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修游齡先生之樂

游修齡先生的文章讀來頗有意味,便是見到一篇拜讀一篇,很有趣味,相比較之北大的長老們,身為浙江農業大學教授的游先生名氣是要遜了,到是學識可能高出一籌。游修齡先生近時專事指謬,早先讀他一篇文章介紹,一個地方發掘出來一枚花生化石,便寫出了論文,轟動一時,此地花生種植史有一萬年,游先生的意見是不可能,不足旁證。後再測定,方知是現代陶瓷花生,出一個大笑話。

今讀游先生另一篇文章,《隨心所欲的茶文化「考古」和「論證」》,說的是杭州出版社新出版一本《茶魂之驛站》,序言中說:「杭州有著極久遠的茶文化史。代代傳承,源遠流長,據一些茶學研究者認定,早在八千年前,跨湖橋人就有飲茶的習慣。」論文中,以一粒跨橋遺址發掘的炭化種子和一個陶釜碎片為證,說種子就是茶種,陶片就是茶壺,這未經鑒定的事物已經為證了,游先生說這麼做學問是不對的,游先生又指出:西湖在距今約萬年前還是一個海灣, 經歷著不斷的潮沼化和陸化,現代西湖形成的年齡,約在距今 1860--1850 年,即東漢年間(公元25~220年)(周峰主編《南北朝前古杭州》,233-237 頁,1997,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的前身是東漢時的錢塘縣。那時的錢塘縣,在現今西湖之西、北至岳墳、西去靈隱一帶,三面為山,一面濱湖,湖外儘是沙灘,不過是個山中的小縣。杭州脫離山中小縣的地位,始於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錢塘郡為杭州,移治餘杭,後20 年,到隋煬帝開通江南運河,以杭州為大運河的起點,地位才逐步顯要起來。

這便不用說八千年前跨湖橋人就有飲茶的習慣了,八千年前那裡是海呀。游先生再指出《茶》文更多荒謬處,不論。游先生亦對《中國古代動物學史》(郭 郛,[英]李約瑟,成慶泰著)中的「在圃漁」質疑,即「圃」不可以簡單作池塘解,圃仍保留甫的古義,指繁茂的澤藪,即沼澤淺水之地,將「在圃漁」認定為殷商有池塘養魚不對,不過,游先生不否殷商時代即已人工養魚,因為他也沒有證據證明那時候沒有人工養魚,只是強調「在圃漁」不足以支持殷商即已人工養魚的論點。

似乎沒有什麼能夠難倒游先生,很神奇,游修齡先生出生於1920年5月9日,浙江省溫州市人,1943年7月畢業於前國立英士大學農學院。游修齡先生有「憤青」級的激情,亦不論誰人,有謬必指,則又有大師級的水平,尤其古漢語之造詣深厚,舉凡在論文中玩文字之法者,皆被其揭穿。農學界的博士如果今有日子不好過的感覺,那可能就是有游修齡在。上次去杭州,就打聽有人與浙江農業大學熟否,惜之,好像杭州人不大知道游修齡,這可能大家都不熟農學有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