完美的和決定性的勝利」。 只有專家才能詳解戰役的細節,這裡我們提及幾點。儘管所謂的「下層階級」受著嚴酷且通常是非人道的待遇,尤其18世紀英國政府嚴重腐敗,但由於普通人的頑強勇氣和愛國精神以及傑出人物的卓越領導,英帝國被一點一點地建立起來,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挽救。納爾遜就是傑出人物之一。然而,他在戰鬥結束次日發布的致謝通令是真誠的,他向各級軍銜的人表達讚賞和感激之情,提到了艦船上每一位人員的名字。他的部下對他懷有最深的尊敬和愛戴之情,他對部下也是如此。在戰鬥中他受了重傷,一塊飛來的彈片擊穿他的前額,切開的肌肉懸垂在臉上,遮住了那隻尚好的眼睛。然而,儘管他認為自己受了致命之傷,但到排在他前面的人獲得救治之前,他拒絕任何醫生的救治。懷著真正的宗教虔誠,他指令在獲勝的次日上午,在他那滿目瘡痍、一片狼藉、血跡斑斑的旗艦甲板上舉辦一個感恩儀式,有六百人參加。據說戰艦上的法國戰俘不僅被這場儀式,而且被所有人展示出來的莊重肅穆和嚴明紀律深深地感動了。正如海軍上將馬漢(Mahan)指出的,沒有什麼比此更「有助於從戰鬥的興奮到恢複日常生活的轉換」。這是我們故事中的一個值得提及的事例和特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